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棋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北京 100160)
隨著中國礦產資源企業境外投資力度的加大,投資上警惕和防范風險顯得十分必要[1]。為提高企業決策水平,降低投資風險,在項目并購前期進行盡職調查顯得尤為重要。盡職調查包括技術盡職調查、法律盡職調查、財務盡職調查和環境評價盡職調查等[2]。
盡職調查在我國處于初級階段,在并購海外礦山過程中,往往僅進行財務、法律盡職調查[3],忽視技術盡職調查。本文針對技術盡職調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礦山項目估值分析進行論述。
礦山并購的過程中,賣方提供開放的數據庫包括技術報告、環境評價報告、財務狀況以及法律信函等信息。技術盡調在本階段的工作是核實地質資源的可靠程度以及采選技術的可行性,為礦山編制多套技術可行的LOM方案,提供項目估值并分析潛在風險,為并購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某國際大型礦業集團擬出售其海外某大型露天銅礦,我國某礦業集團組織了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團隊開展技術盡職調查。
短時期內制定多套LOM礦山服務年限方案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本案例中采用露天境界優化軟件NPV制定LOM方案。
其基于給定的經濟技術參數,采用LG法從數學方法使凈現值最大,求得最終境界[4],并推薦最優的回采順序和進度計劃編制[5]。
在不同資源級別、不同開采分期以及新工藝是否應用等條件下的編制LOM以及項目的經濟估值分析,輸入參數見表1。

表1 多方案條件輸入表
不同條件下優化露天境界和生產計劃編制,同時對項目估值[6],見表2。

表2 多方案項目估值結果
經過對估值數據的分析,結論如下:①新工藝A的加持下,無論是否考慮inferred級別資源量,項目的凈現值>0;②無新工藝加持下,項目凈現值<0,不可行;③深部開采的P4階段,項目凈現值<0,不可行[7-9]。
多方案的項目估值分析識別出新工藝A將是收購項目重大風險,其決定了項目未來的盈利能力和項目的估值。經過對新技術A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國內外雖有類似技術的研究,但尚處于試驗階段,無規模化生產的案例,該風險難以規避[10,11]。
在本次海外礦山收購的技術盡職調查過程中,發現了收購中重大技術風險,通過評估,在無替代工藝的情況下,收購礦山在技術層面存在較大風險。
可見,在盡職調查階段通過多方案項目估值的分析,可以在前期辨別技術上的風險,并可評估風險對項目估值的影響,對并購前期的決策以及中后期的項目談判提供了數據支持。
建議礦山資源企業在并購前期重視技術盡職調查工作,因其對揭示項目并購技術風險和風險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