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經濟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也迎來了經濟發展的轉型。技術創新不僅是企業發展的保障,也是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國各類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投入持續快速增長,但創新績效仍然停留在較低水平。政府補助是我國扶持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影響顯著。但是目前政府補助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在未來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政府補助;資源配置
近年來,世界各國產業革命面臨升級,中國經濟也進入經濟轉型時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安于主題,其發展的動力來自于自主創新與行業轉型升級。截至2018年底,我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已逾18.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以其持續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成果產業化在各個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大對企業在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已被國家提高到了戰略高度,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激勵政策表現為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
一、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現狀及政府補助情況
(一)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現狀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期的到來,高新技術企業在技術發展的浪潮中得以飛快的速度增長,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以2017年為例,高新技術企業在企業數量、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等方面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企業數量增長6.3%,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1.7%,利潤總額增長18.6%。得益于企業盈利能力的增長,企業對研發活動的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到2017年底,研發經費支出額達2644.7億元,增長8.49%;新產品開發經費達3421.3億元,增長14%。盡管如此,高新技術企業的成果轉化率并不高。據科技部《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每年只有20%左右的科研成果可以轉化為生產力,能形成規模效益的成果只有15%,總體而言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更少。
(二)政府補助現狀
政府補助又稱政府補貼,它反映為政府或其他公共組織直接或間接的將經濟利益轉移給微觀主體,實質是一種財政的轉移支付手段。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鼓勵和扶持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創新活動、進一步完善政府補助的相關政策。補助體現在研究和開發的各個方面,主要形式表現為現金補助、技術獎勵、有形資產獎勵和減免退稅政策。以2017年為例,在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方面,國家投入專項資金近3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達42.46億元。據統計,政府補助呈現出如下的特征和趨勢:一是數額較大,受眾范圍較廣。廣泛分布在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資源與環境等領域;二是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如,給予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研發費用按實際發生數加計75%稅前扣除優惠等。
二、政府補助在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府補助可以降低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風險
從創新風險來看,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存在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不確定性等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主動創新產生了抑制作用。一方面,政府應采用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降低風險,如采用財政撥款或貼息、免息的方法降低融資成本,促進區塊鏈的發展和上下游企業間聯動降低研發風險,通過減免稅等措施鼓勵資金投入等。另一方面,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政策,增加了市場資金存量,擴大了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刺激了消費市場,給創新企業帶來更多利潤空間。
(二)政府補助可以降低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成本
稅收返還是政府補助的有效形式之一。政府通過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辦法返還企業的稅款,放棄應征的部分稅款,不僅可以緩解企業即時性資金壓力、增加企業內部創新資源,還可以進一步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益,從而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影響創新速度和規模。
(三)政府補助顯著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
創新績效包括了創新的“業績”和“效率”兩個方面。市場上,企業創新的外部環境由政府“看得見的手”和自由市場“看不見的手”共同作用,政府占有大部分資金,通過對企業商業行為的干預和政府支持信號的傳遞,確保創新的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創新活動進行引導,促進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活動,借此增強高新技術企業提升創新績效的動力。
三、完善政府補助政策,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
(一)進一步明確政府補助對象
從所有制結構看,我國企業分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要代表。國有企業和政府關系密切,通常由政府控制或經營,更容易獲取創新性資源,從而加劇了獲得政府補助后原有資源的浪費。當面臨虧損時,政府可以通過額外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對國有企業加以扶持,從而對國有企業產生一定的預算約束。政府補助的激勵效應對國有企業并不明顯。相反,民營企業在獲取創新資源上處于劣勢,自身的有限資源和資金限制了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動,特別是中小企業,他們更依賴于政府補助。此外,民營企業經營主體自由度較高,在組織管理上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可以快速做出經營決策,更有利于將創新資源轉化為創新成果。因此,應擴大政府補助范圍,加大對非國有高新技術企業的補助力度,激發企業管理者創新意愿,鼓勵研發更多創新產品,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二)進一步增強企業創新動力
因此,要根據《中國制造2025》實施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的專項工程,增加企業科研投入,引進國內外一流技術人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通過政府引導,構建跨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組織,聯合進行研發創新。構建高新技術企業的服務平臺,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間共享創新資源,及時有效地解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中的瓶頸,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企業管理層應具有發展的眼光,建立抗風險體系,鼓勵創新,用新產品的收益帶動企業長足發展。
(三)進一步完善員工個稅優惠
科技創新的決定性力量在于人才,科技競爭實質也是人才資源的競爭。目前,我國缺乏個稅政策上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為了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創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稅收優惠:一,在科研開發工作中獲得突出成績的團隊或個人,其科研收入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二,鼓勵科技人員參與職工持股,對科技人員取得的股利紅利和股份轉讓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
參考文獻:
[1]錢麗,王文平,肖仁橋. 產權差異視角下我國區域高技術企業創新效率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2019(2)
[2] 李金華.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產業集群、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及政策思考[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7)
作者簡介:
岳洪杰(1976.8-);男,江蘇連云港人,講師,經濟師;研究方向:貿易經濟與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