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東方IC
在大家的印象中,臺風似乎在夏季最為“囂張”,到了秋天,應該就像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而進入9月以來,太平洋上并不太平,秋臺風依然“瘋勁”十足:“玲玲”“劍魚”“法茜”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威力比夏臺風有過之而無不及。
通常,我們把6~8 月生成的臺風稱為“夏臺風”,9~11月生成的臺風稱為“秋臺風”,大家一般會認為夏季才是臺風最強的季節,然而事實恰好相反。雖然秋季臺風生成的個數沒有夏季臺風多,卻更容易生成超強臺風。數據顯示,1949 年至2018 年,夏季生成臺風815 個,其中超強臺風148 個,秋季生成792 個,超強臺風222 個,秋季超強臺風占比28.0%,遠高于夏季的18.2%。
歷史上,曾有多個秋臺風造成過嚴重影響,最近的像2013 年的“菲特”、2015 年的“彩虹”、2016 年的“莫蘭蒂”、2018 年的“山竹”等,都給途經之地造成嚴重災害。
每年榮登西北太平洋“風王”寶座的,一般都是秋臺風。2018 年的第22 號臺風“山竹”個頭大、實力強,成為2018 年登陸中國的最強臺風,超過夏臺風“飛燕”,成為“風王”,同時排到1949 年以來登陸粵港澳的臺風前十名,位列第八。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中國氣象局臺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拴柱表示,進入秋季,太陽直射由北往南移,導致海水溫度偏高。從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從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加熱了北半球熱帶海洋。夏至以后進入秋季,太陽直射又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熱帶海洋在已被加熱了以后再次加熱,海溫條件更為有利于臺風生成和能量增強,表現為強臺風或超強臺風出現概率更高。例如,“山竹”之所以這么強,是因為它經過的海域海溫基本在30℃以上,高海溫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再就是冷空氣,秋臺風登陸后,如果遭遇冷空氣這個‘幫兇’,會激發更多降水,威力會更大。”高拴柱說,秋臺風和冷空氣相互作用,導致臺風變性為溫帶氣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產生更大的能量。而且,我國沒有溫帶氣旋的預警,由此造成的風雨影響很容易被忽視。對于秋臺風預報,主要看臺風集合預報的發散度。對于發散度較大的臺風,各家模式預報的路徑差距很大,很大程度上考驗預報員的經驗。最近生成的第14 號臺風“劍魚”,其“拋物線”路徑看起來很“妖嬈”,給預報帶來了很大難度。
與夏臺風相比,秋臺風登陸地點偏南,尤其“寵愛”海南和廣東。夏臺風多在福建、浙江登陸,到了8 月明顯減少,從9 月開始登陸點南移。專家解釋,臺風一般在副熱帶高壓南側活動,臺風位置多由副高位置來決定,進入9 月后,副熱帶高壓開始東退南移,臺風北側云系受到副熱帶高壓壓制南移,導致路徑也偏南。
另外,秋臺風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更嚴重,而且此時冷空氣也比較活躍,這時如果有臺風來襲,冷暖空氣交匯,更容易產生強降雨,狂風暴雨會使作物的葉片受損,谷粒脫落霉爛,甚至徹底損毀,造成嚴重的減產或絕收。(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