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煜
綜觀近年全國或各地的高考作文題,其命題理念基本趨向一致:從命題形式上看,大都是材料作文(或稱新材料作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以區別于以前的材料作文),大致上分材料、引題、要求幾個部分;從文體要求上看,大多要求寫論述類文章,以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從命題內涵上看,都注重時代與文化特色;從能力層級上看,大多入題容易,注重對考生思辨能力與寫作基本功的考查。
當然,這里的入題容易,并非說不需要審題。相反,一些看似簡單的題目,審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關系到作文是否離題等重要問題,是決定作文分數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在緊張的時間內快速完成審題?
下面結合一些典型試題,總結一下材料作文常見的審題方法。
結構分析法
所謂結構分析法,指的是分析試題材料的結構層次,歸納每個層次的意思,整合成一個中心意思,寫作時圍繞此中心展開即可。
例1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
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這是201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據閱卷老師統計,其得分是近十年浙江高考作文平均得分最低的一年,究其原因,是考生審題不全所致。
除去注意事項,材料主體有三段話:第一段說的是浙江精神的歷史與今天。歷史上,浙江孕育了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浙江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站在新起點,我們需要對浙江精神重新進行思考。顯然,浙江精神有著傳承關系,主要繼承的是務實;隨著時代發展,衍生的是“前列”“潮頭”。
第二段說的是浙江文化與浙江故事、浙江傳奇的關系,它們是滋養與被滋養的關系。這里還有一個陷阱:第一段說的是浙江精神,第二段的起點卻是浙江文化。實際上,浙江文化為里,浙江精神為表,兩者是內涵與載體、內在與表象的關系。
綜合這三段意思,判定文章是否扣題的依據有三:一是能否緊緊圍繞著“浙江精神”展開,很好地闡釋“浙江精神”。二是文中使用的材料,是否是浙江故事、浙江傳奇或浙江人物。三是作文有沒有體現考生的體驗和思考。
換言之,只要是站在新時代,思考浙江精神與我們人生關系的文章,都是扣題的文章。當然,這背后隱藏著歷史與現實、內在與外在、時代與個人的三對哲學關系。如果能關注到這些,考生的作文得分絕不會低到哪里去。
因果分析法
所謂因果分析法,指的是利用事物發展變化的因果關系進行由果溯因或由因及果的分析,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使自己的觀點產生預測或啟發作用。
例2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一 禿鷲是自然界中移動效率最高的動物,它以一種類似于滑翔機的移動方式,不用消耗能量,借助熱氣流,展開翅膀升騰到空中。一旦發現有殘羹冷炙,它就迅速地像自由落體一樣毫不費力地往下掉,到接近地面的時候張開翅膀,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禿鷲的移動效率高,一方面是因為它能夠克服地心引力,另一方面也因為它有重量,能夠保持一種方向感,而不至于像羽毛一樣被風裹挾、打擾,身不由己。
材料二每天都有新的信息,每時每刻每秒都有新的信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不再需要守著電視看《新聞聯播》《新聞30分》之類的節目,輕輕松松就可以自由地從手機中了解到各種信息。可當大量信息像潮水一樣涌來,我們難以選擇。結果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一無所得。這個時候有的恰恰不是自由感,而是不由自主。
針對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請據此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這是2017年“9+1”聯盟最后一套調研試卷的作文題。該聯盟集中了浙江省10所一流強校,遺憾的是,這次作文,得分50分以上的僅數十人,55分以上的僅數人。這是該聯盟歷次考試中很少見到的,原因是很多同學折在了審題上。
這里有兩則材料。材料一說的是禿鷲,它之所以由自我掌控,自我作主,是因為其能克服外界的干擾,自身有重量。這是自然界的。材料二說的是信息社會里,我們可以輕松了解各種信息,但可能會被海量信息裹挾,難以抉擇,不能自我掌控,自我作主。這是人類社會的。
兩則材料,一自然一社會,一正面一反面,是互相闡發互相補充的關系。再由果溯因深入分析,其背后蘊含的意思是:我們需要克服外界的干擾,要有自身的“重量”,尤其在信息社會,我們要有理性的思考與判斷,才能自主掌控方向,得到真正的自由。
明了上述情況,考生算是基本審清題意,能保證自己的作文不離題。
若想再深入些,考生還需要再一次運用因果分析法深入一層:我們該如何不被打擾?我們需要堅定的心志,我們需要做到慎獨。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做到有“重量”,不被裹挾?我們需要有堅定的信仰,我們需要避免淺閱讀、碎片化閱讀,而要進行深閱讀、文化閱讀、經典閱讀。只有這樣分析,考生才能讓自己的審題立意進入試題材料的內核,寫出高分作文來。對象分析法
對于涉及多個對象的作文題,考生需要分清對象的主次,并分析各對象之間的關系。
例3閱讀下面所給材料,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里。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意愿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懸崖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這里的對象有人、鷹、雞等,但主要圍繞鷹展開,著重寫了鷹在雞窩(代表安逸的生活)與從懸崖掉下去(代表困厄的環境)的不同表現。顯然,這里的鷹是人的象征,需要考生思考入的成長與環境(包括安逸的生活與困厄的環境)的關系。當然,這與平時所講的逆境出入才是有區別的,因為這里抓住鷹的人,實際上有隱喻教育者之意。理解了這些,如果站在辯證的立場上看,考生會得出以下層次的意思來:①安逸的環境有利于人的成長,現實中很多家長的做法就是基于這樣的理解。②一味耽于安逸,會喪失斗志,最終連跳出去的勇氣都沒有。⑧必要的磨煉是必須的,一如鷹需要在懸崖的歷練。④當然,人生的磨煉還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讓人有個適應的過程,不能讓人一下子從風和日麗跌入到嚴冬酷寒,需要讓人有個秋的過渡。二是有個限度,讓人能承受得了。畢竟,在一些巨大的災難面前,連生命都難以保障,何談磨煉?⑤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磨煉要針對人的個性與天賦,你不能趕一只鴨子上架,不能強迫一只羊去游泳。⑥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呵護與磨煉中成長,長成參天大樹。
這樣的思考,無疑是全面而辯證的,據此確立的觀點也就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虛實分析法
實,指的是有明確的意義和具體所指的對象;虛,指的是意義含蓄抽象的,對象往往具有比喻或象征意義。審虛實相生的作文題,考生往往需要化實為虛,或化虛為實。
例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假如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穆罕默德
奈何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想便不復輕盈;他開始用雙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實而非花朵。
——[愛爾蘭]葉芝
先哲告訴我們,人得用面包去換“水仙花”;葉芝卻說,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在生活中更看重的并非花朵。對上述兩種看法,你更傾向于哪一種,或你有自己更好的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標題自擬;②文體明確,詩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按命題者的意思,這里的“面包”“果實”和“水仙花”“花朵”都是比喻,可以分為兩類,寓意是物質生活(物質追求、功利追求)和精神生活(精神追求、詩意和美)。
穆罕默德的材料,可理解為在滿足生存的前提下,應該去追求精神生活,要重視精神追求。葉芝的材料則從反面反映了當下的現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看重的并非精神。兩則材料,一正一反,實際上均在倡導人們要仰望星空,讓自己的生活多些詩意,多些精神的豐盈。當然,在具體寫作中,考生可以辯證思考物質(功利)與精神的關系。
物質是精神的基礎,沒有物質,連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一切的精神、詩意與美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畢竟,誰也無法在半空中建造萬丈高樓。跟餓著肚子的乞丐談論詩歌,無疑是對牛彈琴。
單有物質,沒有精神,或許短時間內不會感到什么,但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生活沒有目標,空虛、無聊等情緒會洶涌而至,最終讓自己埋到了塵埃里。與這樣的人交談,我們也會覺得俗不可耐,面目可憎。“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我們需要與“琴棋書畫詩酒花”打點交道。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不可一味強調精神生活。畢竟,缺少物質的支撐,精神是很難立于高地的。
上面介紹的四種方法,并非獨立的,有時可以結合起來使用。如上文中的第二個例子,實際上是結構分析法與因果分析法的綜合運用。高考作文是一項綜合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可謂是語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在下筆之前,考生要舍得花時間審清材料的表層含意與深層含意,找到最佳立意點,讓自己在寫作中獲得理想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