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文
事件:從那些“雷人”的試題說起
“你與異性有過性交往嗎?艾滋病好在什么地方?你將來想要小孩子嗎?你想斷子絕孫嗎?你要不要借一個好的種?”——這些問題,你會想到是大學期末考試的題目嗎?
沒錯,以上所述確實是一所大學的期末考試題目。據多家媒體報道,北海市某民辦高校在近日的思政課期末考試中,試卷上出現多道與課程內容無關、令考生反感的試題,引發了社會熱議與質疑。網友們紛紛斥責這種試題“不堪入目”“反文化”“毀三觀”“難以想象,誤人子弟”。
更甚的是,命制這樣的試題,該校已不是“初犯”。經媒體深挖,該校在往期的考卷中,也曾出現不少“雷人”試題,例如有幾道“要求女生作答”的試題是這樣的:“為什么大多數女孩子出事都是因為晚歸?女孩子知道自己是‘肉嗎?女孩子什么年齡段最危險?女孩子知道生理正常的男人都好色嗎?女人超過30歲還有危險嗎?女人超過40歲還會有人非禮嗎?”
這樣的試題,用“匪夷所思”來形容也不為過。可以想象,如果學生如實作答,這樣的試題無異于一份“供狀”,迫使學生“交代”個人的心理活動,并“赤裸裸”地暴露在閱卷者面前。如此,學生的個人隱私、人格尊嚴何在?學校教育的尊嚴何在?所以說,這樣的試題及試卷,完全是反教育的,不能教書育人,只會誤人害人。
被媒體曝光后,涉事學校可謂“聲名遠揚”了,但“揚”的可不是什么“美名”。可以肯定的是,以上事情被曝光后,該校的辦學聲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害,繼而學校的管理、教學、招生等諸多工作也會受到影響,最終學校的發展都會受到不利影響。
此外,受到負面影響的還有該校的學生們。媒體在實地采訪此事過程中,該校就有不少學生表示,如今在別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學校時,總會被調侃“哦,你就是××學院的啊”,從而導致“社會對學校認可度不高,對往后的就業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
由此可見,因為不嚴肅、不科學、不合理的教學行為(命制試題也屬于教學行為),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實在太大了。
最終,該校受到上級主管部門通報批評,同時該校執行董事鄭某引咎辭職,并撤銷了一名副校長和教務處處長、學工處處長的職務。
因命制不當的期末考試題目,就導致這么多不利后果,為教育界敲響了一次警鐘。
追問:“雷人”試題是怎么出現的
為何要命制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試題,迄今為止當事人并未正面回應,外人也不得而知。不過,梳理媒體的相關報道,還是能從中窺見一些“蛛絲馬跡”。
從上述學校學生接受媒體采訪時反映的一些信息來看,該校出現這樣的試題,很可能是出題者、該校副校長鄭某“想讓學生多反思自己”。該校的一名學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出卷的鄭院長平時三觀正常,之前大一大二考試時,也在考完之后加了這樣一場考試,當時的初衷是讓學生反思自己,可是題目并沒有今年如此夸張。”
另外,出題者、該校副校長鄭某還存在別的一些“異于常人”的理念和認知。據媒體報道,早在之前,鄭某發布過一份“杜絕WiFi宣傳書”,里面點明了因為WiFi導致該校有兩名學生突發腦溢血,并且強調使用WiFi等于危害其他無辜的學生,因此號召學生抵制WiFi、不用手機。
綜合以上信息來看,出題者鄭某可能在教育認知方面存在偏差,未能掌握科學、合理、全面的教育理念,喜歡“一意孤行”“自以為是”地推行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從而導致其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教學行為和管理行為。這樣的素養,應該說很難勝任教育工作。
不過,板子不能都打在鄭某一個人身上。綜觀此事,該校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盡管我國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專門制定關于大學考試命題的規章,但關于高校教學行為管理的章程中,都會涉及“規范學校學科考試”方面的內容,包括“試題命制”“考試安排”“監考紀律”“閱卷辦法”等,各高校也會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
據公開資料,北海的這所學校創辦至今已有20多年,相關的教學管理制度應該較為完善,包括試題命制方面的管理制度。但為何會出現這樣“雷人”的試題,原因估計有二:一是沒有認真執行試題審核制度;二是因為出題者是學校領導,下屬部門不敢或不便提出反對意見,或者提出反對意見出題者不聽,最終讓“雷人”試題出現。
高校期末考試所使用的試題,一般都由學校自主命制,但自主命題并不等同于可隨意命題,更不意味著不需要任何監管。考試命題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試題可以多元創新,但必須符合專業的基本標準,遵循基本的命題流程,經過反復打磨、多方論證、認真校對,確保試卷合格后,方可發放至考場使用。
反觀北海這所高校,其在試題命制管理方面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必須好好反思。相關管理部門也應對此加強監管,督促各高校完善治理結構,健全規章制度,提升辦學水平。
延伸:靈活而有質量的試題是怎樣的
不尊重學生人格、違背公序良俗的試題自然不可取,但過于單一、只求標準答案的考試,也存在不少缺陷。因此,我們希望考試方式多一些創新,能靈活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近年來,不少學校的試題命制出現了新的趨勢,出題人不拘泥于傳統模式,而是把試卷出得較為靈活,更貼近網絡時代,更貼近當下生活,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據媒體報道,這個寒假前的期末考試,鄭州黃河科技學院大二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學生被一道分值為40分的綜合運用題給難住了。這道“燒腦題”包含了幾個小問:主持一個飯局,請《聊齋志異》中人物吃飯;杜麗娘游園,幫杜麗娘發“朋友圈”;楊玉環、李香君任選其一,如果生活在今天,你認為她適合什么職業,并簡要說明原因。
應該說,這是一道很有參考價值的試題。其既有對專業知識的考查,又有學生個性發揮的空間;既體現了命題人考查的意圖,又能讓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兩者的巧妙結合,讓試題答案不再是冰冷的標準答案,而是一個個獨具慧心的創造性運用。應該說,當前我們正缺這樣的試題。
實際上,關于“試題創新”,教育界早有這方面的嘗試。據媒體報道,1999年,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在國內的一些大城市進行了一項名為“中國兒童想象和幻想研究”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道“獵人打鳥”的題目:“樹上有5只鳥,獵人開槍打死1只,現在還有幾只呢?請根據你的理解給出答案。”據稱,當時大多數學生給出的是“4只”的標準答案,只有一名學生的回答很有創意:“還有3只,因為打死了鳥爸爸,嚇跑了鳥媽媽,還剩3只不會飛的小鳥。”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有一條是“批判質疑”,以上這道開放性試題,其實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精神和發散性思維。讓學生不設限地發揮,答案不唯一且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一個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現實的認知和思考給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教育不是生產標準化零件,除去基礎理論和常識的考查,日常的一些考試就不妨嘗試這樣出題。
當然,“試題創新”不等同于出“偏題”“怪題”,面向學生考試的命題,不僅要體現科學性、專業性,還要切合學生實際,符合學生個性成長的需要。
(責編 莫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