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概述了家族信托的概念、家族信托制度的市場背景,并探討了現今我國家族信托制度的特點,對家族信托制度的缺陷部分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更深一步完善信托相關法律法規的構建、明確信托存續期間信托財產的所有權歸屬、完善家族信托登記制度、完善家族信托監督機制等立法對策。
關鍵詞:家族信托;制度缺陷;立法對策
一、家族信托制度的研究背景與意義
家族信托不屬于資產管理產品范疇,而是具有受益面廣、功能多樣性、配置個性化特點的信托行為。當前,我國家族財富管理的需求增長迅速。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018年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國內參與家族信托及“類家族信托”業務的相關主體包括商業銀行、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獨立財富管理機構和律師事務所等;截至2018年,信托機構參與主體數量為33家,參與信托機構的市場規模約為1493億元。
家族信托涉及非常復雜的法律問題,各種各樣的財富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甚至家族價值觀被統一在一個平臺上運作,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進行規制,將很難實現其內在功能。
二、我國家族信托制度的框架與缺陷
(一)我國家族信托制度的基本框架
我國2001年10月1日生效的《信托法》和《物權法》、《合同法》等單行法律法規、以及《信托公司管理辦法》、《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等由證監會、銀保監會頒發的規章制度,作為保護家族財富的安全衛士,為家族信托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架構支持。
第一,明確了信托財產具有獨立性,從而通過家族信托財產與委托人其他財產相隔離,起到了防止風險向受益人傳遞的防火墻作用。
第二,規范了家族信托的生效條件,通過信托合同、財產登記等制度為家族信托的合法生效提供了基本的操作規程。
第三,賦予了信托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解決了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基本利益保障問題。
(二)我國家族信托制度存在的缺陷
由于我國信托業務起步較慢,家族信托法律規范過于原則化,實踐中存在諸多障礙,故國內知名企業家、高凈值人士更愿意選擇設立離岸信托。
首先,信托財產所有權的歸屬界定模糊。英美法系國家認為信托財產存在“雙重所有權”,即受托人是信托財產名義所有權人,受益人才是信托財產實質所有權人。但我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秉持傳統的“一物一權”理念,認為所有權人對物享有完整的所有權。《信托法》的立法者當初刻意回避了這一問題,導致對信托往往以“委托代理關系”進行規范,對信托制度功能的充分發揮影響較大。
第二,信托財產登記制度不合理。我國在信托的設立上實行登記生效主義,即當信托財產發生所有權移轉時,若移轉的是法律規定的需要進行登記的財產種類,則必須要進行信托登記,若無相關部門的信托登記,那該信托就屬于無效信托。盡管實行登記生效主義基于保障當事人交易和隱私的安全,但信托需要的是靈活的制度設計,無論信托財產還是信托方式,都需求制度的多樣性。現實中嚴格的規定違背了信托設立靈活的初衷,徒增了當事人的交易成本,不符合信托制度效率價值的要求。
第三,受托人缺乏有效監管機制。雖然《信托法》規定受托人的主體資格和法定義務,也賦予了委托人的解任權和救濟權,但這些多屬于事后監督,在家族信托的運營與管理當中,難免出現受托人違背管理職責而委托人不知情的情況,基于受托人是信托財產名義上的所有權人,受托人雖要為受益人最大的利益管理信托財產,又存在謀求服務于自身利益的矛盾。在此情況下受托人損害受益人利益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很多受益人無法很好地發揮法律賦予的監督權,家族信托難以達到最理想的法律效果。
第四,受益人救濟制度尚不完善。委托人與受托人簽訂家族信托合同的初衷是,希望家族的信托財產能夠通過受托人的高效管理,給受益人帶來更多更有保障的利益。如果受托人為了一己私利進而非法處置財產,受益人也只能通過訴訟的方式來撤銷非法處置財產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法律并沒有賦予受益人擁有可以對受托人實施追償的權利,這就導致了受益人在利益受損的情況下沒有辦法得到應有的受償。法律對受托人的約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其救濟制度的不完善會導致受益人的利益受到較大程度上損害,對家族信托業在我國的發展起到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第五,信托稅收制度尚不完善。我國現行的稅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信托稅收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無論是非貨幣資產設立信托因視同交易,還是信托收益分配適用資產管理產品適用財產轉讓的交易稅——增值稅政策,故帶來雙重征稅的較高稅負成本,導致信托稅收規劃功能的發揮打了很大的折扣。
三、彌補家族信托制度缺陷的立法對策
新形勢下,家族信托法律制度必須進一步完善才能為家族信托的長久運作保駕護航,促進我國家族信托業的深層次發展。
(一)明確信托存續期間信托財產的所有權歸屬。首先,制定《信托法》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把信托制度在資產管理和控制方面與委托制度區分開來,并且實踐當中,信托顯然具有與委托完全不同的制度優勢和特征。其次,根據家族信托的歷史淵源、法律淵源以及信托財產獨立性原則可知,信托合同自設立開始,信托財產就不可能歸屬于委托人。最后,在具體的實務操作之中,信托財產也一直采取各種方式轉移給受托人,信托業監管部門也以積極的制度與態度,鼓勵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在銀行開設賬戶,對信托財產進行高效管理,這樣的做法既有利于其對信托資產的實施監管,也有利于實現家族信托所期望的“風險隔離”的要求。因此,將家族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于受托人是更為合理的做法。
(二)完善家族信托登記制度。完善家族信托登記制度最為合理的做法是采用信托登記對抗主義,其原因首先是因為家族信托具有高度的私密性,登記生效主義不利于信托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委托人就可能選擇性地用法律法規不需要進行登記的財產來設立信托,實際當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致使目前家族信托以資金類信托為主要信托財產,信托財產多樣性類型的特性受到了極大的抑制。其次采用登記對抗主義可以促進我國家族信托業的發展。相對于登記生效主義,登記對抗主義顯然對于家族信托的設立更為寬松,可以提供更加靈活的操作方式,對豐富設立信托資產的種類、提高了人們設立家族信托的愿望、促進家族信托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完善家族信托監督機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明確受托人行為標準以及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均可以提高受托人執業的透明度。我國只規定了公益信托監察人,對于家族信托也可以通過保護人制度來更好監督受托人,維護受益人利益。首先應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委托人有設立信托保護人的權利。其次應對擔任信托保護人的資格條件做出明確的規定。最后應有效推動信托保護人制度在司法救濟當中的運用,可以設置保護人有權提出訴訟的前置程序,以方便解決受托人懈怠行使其職責的情況。
(四)進一步完善家族信托相關法律法規。統籌、理順與信托相關的《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慈善法》、稅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將信托的精髓、功能與現有的各項法律制度更好地加以融合,更深一步梳理出更能發揮家族信托功能的法制路徑,更深一步完善信托所涉及的信托設立、財產移轉、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稅收制度及其他配套法律法規制度。
四、結語:
本文概述家族信托制度的優缺點,對家族信托制度的缺陷部分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及提出更深一步完善信托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構建、明確信托存續期間信托財產的所有權歸屬、完善家族信托登記制度、完善家族信托監督機制等立法對策,目的是能讓讀者對我國家族信托制度的法律問題有更為深刻的了解,讓關注金融法學研究方面的讀者對如何完善我國信托法律制度的構建有更為清晰的探索思路。筆者的水平有限,更多的研究與討論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上,實務上的研究有待進一步的深化與加強。
參考文獻:
[1]賴秀福.發揮信托制度優勢助力家族財富管理行穩致遠[J].清華金融評論,2018年第10期.
[2]曲光,黃曾武.國內家族信托市場發展及其啟示[J].銀行家,2018年第12期.
[3]楊偉光.我國家族信托制度法律問題探析[J].新西部,2019年3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