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鈺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托的是人才,關鍵是創新,根基在教育,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徑。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催生職業教育“十新思維”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是科技含量高、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著力解決實體經濟的科技供給、金融供給和人才供給問題,從而構建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高技能人才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
經濟高質量發展使職業教育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催生了職業教育的“十新思維”(新經濟、新需求、新產品、新技術、新職教、新專業、新技能、新崗位、新課程、新人才),即職業教育要圍繞新科技的產生,來開發新專業,利用新專業催生新技術,運用新技術制造新產品,通過新產品改變新供給,依托新供給激發新需求,借助新需求拉動新經濟。新經濟體現了發展的高質量,而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才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熱點。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了實施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的教育改革方向。隨后,《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和《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出臺,明確了企業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體地位,構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基礎。
如今,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量子技術、云計算、智能化等一系列新科技的涌現,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在“十新思維”下,能否更好地運用這些新科技來推動經濟社會的新發展,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變得尤為重要。但目前傳統的教育與經濟發展呈現出的“兩張皮”現象還比較突出:一方面是學校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企業轉型發展面臨的“用工荒”,學校教育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著力提高企業的參與度,既要在教學及考核標準上與企業進行高水平的對接,又要在技能上借助企業進行應用實踐操作。因此,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關鍵。
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目前,憑借新鄉市成為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制造2025”試點城市的優勢,憑借鄭州航空港國際物流中心、“一帶一路”中歐班列覆蓋的優勢,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開展了積極而深入的探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開拓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思路,以培養應用型高質量人才為抓手,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一)圍繞企業需求優化專業設置,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我校十分注重專業建設,先后出臺了《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關于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的若干意見及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圍繞企業需求加大了調研力度,發現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缺乏的現象越發明顯。于是,學校瞄準智能制造、高端服務等重點領域的市場需求,打造了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社會事業、信息網絡、文化藝術等五大專業群,不斷升級專業設置,推進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學校首先把傳統的機械制造專業轉型為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專業,并新增3D打印、無人機應用、機電一體化、新能源汽車等四個新興專業;其次,將電子商務專業升級為互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相應地增加“互聯網+”模式創新等專業課;最后,在計算機專業開設新興的User Interface設計、動漫設計、Virtual Reality和影視后期等專業課。
由于專業設置更加貼近企業需求,我校畢業生深受廣大企業的歡迎。例如:數控專業學生受聘于優德精密、中兵重工等企業;電商專業學生入職深圳百馬匯、亞馬遜等企業,其中趙澤瑋同學有幸被評為“全國最美中職生”,還成為全國共青團十八屆代表;我校無人機專業學生參與農業部門相關項目,完成了獲嘉、西華和輝縣等地區農業病蟲害的防控任務,同時與社會各界合作完成多項航拍巡察、航空測繪任務,并義務承擔南太行景區節假日的安全巡察工作;一些多次負責國家級會議服務工作的我校航空旅游專業學生已經在用人單位嶄露頭角。
(二)圍繞高技能人才培養,創新“三段八雙”人才培養新機制
為充分發揮企業在實施職業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學校在進行專業升級建設的時候,盡可能地選擇專業對口的優秀企業實施專業共建,創新“三段八雙”人才培養新機制,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使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著提高。
所謂“三段八雙”,其中“三段”是指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理論素養培養階段、跟崗見習階段、定崗實習階段;“八雙”是指校企雙方協同育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雙身份、雙管理、雙場所、雙導師、雙教材、雙評價、雙證書、雙文化,實現了機制完善、內涵充實的系統培養轉型。
如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就積極對接了新鄉市一家化纖企業,圍繞共建產教深度融合的應用型專業、有效提升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及應用研究核心競爭力、形成校企合作的實習體系等三個方面展開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首先,雙方就培訓場地、課程體系、師資力量、用人規模等方面共同確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繼而根據各子公司崗位需求、人才規格、知識技能、評價標準等,在兼顧學生職業發展的基礎上,共同確定“懂服裝、精設計、通網絡、會營銷、能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其次,雙方依據行業企業生產標準構建教學體系,從崗位知識需求出發,將服裝面料、設計、結構、色彩、營銷、管理、零售等技能融入實踐教學,強化學生語言溝通、市場洞察、服務技巧、統籌策劃、補貨配貨、現場運作等能力的訓練,結合企業崗位職責、崗位標準及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增加相應的崗位實踐課程及考核標準,共同編制了《學員培訓手冊》和合作培養教材;最后,企業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教學內容的設計與編排上緊扣學生就業崗位需求和職業成長規律,學生除完成學校學歷培養的全部課程外,還要接受企業文化、企業認知、崗位適應訓練、頂崗實習等培訓,以真正實現“工學交替”,使企業成為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學生實習的“第三課堂”,成為“雙師型”教師培養、實踐與教科研提升的重要基地。
目前,新鄉市職業教育中心五大專業類型53個專業方向均與企業開展了合作,系部與企業各個車間對應,專業與企業各個崗位群對應,教學管理、教學科研部門與企業各個處室對應,實現了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部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如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原來畢業后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作業級作品,如今在學校與中兵重工、優德精密開展合作以后,學生不僅能夠制造出各種精密零部件,還承接了部分航空航天的零部件加工任務,這些學生將來畢業后扎根生產一線,可以為新鄉市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三)培養國際化技能型人才,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為順應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針對“一帶一路”和亞非歐融合發展趨勢,大力培養視野開闊、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有較強語言溝通能力及技術實踐能力的國際化技能型人才,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引導當地企業和產品走向世界做好人才支撐。
學校積極尋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質高校的合作,針對高中及中專階段教育,按照“2+1+4+2”模式,選拔自主學習能力強、具有一定語言天賦、善于溝通并且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學生,進入這些國際知名院校讀預科班,實現中本碩連讀。這樣就使得中職學生一方面能夠享受到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提升其學歷水平,一方面也拓寬了他們的國際視野,使他們能夠學到更先進的職業技能,助其成為國際化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人才。目前,已有多家國際高校與我校成功對接,分別是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韓國釜山科技大學、泰國西那瓦大學、馬來西亞斯特亞大學等,而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則是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明珠——中白工業園培養輸出華籍人才的培養基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服務國家戰略,教育要主動作為,有為才能有位。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應不斷創新,深度開展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共生共榮,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質量,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高質量。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