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為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式,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如何打破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的結構主義框架,培養(yǎng)英語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培養(yǎng)適應“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現代國際經濟形式大有益處。
關鍵詞:“一帶一路”;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培養(yǎng)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學會在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使用科學、客觀、寬容的方法來處理文化沖突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大學英語教學在這一新背景和新發(fā)展機遇下,也在為了適應新時代需求不斷改革。隨著改革和課程研究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培養(yǎng)高素質、有著廣博知識體系、熟練應用外語的跨文化交際人才是“一帶一路”背景下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現狀
在傳統的課堂中,重語言輕文化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教師講解,課后一味反復練習語法、單詞,孤立地看待語言學習,學習枯燥無味,沒有主動性可言,效率不高,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導致部分學生最終放棄語言學習。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與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密切和頻繁。在此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跨文化外語人才。英語教學也從更重視語言知識層面的教學模式,轉向對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西方文化背景和價值觀與英語語言教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語言的跨文化交際語用功能被高度重視起來,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也從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影響重視語言結構形式,過渡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夠應用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這一目標表明,大學英語除了英語語言知識的講授外,還必須關注將語言視為傳遞信息、發(fā)展思想和協商概念的渠道。同時,語言與文化內容關系的密切是不可分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確立文化立場,才有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好外語知識內涵,認識到文化差異,才能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真正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
大學英語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介紹和拓展相關文學文化內容,不僅可以構建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還可以通過文化背景的拓展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英美文學和文化有所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參悟。教師結合文化背景給學生提出啟發(fā)性思維的討論話題,也能鼓勵學生思考,主動進入學習狀態(tài)。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可行方法
(一)教學思想的轉換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育工作者對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探索,英語教師已經認識到傳統的死記硬背教學模式枯燥乏味,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成績,對學生真正掌握英語知識并實際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實踐弊大于利。但在實際課堂中,因為學生英語能力和教學任務等客觀原因,很多教師仍以英語語言教學為主。
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師自覺改變傳統教學思想,將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語言學習過程中,力圖讓學生能在重視語言能力提升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形成能主動了解不同文化的習慣,為以后的語言學習和交際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二)教學模式的改變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信息技術獲得了飛速發(fā)展,對包括教育教學在內的社會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教育工作者不停探索和實踐結合互聯網的教育教學方法,以期讓教育教學內容更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和需求。近些年發(fā)展起來的“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都是順應互聯網發(fā)展的成功教學改革嘗試。
各種借助互聯網的輔助教學模式讓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兼顧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將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料、學生線下的語言學習和課堂的文化知識學習、觀點碰撞及自身觀點陳述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使學生全面參與到學習中,積極主動學習,語言、文化學習結合,培養(yǎng)辯證思維能力,拓展視野。
(三)教學資料的多樣化
除了傳統的文學作品外,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各類影視作品、大眾媒體和各類英語網頁及APP都是最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又易獲取的教學資料。能極大豐富課堂教學,也使得學習不再枯燥。
影視作品能帶給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從圖像到聲音,最為直觀地將學生帶入英美文化本土的場景中,讓學生體驗到文化差異,有益于加強對語言的理解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大眾媒體包括學生很喜歡的網絡媒體同樣是文化載體,而且具有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沒有的實時性特點,更符合當代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能準確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發(fā)展和流行趨勢。利用好大眾媒體,尤其是媒體中的流行文化部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閱讀新聞評論等,加深學生的文化認知,學會辯證看待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新聞資料和新聞評論,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文化思維能力。
各類英文網頁和APP,包括英語學習類APP中有著大量的英語資料,涉及到文化、時事、流行元素等文章、音頻及視頻,不僅為豐富學生的課堂背景知識補充和課余學習提供了多樣化資料,同時因為其內容的趣味性、可讀性吸引學生主動閱讀、收聽和觀看,為學生了解英美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新的渠道。
總之,為了培養(yǎng)適應當代國際經濟文化需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語言只是文化的載體,充分利用互聯網,在傳統語言教學中融入涉及英美文化的各類網絡資源等,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真正符合“一帶一路”背景的新一代跨文化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馬冬麗. 大學英語課堂溝通式互動實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3.
[3]王麗麗,楊帆.“互聯網 + ”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5( 8) : 159-162.
[4]余娟.“論外語課程的文化回應性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 2011(3).
作者簡介:
王子勤(1979-),女,四川成都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