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控力訓練,在小學生教育教學活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方法運用得當,就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
關鍵詞:正強化;負強化;代幣制
在小學生群體中,總會有一些特殊兒童自控力非常差。如有的孩子傾向于多動癥,沒有紀律意識,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對孩子自身的成長以及對班集體,都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那么,如何通過訓練提升兒童的自控能力呢?
一、正確恰當地運用“強化”
(一)“正強化”的運用
所謂的“正強化”,學者們的觀點還不盡一致。美國心理學家、行為學家斯金納認為,正強化是在目標行為發生之后相關聯地提供刺激物。它可以導致目標行為的增加,或者維持目標行為發生的頻率、持續時間的強度。
在教學活動中,“正強化”的方法會經常被用到。如,孩子上課時坐不住凳子,不自覺地下地走動。當某一天,老師發現這個孩子集中注意到的時間超過了以往——這時老師立刻停止講課,對此表現出近乎夸張的驚訝、驚喜,同時給他言語上的鼓勵,并讓身邊的孩子們給他鼓掌,老師給予擁抱,并滿足他一個愿望,這就使孩子充分體驗到了這樣做的樂趣,同時被老師高度認可,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去鞏固這個正確行為,從而放棄不良習慣。在此基礎上,如果老師與家長聯合起來,持續關注孩子一段時間,并不斷通過不同的方式強化這種行為,孩子隨意下地走動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二)“負強化”的運用
所謂的“負強化”,是指在一個辨別性刺激或情境下,行為者發出一種行為,結果可引起厭惡刺激(或負強化物,如噪聲、寒冷、炎熱、被指責、被處罰等)的移出或取消,則以后在同樣情境下,該行為出現率會提高。
日常生活中,負強化的運用很普遍。學生為不遭受老師批評和同學嘲笑而每天認真地完成作業;駕駛員為不被扣分而遵守交規;天冷了,及時穿上羽絨服;開水太燙,就晾一下再喝。
負強化,就是為使自己厭惡或者不喜歡、不能接受的負強化物消失,而采取的應對措施。如,孩子在課堂上隨便下座位,每出現一次,就可能會受到老師批評和同學指責。為使這種不舒服的體驗減少,孩子就會有意識地減少隨便下座位的行為。
在使用“正強化”和“負強化”時,對于強化物的選擇一定要慎重。正強化物的選擇,要切中孩子的“興趣點”,選擇他喜歡的、他想要的,如表揚、擁抱、滿足他一個愿望等。負強化物的選擇,一定要注意不能傷害孩子,要恰到好處。當不良行為出現時,可讓他看他不喜歡的顏色;適當地到反思角反思;減少玩耍時間等等。
二、適時恰當地運用代幣制
代幣制,通俗地說,就是當孩子的良好行為出現時,給孩子方便發放和存放的獎勵,如笑臉、小紅花、小粘貼、五角星、卡通圖片等,規定當這些獎品累積到一定數量時,再換取自己喜歡的實物獎品,如糖果、餅干;或者多玩幾分鐘、或者滿足他一個愿望。
使用代幣制,要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的努力方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這節課被提醒次數不超過五次,老師就獎勵一張笑臉;得到五張笑臉之后,就可以得到喜歡的物品。這樣,孩子就會用心地向著這個目標努力,進步幅度就會很大,訓練效果就會非常明顯。
在這一過程中,要逐步讓孩子學會觀察和記錄自己的問題行為和良好習慣。如一節課中自己被提醒了幾次,是否達到了努力的目標?自己承諾的事情,是否已經做到?經常引導孩子這樣反思,孩子的自控能力必然會增強。
這里呈現一個具體案例:
(一)訓練對象:小學生月月(女孩,七歲)和宸宸(男孩,七歲)
問題行為:早上賴床,經常遲到。
(二)訓練步驟:
1.確立目標行為,制定訓練方案。
目標行為:早上賴床,經常遲到;終點行為:按時起床,不遲到。
2.制定訓練措施,實施、監測、并適當調整計劃。
由于這兩個孩子入學時間不長,不良行為習慣養成時間很短,糾正起來相對容易。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可以得到改善,所以采用正負強化和代幣制訓練方法,對其不良行為習慣進行訓練矯正。
3.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4.確定正負強化物
在強化物選擇上,根據與家長的溝通與觀察,得出適合這兩個孩子的正強化物,包括:表揚、擁抱;小紅旗、笑臉;水果、蛋糕;踢球、他們最想得到的玩具、圖書等。負強化物,包括:被懲罰、減少娛樂時間、取消旅游計劃等。
5.代幣的確定與運用
代幣的確定,要讓孩子感覺到,既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又不是遙不可及。
6.擬定訓練評價系統
家校共同完成。以表格形式呈現。表格中填寫分數或者粘貼代幣物(小紅旗、笑臉等,只要孩子喜歡即可)
XX的行為價值表
[序號 行為 獲得代幣數 1 按照約定的時間迅速起床,不賴床 3 2 連續三天按約定完成 5 3 連續一周按約定完成 7 4 吃飯不拖延時間 3 5 吃飯拖延時間 -5 6 上學遲到 -5 7 ]
XX的行為報酬表
[序號 正強化物 所需要的
代幣數量 1 表揚、擁抱等 2 2 聽或讀喜歡的故事 2 3 喜歡的水果或玩具、圖書等 2 4 限時看喜歡的動畫片 10 5 體育活動 10 6 旅游 30 7 ]
表中空白表格,可在訓練過程中根據孩子喜好,進行適當調整。
7、訓練周期:用時4周。第一周,老師、家長與學生共同研究確定問題行為和訓練目標,確定正負強化物,并根據進展情況做相應調整;第二~四周,執行計劃,實施有目的、有步驟地訓練;第四周,成果驗收,做出總結性評價。
三、結束語:
實踐證明,行為自控能力的訓練,能夠很好地幫助兒童增進良好的行為而減少各種問題行為,從而為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發展自己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許華紅:《行為改變技術》,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