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是專注于銀行個體所承擔風險的微觀審慎監管不足,因為其忽略了系統性風險。本文將系統性風險歸類為六種:恐慌——多重均衡導致的銀行危機;資產價格下跌導致的銀行危機;傳染;金融架構;銀行系統的外匯不匹配;奈特氏不確定性的行為效應。由于前三種系統性風險是2007-2009年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討前兩種系統性風險的監管策略。
關鍵詞:金融危機;資產價格泡沫;宏觀審慎
一、引言
在2007-2009年危機期間,銀行系統的微觀審慎監管最終無法維持金融穩定,主要是因為它沒有認識到系統性風險的問題。本文討論了系統風險的一些來源、它們對金融穩定的重要性以及可以用來應對它們的政策。 系統性風險來自多種來源,包括: (一)恐慌——多重均衡導致的銀行危機;(二)資產價格下跌導致的銀行危機;(三)傳染;(四)金融架構;(五)銀行體系中的外匯錯配;(六)奈特氏不確定性的行為效應。本文重點關注前兩個問題,因為它們是2007-2009年危機的主要原因,從而考慮監管和其他政府及央行干預措施來應對它們,以便未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更小,造成的損害也更小。
二、銀行危機:恐慌與基本面
盡管恐慌在2007-2009年危機中的重要性尚不清楚,但它們仍然是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來源,因此值得關注。以往研究提出了兩種不同的銀行恐慌起源理論。有一種觀點認為,恐慌是由與實體經濟變化無關的隨機存款取款引起的不良事件。例如,在開創性工作中,恐慌是自我實現的事件。代理商對消費的需求不確定,長期投資的清算成本很高。他們將捐贈存入銀行,以換取活期存款合同,這保證了他們的流動性需求。如果所有存款人都認為其他存款人只是根據他們的消費需要提取資金,那么就產生了一個良好的平衡,即銀行可以滿足所有存款人的要求,而無需清算任何長期資產。然而,如果存款人認為其他存款人會提前取款,那么所有代理人都認為贖回他們的債權是合理的,于是就出現了恐慌。
第二個理論表明,銀行危機不是隨機事件,而是商業周期的自然產物。這種觀點認為,經濟衰退將降低銀行資產的價值,增加銀行無法履行承諾的可能性。如果儲戶收到周期即將下滑的信息,他們將預測銀行業的財務困難,并試圖過早提取資金。這一企圖會加劇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危機是儲戶對不斷發展的經濟環境中足夠負面的信息的反應。
部分研究者認為,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美國的系統性風險和金融不穩定是基于恐慌的,危機前相關宏觀經濟時間序列中沒有衰退就證明了這一點。也有研究結果表明在那個時期發生在美國的許多危機都是以基礎為基礎的。毫無疑問,基本面因素在2007-2009年的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房價泡沫的成因
第二類系統性風險是由于資產價格下跌。資產價格可能下跌有許多原因。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討論一些國家房價泡沫和崩潰的原因。以往研究表明房地產價格崩潰,無論是住宅價格還是商業價格,或者兩者都是,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崩潰發生在房地產價格泡沫之后,泡沫通常是由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信貸過度提供造成的。當泡沫破裂時,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受到不利影響。 2007-2009年的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危機的主要誘因是美國以及愛爾蘭和西班牙等其他一些國家的房地產泡沫。當美國泡沫破裂時,由于證券化抵押貸款市場的崩潰,許多金融機構經歷了嚴重的問題。這個市場的問題導致金融系統在許多方面失靈。然后問題蔓延到實體經濟。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什么導致了這些價格變動。許多作者認為,這些國家的房地產泡沫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全球失衡導致過度信貸供應的結果。2003年至2004年期間,各國央行(尤其是美國央行)設定了非常低的利率,以避免2000年科技泡沫和2001年9.11恐怖襲擊后的經濟衰退,當時房價已經在快速上漲。相對于“泰勒規則”捕捉到的當時的經濟指標,這些利率水平遠低于美國以往的衰退。在這樣一個低利率的環境下,美國人開始借錢買房,以從不斷上漲的房價中獲益。不同于股票價格,在股票價格中,回報率遵循隨機游走,住房回報率是正相關的。這意味著,通過將利率大幅降低到當前房價上漲速度以下,美聯儲實際上創造了一個有利可圖的購房機會。寬松的貨幣政策給經濟注入過多的流動性會扭曲信貸市場,導致房地產泡沫。理由是,房地產的靈活性使其成為良好的抵押品,如果借款人違約,很容易被重新利用。因此,它吸引了更多被動投資者的投資,被動投資者必須更多地信任經理,房地產比工廠損失更少的價值。抵押貸款利率的減稅等其他公共政策進一步推動了房地產繁榮。
鑒于這個問題沒有立即得到解決,政府應該做些什么?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最近的改革確保了金融機構將其資產掛牌上市。在正常情況下,這無疑是最好的系統。金融機構傳統上對其許多資產使用歷史成本會計。這個系統的缺點是,它允許機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隱藏資產價值的下跌。一個很好的例子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標準普爾危機。這類事件促使IASB和美國FASB轉向按市值計價會計。資產價格(尤其是證券化產品的價格)與當前危機中明顯的基本面之間的差異,意味著按市值計價會計受到了金融機構的嚴厲批評,并在國會的政治壓力下,得到了FASB方面的放松。
應如何平衡按市值計價會計的利弊?只要市場有效,按市值計價會計就占主導地位。然而,如果在危機時期它們不再有效,市場價格就不能為監管者和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指導。關鍵問題是如何識別金融市場是否正常運行。當市場價格和基于模型的價格相差很大(超過2%)時,金融機構應該公布兩者。如果監管者和投資者看到許多金融機構獨立發布不同的估值,他們可以推斷出金融市場可能不再有效,可以據此采取行動。
四、結語
本文主要考慮了兩種類型的系統性風險。房地產泡沫的作用得到了特別強調,但也存在其他類型的系統性風險。監管,尤其是宏觀審慎監管,是試圖應對這類系統性風險和創造金融穩定的一種方式。然而,除了監管之外,一系列其他類型的干預是必要的。僅靠監管不足以創造金融穩定。
參考文獻:
[1]馮傳奇, 洪正. 利率市場化、銀行微觀特征與風險承擔[J]. 商業研究, 2018(1).
[2]中國資產證券化政府監管對策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8.
[3]苗永旺, 王亮亮. 金融系統性風險與宏觀審慎監管研究[J]. 國際金融研究, 2010(8):59-68.
[4]王文浩. 我國金融系統性風險及其防范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4):106-106.
[5]于闖. 淺析影子銀行對我國金融穩定性的影響[J]. 現代商業, 2017(21):94-95.
作者簡介:
呂" 品(1998.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黑龍江省五常縣;職稱:學生;學位:本科;研究方向:經濟類金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