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但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艱巨的任務就是貧困人口的脫貧工作,伴隨著扶貧開發的不斷深入,脫貧工作也進入了最后的攻堅階段。自從新《扶貧開發綱要》實施以來的2011年至2016年間,陜西省農村的貧困人口從775萬減至228.7萬人,脫貧人數達54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7.5%下降到13.4%;省級標準下貧困人口減少38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5.04%下降到9.45%,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本文以陜西省56個國定貧困縣(區)為研究對象,對當前扶貧績效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部分貧困縣(區)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各個貧困縣與地級市的脫貧率差距較大。
關鍵詞:精準扶貧;脫貧績效;排列比較
一、引言
過去4年中,我國有效脫貧人口共計5564萬人,平均每年有效脫貧人數達1391萬人。充分說明我國扶貧脫貧工作開展取得了階段性的預期效果。但是減貧工作存在邊際效應,剩余貧困人口的脫貧難度越來越大。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精神,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實現“造血”功能,從而解決連片地區的貧困問題。這幾年我國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扶貧工作上,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剩余貧困人口也成為了最難以解決的“硬骨頭”、“深水區”。為了確保實現2020 年我國貧困人口全部摘帽脫貧的目標,尤其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脫貧;同時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變大,財政收入增長趨緩,但是各方面支出壓力也在增加,因此,在當前的背景下,提高脫貧率對于奮斗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對各貧困縣(區)扶貧績效進行評價和考評正是為了有效實現扶貧績效目標。
二、扶貧減貧研究評述
歐美發達國家開展扶貧工作較早,多采用提供社會保障的方式來扶貧,為貧困人口提供最低的生活標準,通常包括:政府幫助撫養貧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及老人并為貧困家庭未成年子女提供教育保障;政府給貧困家庭發放食品券,憑券可去購買面包、雞蛋等生活必需品;貧困家庭滿足條件后還可以住入政府提供的廉價公租房等等。但根據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扶貧政策也會有所不同。拉美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會采用“先富幫后富”的模式,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建立經濟中心來帶動周邊貧困地區的發展。南亞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采用的扶貧政策和我國某些政策有些類似,比如:村村通公路,家家通電和自來水,提供基礎教育和醫療保障等等。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的時候就提出了對于貧困地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因此奠定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4年1月印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其中對精準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細致的規劃設計,進一步促進了“精準扶貧”思想的落地。隨后在2015年10月舉行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將“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正式提出。
據陜西省社科院發布的《陜西精準脫貧藍皮書》顯示:2016年,陜西省脫貧人數達到了130萬,共計有2907個貧困村退出;2017年脫貧人數達107萬,共計有2428個貧困村退出。目標2020年實現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是,伴隨著扶貧工作的逐漸深入開展,剩余貧困人口的幫扶難度也在不斷提升。首先,具有勞動力、負擔輕的貧困家庭已經陸續脫貧,剩余貧困家庭多數都沒有勞動力或者是需要照顧的病人或殘疾人;其次,陜西省有多數貧困人口都處于“山大溝深”、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各種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后,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進行幫扶建設。
本文特地以陜西省56個貧困縣(區)為例,對精準扶貧背景下各貧困縣(區)的脫貧績效進行研究分析。
三、陜西省貧困縣區扶貧績效分析
(一)評價指標選擇
貧困發生降低率,即為用2016年貧困發生率減去2017年貧困發生率。扶貧的最根本的目標是減貧,精準扶貧方略設定的 “兩不愁、三保障”前提,以及陜西省在2017年提出的“八個一批”精準扶貧路徑,即易地搬遷、產業扶持、教育支持、生態補償、就業創業、兜底保障、醫療救助及危房改造,八種路徑幫扶脫貧八批貧困人口,都是為了保障實現現有貧困人口于2020年全部脫貧這一最終目標。因此,扶貧績效的評價指標可以通過脫貧這一根本目標進行衡量。
(二)評價結果分析
表一 陜西省56個貧困縣(區)扶貧績效
[市 縣(區) 貧困發生降低率 市 縣(區) 貧困發生降低率 西安市 周至縣 -0.03% 延安市 延長縣 3.45% 寶雞市 扶風縣 4.03% 延川縣 2.85% 千陽縣 6.14% 宜川縣 2.06% 隴縣 7.23% 榆林市 橫山區 1.90% 太白縣 7.54% 定邊縣 4.85% 麟游縣 7.85% 綏德縣 3.42% 咸陽市 永壽縣 2.51% 米脂縣 1.75% 長武縣 2.34% 佳縣 -0.71% 旬邑縣 5.88% 吳堡縣 2.00% 淳化縣 2.94% 清澗縣 1.67% 銅川市 耀州區 1.73% 子洲縣 5.29% 印臺區 3.63% 漢中市 南鄭區 1.36% 宜君縣 5.71% 城固縣 1.48% 渭南市 澄城縣 2.58% 洋縣 1.80% 合陽縣 5.14% 西鄉縣 1.95% 蒲城縣 1.98% 勉縣 1.86% 白水縣 4.37% 寧強縣 2.40% 富平縣 3.11% 略陽縣 3.51% 安康市 漢濱區 1.41% 鎮巴縣 2.28% 旬陽縣 2.73% 留壩縣 4.42% 白河縣 2.07% 佛坪縣 9.66% 鎮坪縣 3.86% 商洛市 商州區 3.34% 漢陰縣 2.99% 洛南縣 3.64% 石泉縣 2.26% 丹鳳縣 4.14% 寧陜縣 3.57% 商南縣 6.73% 紫陽縣 1.50% 山陽縣 3.37% 嵐皋縣 3.67% 鎮安縣 2.92% 平利縣 3.41% 柞水縣 9.90% ]
注:該數據系作者在陜西省扶貧辦調研獲得
從表1可看出,陜西省貧困縣(區)平均貧困發生降低率為3.49%,其中效率最高的地區是商洛市柞水縣,為9.90%,效率最低的地區是榆林市佳縣,僅為-0.71%,跟全省平均水平相差4.2%,與全省最高水平相差10.61%。由此可見陜西省56個貧困縣(區)扶貧績效的差別之大。貧困發生降低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縣(區)有22個,占總數的39.2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縣(區)有34個,占總數的60.71%。總體來看,除西安市只有一個貧困縣外,寶雞市所有貧困縣的貧困發生降低率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商洛市共有4個貧困縣的貧困發生降低率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占商洛市貧困縣的57%。延安市沒有一個貧困縣的貧困發生降低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從理論上來說,隨著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扶貧效率的邊際效用會呈現出遞減的趨勢,而陜西省56個貧困縣(區)的貧困發生降低率也驗證了“減貧效果存在邊際效應”的規律。
表2 陜西省各地級市扶貧績效
[地級市 寶雞 咸陽 銅川 渭南 安康 延安 榆林 漢中 商洛 貧困縣(區)數量 5 4 3 5 10 3 8 10 7 平均貧困發生率 6.56% 3.42% 3.69% 3.44% 2.75% 2.79% 2.52% 3.07% 4.86% ]
從地級市層面來看,計算出了各個地級市的貧困發生降低率(見表3)。寶雞市的貧困發生降低率為6.56%,在陜西省內排名第一;其次是商洛市,貧困發生降低率為4.86%;而礦儲資源豐富的榆林市只有2.52%,為最低值,僅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8%,只有寶雞市的38%。各個地級市之間,貧困發生降低率還是存在較大差異。在9個地級市中,能夠超過平均水平的只有寶雞市、銅川市和商洛市,占比33%。
四、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16年和2017年的數據,通過對陜西省縣(區)級別和地市級別的扶貧成效做了詳細的排列比較后發現,陜西貧困縣(區)總體扶貧績效不是很理想,各縣(區)貧困發生降低率只有3.49%。在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到最后的關鍵時期,陜西省政府及各相關部門應該靈活進行資源配置,對因殘、因病和缺乏勞動力致貧的貧困戶提高貧困補貼;對位置偏遠、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落后的地區進行政策傾斜;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充分發揮陜西省獨特自然條件和地域優勢,因地制宜,加強適合當地的特色種植業、加工業、手工藝制品、鄉村旅游等行業發展,將重點放于市場和收益都較為穩定的產業,增加貧困戶經濟收入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拒絕“返貧”現象發生。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科學客觀的評價各市縣的扶貧績效,調整政策措施,加強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機制,切實提高扶貧成效。
參考文獻:
[1] 李小云,唐麗霞,許漢澤.論我國的扶貧治理:基于扶貧資源瞄準和傳遞的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 2015(04):90-92
[2] 斯麗娟.甘肅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 2011
[3] 紀麗娟、裴蓓.參與式治理視角下的產業扶貧模式創新——基于陜西LT縣的扶貧調研[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 2015(03):118-121
[4] 楊東萱.對口幫扶扶貧模式的作用與趨勢的思考——以芒市三臺山德昂族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01)
[5] 鄧小海、曾亮、肖洪磊. 旅游精準扶貧的概念、構成及運行機理探析[J].江蘇農業科學 . 2017 (02):265-269
[6] 康亮.移民搬遷扶貧模式的效果評價與對策建議——以江西省為例[J].老區建設 . 2013 (16):6-8
作者簡介:
李海霞,西京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審計理論與實務。
孟輝,西京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審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