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多·馬丁內斯 林非 譯
體外生育“體外生育”的概念持續不斷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 在1999 年風靡全球的電影《黑客帝國》里,就展示了人類幼體在類似蠶繭的空間里孕育生長的畫面。
2017年4月,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稱,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人造子宮”,并用8只羔羊幼體對這一設備進行了為期4周的培育測試。實驗結果顯示,這些從“人造子宮”出生的羔羊都能正常地呼吸和吞咽,睜開眼睛,長出羊毛,也發育出了與其它正常出生的羔羊一樣功能正常的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
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胎兒研究中心專家表示,他們開發“人造子宮”的最初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而不完全是為了取代女性的懷孕過程。就目前來說,在24周之前出生的早產嬰兒生存率僅為三分之一,這些早產兒即使存活下來,日后也有極高概率會患上慢性肺部疾病,或遇到其他一些因為出生時器官發育不成熟而導致的問題。而這項新的“人造子宮”技術,可以維持早產兒幾個星期的生長,讓他們體內器官發育成熟,避免日后患上嚴重的疾病。
“體外生育”這一概念最早在1924年由英國科學家約翰·霍爾頓提出,他曾大膽預測,到了2074年,只有30%的嬰兒來自人類傳統的生育方式,其他的都將來自“體外生育”。在此之后,“體外生育”的概念也一直不斷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在電影《黑客帝國》中,出現了人類幼體在類似蠶繭的空間里孕育生長的畫面。
這項看似天方夜譚的技術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早在1996年,日本順天堂大學的桑原博士就成功將山羊幼體放在模擬子宮中培育了3周,但當時因為過于依賴機械的血液供給裝置,最后對山羊幼體造成了一定傷害。而上述提到的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在他們的“人造子宮”中通過將羔羊臍帶連接到血液充氧裝置上,以羔羊自體心臟血壓實現血液的輸氧循環,減輕了對羔羊幼體的傷害,證明了“體外生育”確實具有可行性。
據統計,全世界有近15%的夫婦無法正常懷上屬于自己的孩子,只能依靠他人捐獻精子或卵子的方式達成,還有一些癌癥患者因放療、化療而暫時失去了生育能力。對他們來說的好消息是,未來的妊娠可能不僅不需要自然的子宮,甚至也不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就能完成。
2016年5月,英國劍橋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利用單個干細胞成功培育出了小鼠胚胎,他們既沒有用到精子,也沒有用到卵子,只用了從另一個胚胎中提取的細胞。這項研究突破性地重新定義了如何創造生命,因為實驗結果表明,不需要卵細胞也能培育出哺乳動物。同時,這項技術或許可以解決造成不孕不育的一個重要問題——胚胎無法在子宮內生長的問題。
與此同時,西班牙瓦倫西亞不孕不育研究所的科學主管卡洛斯·西蒙,在實驗中成功將人體皮膚細胞轉化成為了生殖細胞。他們的研究團隊在皮膚細胞中引入了一系列形成胚胎所需的基因,并對這些皮膚細胞進行了重新整合,一個月后,這些皮膚細胞便轉化成了生殖細胞,可以繼續發育成精子或卵子。不過,這些轉化后的精子目前還無法使卵細胞受精。對此,西蒙表示:“它們的確是精子,但還需要進一步的成熟過程,才能發育成真正可使卵細胞受精的精子。”這些和人類胚胎相關的技術,都還需要經歷更多的測試實驗,才能最終為不孕不育癥患者帶來福音。
2017年8月,由婦女與嬰兒研究基金會、西澳大利亞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也成功地將羔羊幼體放在“人造子宮”中培育了一周,結果顯示,從“人造子宮”里出生的羔羊十分健康,沒有任何腦損傷的跡象。這種培育方法被稱為“離體子宮環境”(EVE),即在人造子宮中充滿羊水,模仿母體子宮內的狀況,用循環系統作為子宮內氣體交換的替代手段,將氧氣轉化為二氧化碳,用外部氧合器承擔胎盤的呼吸功能,以此拯救那些因心肺系統損傷而無法正常呼吸的早產兒的生命。
國寶級醫生西班牙瓦倫西亞的卡洛斯·西蒙醫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生育學專家之一。
盡管EVE技術已經日趨成熟,但要真正將這項技術運用于人體實驗,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人造子宮”當前面臨的最大阻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法律問題和倫理道德上的挑戰。
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通過體外受精的嬰兒路易斯·布朗降生后,“14天規則”隨即被作為指導原則提了出來。該規則限定科學家只能在不滿14天的人類胚胎上進行實驗,因為不滿14天的人類胚胎還未分化出神經等結構,尚不具備人的特征,所以不涉及到倫理問題。
過去,人類胚胎在實驗室里的生存上限僅為7天,而如今,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來自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胚胎學家,已經使實驗室里的人類胚胎的存活培育期增加到了第13天。體外培養胚胎技術在理論上已經完全可行,但因為受到“14天規則”的限制,還無法對“人造子宮”進行為期9個半月的人類胚胎妊娠實驗,目前仍只能用羔羊幼體作為替代品。
有關生育權的爭議2016 年5 月,西班牙女權組織Femen 在馬德里組織了一場裸體抗議活動,以反對社會上日益增多的代理孕母現象。
隨著“人造子宮”技術越來越成熟,除了涉及到法律上的問題以外,關于女性生育權的話題也引發了不少的社會爭議,甚至在女權主義者內部,在看待女性生育權的問題上都產生了分歧。
“人造子宮”試驗成功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胎兒研究中心用羔羊幼體成功地試驗了“人造子宮”的功能,從這里面出生的羔羊都能正常地呼吸和吞咽,睜開眼睛,長出羊毛,發育出功能正常的神經系統。
一部分女權主義者認為,“人造子宮”的出現剝奪了女性的生育權,是一種不公平的現象,會進一步造成女性權利的弱化,也使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視。而且,非正常生育無法為女性帶來荷爾蒙上的變化,缺少了十月懷胎的過程,不利于女性逐步培養作為母親的責任感,也不利于親子關系最初的建立。
但另一部分女權主義者認為,如果“人造子宮”能取代自然子宮實現孕育胎兒的整個過程,就可以將女性從繁瑣、危險的生育過程中解脫出來,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對女性的解放。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倫理學家安娜·斯麥多勒就對此觀點表示支持,她坦言:“在一個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中,女性應該有權對任何會造成她痛苦和不愉快的事情說‘不,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懷孕和分娩?!?/p>
盡管仍有很多保守人士相信,母體的自然子宮才是最好的,出生自“人造子宮”的孩子一定不如傳統分娩方式出生的孩子健康。但事實上,“人造子宮”會比自然子宮的狀態更穩定。因為,“人造子宮”不會像一個母親那樣容易受到情緒、疾病、藥物或營養狀況的影響,也不存在抽煙、酗酒和藥物成癮等不良嗜好,所以,在強大的計算機、先進的生物技術和微觀機器的輔助下,“人造子宮”中的妊娠過程將被進一步優化。
“人造子宮”技術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妊娠的發展方向,讓我們期待這項技術會變得更加成熟吧。
自然的不一定就更好很多人都認為,出生自“人造子宮”的孩子一定不如傳統分娩方式出生的孩子健康,但其實不然,因為“人造子宮”不像一個母親那樣容易受疾病或營養不良影響,也不會有抽煙、酗酒等不良嗜好。
[譯自西班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