施宜
摘 要:在幼兒創意戲劇的開展中,筆者嘗試結合本土文化,以民間童謠、故事為素材來開展幼兒創意戲劇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嘗試將戲劇素材、劇本生成、課程融合、材料投放同本土文化相結合,發揮幼兒主體性。幼兒在戲劇游戲的過程中,既能感受著本土特有的文化美,更是創造性地賦予表演獨特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創意戲劇;民間童謠
幼兒創意戲劇活動是以幼兒文學作品為基礎,融合了音樂、舞蹈、造型、美術等各種要素的非正式性的戲劇活動。幼兒是表演藝術家,在戲劇活動中幼兒所經歷的扮演、對白、旁白、表情、律動游戲等各種形式的表達,讓幼兒感受到表演和游戲的樂趣,還能讓他們獲得各領域的認知、提升社會性和藝術等多方面的能力。但現階段一些幼兒創意戲劇的實踐,更多是選材于繪本,尤其是國外的經典繪本。這些繪本內容經典,角色深受幼兒喜歡,情節有趣具有戲劇效果,是很好的戲劇題材。但除了經典繪本,在我們周圍是否存在可利用的本土資源,作為幼兒創意戲劇的表演素材呢?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能否將幼兒創意戲劇活動與本土的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幼兒在戲劇表演活動中,走進傳統文化,感受本土特有的文化美呢?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我們嘗試以民間童謠為素材,開展幼兒創意戲劇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從素材的篩選、劇本的生成、課程的融合、材料的投放等方面進行探索,既要考慮是否符合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滿足幼兒的興趣需求,又要能引發和支持幼兒游戲的自主。
下面,以我園中班開展的民間創意戲劇活動《老鼠仔》為例,談談實踐中的經驗和啟發。
一、挖掘民間童謠的多元教育價值,為幼兒創意戲劇提供素材
民間童謠蘊含著多元的教育價值,挖掘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有助于我們在開展幼兒創意戲劇活動中,實現本土文化和幼兒教育的整合性。
(一)趣味性
童謠《老鼠仔》源于我園中班年段具有本土特色的早操游戲《老鼠仔》:游戲中幼兒一邊念著童謠一邊做游戲。扮演貓的幼兒手拉手搭出“老鼠籠”,扮演老鼠的幼兒在洞里鉆來鉆去,當童謠念完,老鼠迅速鉆出“籠子”,而搭起“老鼠籠”的幼兒快速蹲下……這樣好玩的童謠深受幼兒喜愛,為表演奠定了興趣基礎。將民間游戲融入戲劇表演中,幼兒可以在游戲中表演,在表演中游戲。
(二)可創造性
素材的選擇既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又要有可供幼兒想象的空間,適合改編成劇本供幼兒表演,以此為素材的戲劇表演才能讓孩子覺得有趣、好玩,易于創造。選材時教師對童謠內容進行分析:在童謠中,幼兒要如何表現老鼠的形態,老鼠會怎么找食物,去哪里找食物,找食物會遇到什么事,貓可以怎么抓老鼠……短短的一首童謠能挖掘出不少拓展劇情的空間,留給幼兒豐富故事的機會。再加入“貓”這一角色,老鼠和貓這兩個對立角色形成戲劇沖突,為幼兒豐富劇情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正向性
民間童謠素材來自生活,源于民間。細品童謠,其內容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不但有其獨特的韻律美,還蘊含著生活情景、做人道理等,能為幼兒創意戲劇的開展提供合適的素材。但部分童謠帶有消極、封建色彩,不是所有童謠都適合幼兒表演。如何對材料進行加工處理,使它成為適合幼兒游戲、表演的素材呢?這首民間童謠講述的是小老鼠偷吃食的故事。在討論劇本時,教師則盡量用“找食物”而不是“偷食物”來進行語言引導,提問幼兒:“老鼠為什么要找食物?小老鼠找食物會遇到什么困難?”。教師通過引導,故事引向一個思想積極、健康的方向。
(四)文學性
民間童謠中角色形象生動且故事情節好玩。幼兒通過創意戲劇的方式走入民間童謠,在扮演,對白、表情、律動游戲中對本土的文學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興趣,從而能更主動地領悟童謠的作品風格、藝術特征和本土方言等深厚的文化底蘊。
民間童謠富有韻律美、形式美,對幼兒語言的發展,知識面的擴展,習慣的培養,是其他文學形式難以取代的。在幼兒創意戲劇中,幼兒可以用方言朗誦童謠,甚至進行對白和游戲,也是一個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好手段;更是個能讓方言文化在下一代人心中生根發芽的好方法。
二、發揮幼兒主體性,師幼共同促進劇本的生成
(一)基于幼兒的經驗儲備生成劇本
我班幼兒接觸過一些關于老鼠的音樂游戲、繪本、動畫片,如《小老鼠上燈臺》《小老鼠的一天》《貓和老鼠》等。念起童謠《老鼠仔》,幼兒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看到、聽到的故事情節遷移到劇情的編排中,如:老鼠可以使用叉子當武器,用盤子當盾牌來躲避貓的攻擊;貓抓老鼠的動作可以有“抓”“跑”“撲”“跳”“躡手躡腳”等,對劇本角色的形象有較豐富的認識,為創編故事做經驗儲備。有趣的故事背景,角色之間的沖突,幼兒的先前經驗儲備,以及富有教育價值的引導,這就形成了大致的故事框架,為幼兒戲劇表演劇本的生成創造條件。
(二)問題引領,創編劇情
向幼兒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幼兒根據問題展開想象,能夠幫助幼兒發揮想象力、創作力,深入故事情節的探索。在《老鼠仔鉆壁空》的劇本討論中,教師設置一個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幼兒共同來探討,如:老鼠找食物需要什么道具?去哪里找食物?找食物會遇到什么事?貓可以用什么辦法抓老鼠?你希望故事會有怎樣的結局呢?……這些問題的設置引發幼兒興致勃勃的討論。
集中討論活動能夠幫助幼兒梳理經驗,引導幼兒發散思維更好地創設劇情,那如何具體的呈現幼兒生成的劇情呢?在這我們做了幾種嘗試:
(1)挖掘家長資源,幼兒回家可以繼續和家長討論劇情——通過提出“你這個環節中,你希望小老鼠遇到什么挑戰呢”等一系列問題,并通過發放調查表的形式,讓家長幫助幼兒把想法整理出來。
(2)開展“我來畫故事”活動,幼兒可用繪畫的方式呈現創編劇情。用繪畫形式將劇情呈現后,幼兒可通過投票,選出一些最喜歡的劇情,這就初步形成戲劇表演的劇本。
(三)師幼共創生動的對白
1.成口語化、生活化的對白。例如討論“小老鼠找到食物”這一幕的臺詞時,教師問幼兒:“如果你是小老鼠,看到好吃的東西,你會說什么呢?”。幼兒的回答生動有趣,表情豐富:“哇,有我最喜歡吃的草莓蛋糕,我太喜歡了”;“耶,這里有食物啊,好香”,“哇,有香腸,我要我要我要”……有背景的鋪墊,幼兒生成的臺詞口語化、生活化,比機械的記憶臺詞更能生動表現角色形象。
2.使用簡單重復的角色對話。如:“不要不要就不要”,“快跑快跑快快跑”,這樣的對話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念起來朗朗上口,會不自主地加重語氣,幼兒很是喜歡。
3.使用兒歌式、好玩的語言形式。例如,老鼠:“懶貓懶貓你抓不到”,貓:“老鼠老鼠你走著瞧”。老鼠:“抓不到抓不到抓不到”,貓:“走著瞧走著瞧走著瞧”,貓(老鼠):“哼”。
4.師幼嘗試把普通話的臺詞改成方言臺詞。把方言融入戲劇表演中,增加戲劇表演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幼兒的方言水平。在幼兒創意戲劇活動中,教師以本土文化課程為支撐,將戲劇表演滲透到不同領域中去,引導幼兒獲得多維、立體的經驗。
三、課程的融合,推動幼兒創意戲劇的深入開展
(一)把民間體育游戲融入幼兒創意戲劇中
“當小老鼠出來活動時,他們喜歡做什么呢?”,幼兒很快聯想到早操中《老鼠仔》的游戲,這引發了教師思考,把民間游戲加入故事情節,也是可以融入戲劇中為表演服務。因此我們在戲劇活動中帶入幼兒喜歡的各種民間體育游戲。
1.把民間體育游戲“跳格子”變成“地雷陣”。在“老鼠智斗貓老大”的劇情中,小老鼠過地雷陣時,就要按照“跳格子”的規則跳過一片地雷區域,才能到達安全地區,否則就會被“貓”抓住。
2.在“大貓抓住小老鼠”的劇情中,扮演貓的幼兒手拉手搭出“老鼠籠”,來捕捉老鼠的。
在幼兒創意戲劇中加入民間游戲,民間童玩,擺脫千篇一律的訓練、機械的模仿,增加了戲劇表演的趣味性,也為幼兒的游戲營造松松、愉悅的游戲氛圍。
(二)巧用音樂表現幼兒戲劇表演的創意
1.唱童謠。在創意戲劇《老鼠仔》表演中,教師從幼兒平時接觸的童謠歌曲中選擇合適的題材作為戲劇表演的音樂。如:童謠《月亮月光光》音樂響起:月亮月光光,起鋤田中央,樹仔欖花開香,親像水花園……小老鼠成群出場,古厝,花草,客廳等道具場景依次上場,音樂落,一副閩南風情的舞臺場景已呈現出來。在童謠歌聲中,幼兒唱唱跳跳,童真童趣。
2.舞童謠。在童謠歌曲中,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角色,創編動作,舞動起來。在《老鼠仔》——“找食吃”這一幕中,選擇的是《炒米香》這一童謠音樂。“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這首童謠里有許多食物名稱,正適合放在“小老鼠找食物”這一幕中。老鼠在童謠中開心地找食物,夸張地吃食物,興奮地玩弄食物,幼兒盡情根據故事情景自由發揮,好一副滑稽可愛的景象。
在歌聲中,舞蹈動作中,幼兒根據自己對劇情的理解自由創編,用音樂表現出幼兒戲劇表演的創意。在以民間童謠為素材的創意戲劇活動中,教師應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
四、選擇合適的制作手法和材料,引導幼兒創造性地制作道具
幼兒進行戲劇表演的道具包括:背景道具、服裝、頭飾等游戲中所需要用到的物品。在幼兒戲劇表演中,道具可以幫助幼兒把故事里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支持幼兒的表演。在道具準備過程中,可以讓幼兒更多地參與進來,從制作手法與材料的選擇入手,提供適合幼兒操作的工具和材料,引發和支持幼兒與材料的互動。
1.制作手法的改進,鼓勵幼兒動手制作。在道具的制作和投放中,可以把道具、服裝的制作放到美術活動中完成。巧用填色方法,把上色,圖案設計的工作交給幼兒。如:鼓勵幼兒使用顏料、皺紋紙、玉米粒等多種材料來為道具設計圖案、上色。
2.提供合適的制作材料,提高道具利用率。在道具制作中,盡可能少用容易斷裂的材料,如:萬通板,泡沫板等,鼓勵教師提供廢舊紙箱、紙板、報紙等廢舊材料和低結構材料。廢舊紙箱具有能站立,多面體的形狀特質,利用紙箱的這些特質,可以制作出利用率較高的道具。
3.鼓勵幼兒進行假想。難以設置的情景,幼兒靠最簡單的就地取材和共同約定就能設置完成,如敲門,并不非要有門,可以用椅子當門,幼兒假裝做出動作,發出敲門的聲音就能完成;或者請兩位同伴當門,就能完成場景設置。
4.鼓勵幼兒使用替代物,能根據需要,進行用同一物品進行多種替代(如報紙不僅可以用來鋪成橋,還可以揉捏成長條當成尾巴,或搓成球狀當武器等),或者用不同物品進行同一替代(如可以用泡沫墊、報紙甚至繩子來表征小橋)。
在游戲中教師是觀察者,要及時發現幼兒游戲的亮點,允許幼兒更改劇情,按照自己更喜歡的方式去詮釋、演繹角色形象和劇情;在游戲中教師是引導者,“推幼兒一把”,認同幼兒生成的合理劇情,適時給予提示和分享,讓個別幼兒無意間的小創造變成集體可以共享的資源。
《指南》指出:“要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在戲劇活動中,每一個幼兒都是游戲的主人。幼兒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能力、興趣,充分地想象,賦予表演獨特的意義。凡事孩子能夠創造的事情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去創造,這個過程在幼兒那里比劇本的完美演繹更重要。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教育部主編.兒童3~6歲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10.
[3]褚曉瑜.閩南童謠教材的選擇和創編初探[EB/OL].互聯網.
[4]葛曉英.讓本土民族文化走進幼兒園.學前教育研究,2005(1).
[5]國家教育部頒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