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我國社會經濟結構正處于轉型時期,企業急需一批能夠擔當起改革重任的優秀人才,特別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倍受關注。當然,要想將所學技能竭力奉獻給社會,還需要具備“工匠精神”為主的價值追求,從而以較高的綜合素質促進自身的職業發展。因此,本文首先介紹新時期國家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然后研究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養策略,以供相關人員借鑒。
關鍵詞:技術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
在任何時期,科學技術都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面貌,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不同專業類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通常來說,技術人員掌握一門手藝可以生存,只要機械地工作,完全領導交待的任務,也算是好員工,這是企業最基本的用人標準。然而,激烈的社會競爭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精明能干,技能超群,還要求綜合素質良好,樹立敬業精神,這也我國傳統文化中“工匠精神”的集中表現。鑒于此,本文著重研究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養,使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新時期國家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改變了企業的經營運作模式,現代企業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并對其綜合素質提出了一定要求。目前,各大城市高樓林立,高科技產業無處不在,日益增多的技術人才固然令人欣慰,但是敬業、愛崗的技術人才更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已刻不容緩,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可以為中國制造的升級轉型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二是現實的需要,可以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促進其職業發展,實現個人與企業的雙贏。
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一)專業設置與市場對接
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必須明確其教學目標,專注于為社會輸送人才為己任,設置合理的專業課程,并且要與市場需求對接。為此,高校應當注重市場調研,了解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置相關專業,確保技術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內容更加接近企業要求。與此同時,專業課程和實踐項目也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主,以最新的專業動態引導學生了解企業經濟市場,讓他們以高漲的熱情學習自己的專業課,爭做優秀人才,從而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成功培育提供重要保障。
(二)產教與工匠精神結合
經過長期的歷史實踐,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性,只有參與實踐的理論,才有存在的價值,也只有被實踐檢驗過的理論,才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剛出校門的學生掌握的只是理論知識,無法勝任崗位工作,也無從下手,更別提敬業與愛崗,這就要求高校合理地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使其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通過平臺進行實戰演練,而“工匠精神”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就業有很大幫助。為此,高校很有必要將產教融合與工匠精神培育進行結合,在學習理論知識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在產業實踐中領會“工匠精神”,全方位幫助樹立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
(三)企業主導現代師徒制
現階段,為了充分發揮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潛在能力,許多企業紛紛采用“現代學徒制”,而這對于工匠精神的培養起著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企業擁有明確的制度,可以讓員工了解自己的職責、義務,以及失職后的責任罰則;企業享有國家政策,擁有足夠的資金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減少用人成本的風險。通過現代師徒制,技術技能型人才以師傅的身份帶徒弟,可以獲得相應的勞動薪酬補償,一旦受到恩惠和資金支持,師傅將會更加認真教導徒弟,并在此基礎上潛心鉆研,傾心傳藝。
(四)打造學生的匠心品質
在我國,絕大多數技術技能型人才都來自高職院校,其對工匠精神的培育任重而道遠,不能有半點松懈,特別是要將打造學生的匠心品質放在關鍵位置。其一,學校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其參與實踐,通過舉辦技能競賽、作品展覽、社團活動等活動,逐步培養他們的愛崗敬業精神;其二,強化專業考評體系,定期考查學生的職業操守,確保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以良好的心態正視自己的專業,規劃未來,自然會融入工匠精神的培養中,最終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匠心品質。
結束語:
總之,技術技能型人才是社會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擁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更具有發展潛力。在新常態下,社會結構急劇轉型,各個企業既面臨發展機遇,也要迎接新的挑戰,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要想做到兩全其美,只有重視優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由于工匠精神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特質,它完全契合了產業發展的人才訴求,只有不斷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才能為企業的輝煌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金璐,任占營.依托職業技能大賽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0):59-62.
[2]王瑞榮.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技能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2):152-154.
[3]陶紅,張瑋桐.“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策略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39(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