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麗
(山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淄博 255049)
教育信息化對教學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1],順應國家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趨勢,作為材料學院的專業基礎課程,“熱工基礎及設備”課程先后進行了網絡課程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等改革,傳統的課堂逐漸向“空間網絡課堂”延伸。
混合式學習是將網絡化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而混合式教學則是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二者優勢互補[2],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撐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傳統教課堂教學與空間網絡課堂的有機結合[3],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混合式教學模式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可以滿足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需要,其關鍵在于確定在適當的時候,使用適當的混合方式,為適當的學生施行教學。
《熱工基礎及設備》是一門應用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其中的基礎理論涉及大學物理、高等數學等基礎課程,難度比較深,學生容易出現“畏難”情緒;而且知識體系前后銜接比較緊密,一旦學生出現曠課或者逃學,教師講授的知識前后銜接不上,學生就會出現“厭學”情緒,甚至破罐子破摔。在課程信息化建設中,教師將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了解工業生產中熱工基礎理論的廣泛應用,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和“厭學”情緒,讓學生意識“所學知識之所用之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程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混合式教育模式的探索將立足于信息技術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倡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利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案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知識變為學習過程的部分主體,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推動學校基于網絡的學習平臺建設,培養師生通過現代化手段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把學生學習的部分選擇權還給學生。
低碳經濟背景下,廣泛運用熱工基礎理論的節能新技術日新月異,體現了一個“變”字,但是萬“變”不離其“蹤”,“蹤”便是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教材的更新終歸趕不上技術更新的速度,因此,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可以利用“空間移動課堂”讓學生了解現代先進的節能、低碳技術,這些課本上沒有的先進技術必將激發學生的探求興趣,教師再予以引導,讓學生去聯系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二者優勢互補,實現“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與知識運用水平,培養應用型的人才。
“熱工基礎及設備”課程信息化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原有網絡資源的完善與擴容、學生在線預習與復習、在線答疑、熱點問題在線討論、在線測評、混合式教學效果的在線問卷調查等,其中原有網絡資源的完善與擴容、學生在線預習與復習、在線答疑、熱點問題在線討論是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內容,具體可分為兩大板塊:教學基礎部分與教學互動部分,詳見表1。在模擬的職業環境中考試,又要在真實的職業活動中考試;結果與過程結合:既要有以產品質量合格、設備運轉正常為目的考試,重視結果的正確性,又要有以發現故障、排除故障為目的考試,重視過程的完整性;動態與靜態結合:既要有以測試知識的深度和存儲為目的的筆試,又要有以了解測試知識的廣度和運用為目的的口試[3]。課程考核項目及權重見表2。

表1 “熱工基礎及設備”課程混合式教學具體實施方案

表2 課程考核項目及權重
主要體現在橫向與縱向兩個立體構架。通過驗證型實驗到綜合型實訓構建橫向立體構架,通過實操到仿真再到操作技能競賽構建縱向立體構架。
不同專業對課程教學內容要求也有較大區別。因此,根據專業特點進行課程內容篩選顯得十分重要,合理地安排一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校與企業等一系列互動空間,強化學習過程中的深入理解以及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