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杰
(遼寧省冶金地質四〇二隊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鞍山 114002)
東鄉銅礦屬于江西省中北部的大型銅礦區,在20世紀50年代就勘測出了該地的銅礦,東鄉銅礦區域的銅礦資源枯竭趨勢日益明顯[1]。基于現階段東鄉銅礦開采的良好基礎對該地區外圍區域的銅礦進一步探索和開采,成為東鄉銅礦進一步發展和應對資源危機的主要途徑。因此本文立足于東鄉銅礦的地質特征以及成礦規律進行充分的分析與研究,探索了東鄉銅礦外圍找礦的主要區段,從而為東鄉銅礦外圍找礦提供理論依據。
東鄉銅礦位于欽州~杭州結合帶區域的東北部,該地區屬于華南地區,在大地構造上處于楊子~華夏兩個古陸塊在萬元古代碰撞連結的區域帶。該區一帶全長達2000多KM,寬度約為100KM~150KM,欽州杭州結合區域帶在兩側隆起帶以及中國東南部呈反S狀弧形蜿蜒,該區域帶的南部界限為紹興~北海斷裂帶,該區帶的西北界限為瀏陽~蘇州斷裂帶及其延伸部分。經過多年的考察研究發現在該區域分布著一系列的銅礦等多金屬礦產[2]。
通過地質勘查研究針對東鄉銅礦地表礦體分布情況進行分析,該地區成鐵帽狀分布,以35°~40°的傾角傾向南東礦體厚度大約為4M,況且厚度最大的地區為11.5M,最薄的礦區厚度為1M~1.5M,礦區延伸為-200M。現階段已經發現了硫化礦石主要由輝銅礦、黃銅礦、黃鐵礦、少量斑銅礦共同組成,礦石呈塊狀分布。該地區的礦石銅品位大約為0.8%~2.5%,礦石銅品位最高可以達到23.66%,其礦石內的三氧化鎢含量達0.04%~1%。礦化自然邊界與規劃相關的主要由規劃破碎帶硅質巖帶。
東鄉銅礦礦區的礦化文員主要以砂巖頁巖為主,有少量的花崗斑巖和構成角礫巖,在東鄉銅礦礦區5#礦體其礦化危巖主要移花崗斑巖居多,而6#礦區的礦化文員主要是細砂巖粉砂巖。該礦區具有30°~40°的傾角,而且礦區深部的傾角更大,礦區巖走向成穩定態分布,見鋒芝復合尖滅在線。東鄉銅礦5#礦體主要為大規模的原生銅硫礦,主要分布在梓山組上段中部,在礦區中部主要受兩條斷裂破碎帶而控制,其長度大約為1200M,整體傾角為40°~45°。本礦區7#礦體分布在69線~85線之間,該地區分布著大規模的次生富集硫化物礦體,其次品位也較為豐富,以后進狀的形式分布斷裂破碎帶中。
東鄉銅礦區是因為多次的成礦活動長期累計所致,在“同生——噴流”的沉積作用下,使得該地區擁有了礦成型的基礎條件。東鄉銅礦區在形成的過程中主要受多種成礦作用的影響。
通過地質勘查研究表明東鄉銅礦及成礦規律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因為褶皺控礦導致東鄉銅礦區出現了北北西向褶皺以及北東東向的褶皺。第二是因為斷裂控礦導致東鄉銅礦區單層逐漸發育。第三是因為地層巖型控礦,該區域內的礦體受到壺天群的下亞群(C2-31)以及梓山段上部兩個層位的共同作用,使得該地區在陳礦的過程中擁有了導礦和儲礦的天然構造條件。
結合東鄉銅礦現有的礦產地質條件和相關數據為東鄉銅礦外圍找礦提供理論依據。綜合分析東鄉銅礦外圍找礦的關鍵工作在于確定外圍成礦的模型以及成礦的主要區段,而且需要針對東鄉銅礦外圍找礦過程中的工作重點進行重點分析,為東鄉銅礦的外圍找礦成就足夠的找礦條件和完備的工作體系。
在進行外圍找礦的主要區段確定時首先確定找礦模型,東鄉銅礦的外圍找礦模型如下圖1所示,首先將礦區外圍找礦分為三帶、兩層、三異常三大板塊,按照這三大板塊進行細化設計,其中在三帶板塊結合規劃清時代巖漿活動由歷代以及構造破碎有利帶對東鄉銅礦的外圍找礦提供找礦方向。結合模型中的兩層板塊針對壺天群的下亞群(C2-31)以及梓山組對東鄉銅礦的外圍礦產區內受控情況進行分析。第三,應用三異常針對礦區外圍找礦過程中的震磁異常區、銅元素濃集區、地震波反射異常區,結合三大版塊針對東鄉銅礦外圍找礦進行了模型構造之后,在該模型的指導下為找礦的科學性打下基礎,進一步確定找礦區段。該礦區外圍中的中酸性巖體也應作為外圍找礦的重點區域,其中該區段有60%的小型酸性巖體,應著重作為找礦的主要方向。而礦化異常也可作為外圍找礦的重點區域,在東鄉銅礦內部出現了一定規模和數量的礦化異常現象,也應該作為外圍找礦的重要區段。

圖1 東鄉銅礦礦區外圍找礦模型
針對東鄉銅礦現有的礦產資源分布以及地質勘查特征,我們在進行東鄉銅礦外圍找礦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點內容,第一采用科學合理的探測方法針對東鄉銅礦外圍區域的富銅礦體進行探尋,通常情況下采用電磁探測法能夠取得有效的探測結果。第二在找礦探測的過程中應充分的落實個勘查單位的工作職責,確保外圍找礦工作能夠按計劃有序的進行。第三充分的借助于現有的數據及科學技術以及先進的科技設備,保障外圍找礦工作能夠充分的體現出科學性,從而使東鄉銅礦外圍找礦工作科學化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