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能源安全的內涵已擴展到能源環境生態安全領域,特別是在國際海上油田開采和油氣的遠洋運輸中出現的對環境生態破壞的事件,加速了現代能源安全內涵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本文以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為視角,通過對能源安全由傳統到現代理念的簡述,進而淺議國際油田開采中的現代能源安全問題。
關鍵詞:能源安全;能源環境生態安全;墨西哥灣漏油
一、能源安全概述
能源安全的概念最早是由國際能源機構提出,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充實的過程。進入工業化進程以來,能源在繼資本和勞動要素之后,成為又一個對國民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的生產要素。在不同時期,能源安全的內涵有所不同。能源安全的發展經歷了由傳統能源安全過渡到現代能源安全的過程。
(一)傳統能源安全
1.傳統能源安全的發展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植物燃料為主的“木炭時代”、以煤炭為主的“煤炭時代”、和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油氣時代”。能源安全的概念在發生第一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后被正式提出,能源安全自從石油成為主要的能源形式后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隨著能源在國家政治經濟中產生重要影響,大國紛紛展開能源外交,以期維護本國利益,控制世界格局,而小國特別是能源豐富的國家,也依賴自然因素,通過對能源開采、加工的壟斷性的控制權,來提升本國在世界中的地位。鑒于能源在世界政治和經濟中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國際能源機構提出了以能源供給安全和能源價格穩定為中心的能源安全觀,能源供需的平衡狀態以及能源價格在較長時期保持平穩趨勢,不發生較大波動,才符合傳統能源安全理念要求。隨著能源利用的不斷深入,特別是近幾十年能源市場的國際化,使得傳統能源安全得到細化,發展成為包括防止石油禁運帶來的供應中斷和防止國家政治、經濟危機引起的能源供應中斷,也包括整個能源市場和能源供應鏈條(如資源、運輸及其網絡、供應分配等)在內的安全。
2.傳統能源安全的內涵
對于傳統能源安全的內涵,國際能源機構(IEA)將能源安全理解為“與合理價格相應的能源供給”,供給安全是能源安全最基礎和傳統的含義。能源安全概念的提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一方面要維護過度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的經濟安全,這也是能源安全最主要的內容構成;而另一方面,能源的輸出還是某些能源出口大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部分構成了完整意義上的能源安全。
(二)現代能源安全
隨著能源利用的地域和時間的擴大,世界能源開采、運輸、加工技術的突飛猛進,能源的開發活動開始更深入的影響著環境平衡和生態安全。因此,當今世界的能源安全問題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能源供給安全,不再單純強調單一國度的能源開采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而是逐步擴展到了能源生態環境安全的范疇,生態環境安全問題密切關系著世界各國。
能源開采和消費日漸成為影響環境甚至破壞生態的重要因素,導致現代能源安全觀對環境生態安全的重視日益提升。現代能源安全已經具有綜合安全的含義,它脫離了單純的能源供給安全,而發展成為包括能源基礎設施在內的整體能源供應鏈的安全,并且包括了與整個能源供應鏈密切相關的環境生態安全、社會安全等等,比如在能源提取、加工、運輸和銷售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生產事故等對海洋生態環境、動植物生存環境的影響;能源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不良效應對于大氣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等等。
二、現代能源安全問題的實證分析
國際海上油田開采和油氣的遠洋運輸中出現的對環境生態破壞的事件,加速了現代能源安全內涵中對能源環境生態安全的重視,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行為可能招致的對生態環境的致命打擊。
(一)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回顧
2010年4月20日晚10點左右,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的位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處海上半潛式鉆井平臺發生爆炸,11人死亡,并于4月22日沉沒,鉆井平臺爆炸沉沒約兩天,海下受損油井開始漏油。這臺位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市東南約80公里處的海域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由英國石油公司運營。4月29日,由于原油泄漏對沿海地區的威脅,路易斯安那州進入“緊急狀態”,為避免浮油漂至美國海岸,美國救災部門“圈油”焚燒,燒掉數千升原油。
此事件使得出事海域的生物遭受滅頂之災,大量魚類及飛禽因為泄漏的浮油而喪生;使得美國南部的整個漁業、旅游業和航運業幾乎停滯,漁民生計遭受威脅;也使得美國的近海石油開采政策被迫中斷,帶來經濟慘劇。
(二)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影響
“深水地平線”事故造成1500米深海的原油泄漏,是歷史上首次發生在超過500米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與海面航行的大油輪漏油相比,其危害范圍更大、更隱蔽、封堵更困難。
1.海洋環境破壞。由于海面與深海底的壓力、溫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噴涌并向上漂浮過程中,呈現一種“羽毛”狀逐步分散的形態:即在海底都是從一個漏油口噴出,在上升過程中就會變成羽毛狀,直到海面時,就像一個傘面蓋在海面上,并且會以油團或油、水、氣的混合物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動、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時,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隨著深層洋流漂動,不僅可能漂出墨西哥灣,還可能漂向世界其它大洋。
2.生物系統破壞。由于生活在海水不同層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環境不同,彼此既獨立又相互為食物鏈,某一層的海洋生物死亡,將會造成食物鏈上層的許多生物難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直接破壞墨西哥灣海水不同層次的生物,無數海洋生物將因此遭到扼殺;而油污沖向海岸,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漏油事故帶來海洋災難。
3.美國的能源政策。美國是近海油氣開發的先驅,20世紀中期以來,美國為確保能源安全,大力開采近海油氣。然而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使美國近海油氣田擴大開采的計劃暫時擱置,再加之油田泄漏后的封堵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故導致奧巴馬政府陷入應急事故處置不力的政治危機。
(三)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所涉及的法律問題
1.管轄權問題
漏油事件發生后,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針對英國石油公司和相關責任方有近100多起訴訟提起。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確立的綜合的沿海國、船旗國、港口國的管轄權規則,“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位于美國海域,油污帶來的損害也在美國境內,美國作為污染損害地所屬國,特別是在管轄權沖突時其當然具有優先的管轄權。
2.責任承擔主體
美國處理油污損害的國內法依據是《美國1990年油污法》,根據《油污法》的責任承擔原則,即“污染者負擔”的嚴格責任原則的規定,泄漏的原油勘探開發者、原油的所有權人、鉆井平臺的經營人等相關責任主體將在無過錯責任基礎上承擔連帶責任。英國石油公司將承擔主要責任,其他責任主體承擔連帶責任。
3.損害賠償問題
一般各國對油污的責任承擔規定的是嚴格責任原則,但由于油污損害自身所具有的賠償數額巨大的特點,各國也會規定相應的損害賠償限額。
(四)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與現代的能源安全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是現代能源安全問題的典型佐證,能源安全是大國的生命線,既是國內事務,也是全球議題。能源安全中的保障能源安全與保護環境同步原則,正是現代能源安全內核的集中體現。人類的實踐活動不論是否涉及自然資源,都會有形或無形的影響著自然環境。然而有形的自然資源開采對生態環境影響尤為重大,特別是當類似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時,對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則是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巨大傷害。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愈加引起人們的審視與反思,因此在能源安全領域現代理念也已不再保守著傳統的能源供給安全,能源的環境安全、能源使用安全得以重視也是大勢所趨。相信經過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后,以能源環境生態安全為主導的現代能源安全在能源利用與環境生態保護的利益平衡上,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現代能源安全問題帶來的警示和啟迪
(一)石油資源緊缺
陸上石油資源開采的歷史較為久遠,使得陸上石油資源出現貧乏狀態,因此各國開始由陸地轉向海洋,海上油田開采得到長足發展。然而另一方面,隨著海上石油開采紅火的進行,其并發效應的油污損害也不可避免,反而愈演愈烈,給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活健康帶來威脅。種種的現象都表明了,在國際經濟繁榮發展、對能源深入依賴的時期,石油資源的緊缺問題不可避免,所帶來的卻是以生態環境損害為代價。利用新型潔凈能源成為能源利用上的主導呼聲。
(二)近海油田開采的安全管理面臨巨大挑戰
鉆井平臺數量的增多使沿海國對其管理面臨挑戰。據美國國會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調查,在爆炸發生前數小時,油井多處泄漏,油管內壓上升,建筑工事存在缺陷;另外英國石油公司在其所管理的油井開采時多次發生漏油和火警事故。沿海國對海上石油開采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三)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人類對能源的開采和利用是人類為生存和發展而向大自然的索取,然而卻不能一味的索取而不顧生態環境的受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與自然界密切相關,在能源利用的過程中必須盡可能的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必須平衡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否則一旦失衡,人類將只能吞下自己對大自然破壞所埋下的苦果,可持續發展更將無從談起。
(四)應急機制的建立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了對海洋污染的應急計劃,要求受影響區域的各國按照其能力,與各主管國際組織盡可能進行合作,以消除污染的影響并防止或盡量減少損害。為此目的,各國應共同發展和促進各種應急計劃,完善其應對油污污染的突發機制,以求高效的處理海洋環境的污染事故。
參考文獻:
[1]周沖.美國能源安全戰略及中國對其的借鑒[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7.
[2]鄭文.能源安全與大國博弈[D].濟南:山東大學,2009:8.
[3]黃曉晴.國際能源合作機制的法律原則探析[D].廈門:廈門大學,2009:24-25.
[4]廖先旺.墨西哥灣漏油警示了什么[EB/OL].(2010-06-10)[2010-06-15]. http://www.ldgb.com.cn/E_ReadNews.asp?NewsID=101762
[5]劉澤慧.防止海洋環境污染的管轄權及國家責任[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5:13.
[6]袁益,舒展.新時期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研究綜述與展望[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19(1):100.
作者簡介:
許婷婷(1984-),女,漢族,河南內黃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