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保
摘? 要:該文介紹了東山縣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公益林的生態布局、規劃,提出了生態公益林的主要林種及保護利用措施,為東山島的林業建設、生態保護和制定林業發展規劃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東山縣;生態公益林;沿海防護林;規劃;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 S718.5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4-0082-02
東山縣屬于福建省漳州地區海島縣,生態區位特殊,生態功能重要,境內的森林主要是生態公益林,面積為4767.93hm2,占全縣森林總面積的67%,均為重點生態公益林,其中國家級生態公益林2598.58hm2,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2169.35hm2。東山縣的生態公益林多為沿海防護林,在維護海島生態安全,保障島內居民穩定生產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探討生態公益林的規劃和保護利用措施,對于保障東山縣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林地管理水平,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1 生態布局
東山縣在全國林業區劃分區中的一級區為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重點開發區,二級區為華南亞熱帶防護林區,在福建省林業區劃中的三級區為閩南沙岸沿海防護林區。根據分區方法、東山縣所處的生態級別的特征和東山縣林業發展現狀和需求,將全縣林地功能分為北部水源涵養區、中部城鎮景觀林生態旅游區和南部沿海防護林保育區3個部分。
1.1 北部水源涵養林區 位于東山縣的杏陳鎮、樟塘鎮、西埔鎮、前樓鎮、下西苗圃和向陽鹽場,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平原為主,區內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局部低丘地土層深厚,臺地呈波狀起伏,由殘積層組成,巖性松散,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生態區位重要。該區域要嚴格保護重點公益林地,優化公益林地區位布局,做好生態公益林保育工作,加強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培育以常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為主的生態公益林樹種,提高森林的水源涵養能力,豐富區域內生物多樣性。
1.2 中部城鎮景觀林生態旅游區 處于東山縣中部的康美鎮、桐陵鎮、前樓鎮、西埔鎮、樟塘鎮、西埔灣和下溪苗圃,地貌類型以濱海沙質沖積小平原為主,多沙地,區域范圍內森林植被大多處于人為干擾,森林植被多為人工植被,原生植被破壞殆盡,森林覆蓋率低。該區域要充分展示海濱森林景觀資源,開展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調的集生態休閑和健身為一體的森林生態旅游。
1.3 南部沿海防護林保育區 位于東山縣南部的陳城鎮、西埔鎮和西港鹽場,地貌類型以濱海沙質沖積小平原為主,臨海多沙地,立地條件較差,森林覆蓋率不高,是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點區域。該區域要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加強現有林地保護,改造低效林,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加寬海岸林,完善農田林網建設,搞好防護林更新,為東山縣防災減災提供良好的森林生態保障。
2 生態公益林規劃
東山縣現有生態公益林面積4767.93hm2,占森林總面積的67%,均為重點生態公益林。根據東山縣自然地理、生態區位、森林植被等特點,通過合理調整布局,優化結構,提高生態公益林質量和面積,全縣生態公益林面積到2020年達到4803.08hm2。
2.1 國家級生態公益林規劃 全縣現有國家級生態公益林2598.58hm2,占生態公益林面積的54.5%,其中一級保護的生態公益林面積0.55hm2,三級保護的面積2598.03hm2。按林種分,防護林2233.02hm2,特用林面積6.84hm2,其他的358.72hm2,國家級生態公益林主要是沿海防護林。從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在各個鄉鎮的分布情況看,現有的國家級生態公益林主要分布在西埔鎮和陳城鎮,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整優化。國家級生態公益林規劃以優化布局、提高林地生產力為主,重點加強林種及樹種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補植套種、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改善林分質量。東山縣國家級生態公益林面積到2020年將達到2575.51hm2,占全縣森林面積37.15%,占公益林面積53.62%。其中一級保護面積0.55hm2,三級保護面積2574.96/hm2。按林種分,防護林2187.75hm2,特用林6.84hm2,其他未劃分的國家級生態公益林380.92hm2。國家級重點公益林多為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省政府劃定的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以及國防軍事禁區內森林。
2.2 省級生態公益林規劃 全縣現有省級生態公益林2169.35hm2,占生態公益林的45.50%。按林種分,防護林1680.09hm2,特用林156.61hm2,其他類型森林332.65hm2。省級生態公益林主要分布在西埔鎮和陳城鎮。控制建設項目占用征收省級生態公益林地規模,嚴格實行生態公益林地“占一補一”,通過合理調整布局,優化結構,提高生態公益林的質量和生態效益。優化省級生態公益林結構,將重點生態區位的天然林尤其是天然闊葉林優先調整為生態公益林,區位外的經濟林、竹林、灌木林等優先退出,不斷改善生態公益林的林種、樹種結構。規劃到2020年,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2227.57hm2,占全縣森林面積的32.13%,占公益林面積46.38%。按林種分,防護林1661.98hm2,特用林155.85hm2,其他的409.74hm2,主要位于基干林帶外的沿海防護林、高速公路兩側、省政府劃定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及國防軍事禁區內的森林。
3 生態公益林保護利用措施
3.1 加強培育 對現有低效生態公益林要加強管護和培育,嚴格執行封山育林有關規定進行封禁,對生長不良的林分應采用速生闊葉樹種混交套種,提高林分密度和林分質量。對過成熟林適當進行擇伐,擇伐強度根據生態區位進行,以不造成破壞生態環境為原則,不斷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生態功能,確保生態效能的可持續性。
3.2 做好日常管護工作 一是加強防火工作。火災是森林的大敵,隱患重于明火,防范重于撲救,要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加強生態公益林區的森林防火設施建設,設置森林防火宣傳牌、開設防火隔離帶、組建滅火隊伍,形成完整的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體系,同時,加強野外火源管理,健全護林防火組織,提高護林員的思想素質。二是做好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做到“治早、治小”。三是加強森林管護工作,按要求合理配備護林員,實時巡察,嚴禁亂砍濫伐和破壞林地的現象發生。
3.3 提高科技含量,強化監督管理 一是提高科技含量,在生態公益林建設的基礎上,提高其生態效能,積極開展林下種藥和經濟作物,增加生態林直接效益。二是建立全區生態公益林管理和監測體系,加強宏觀調控和微觀監督,堅決防止生態公益林林分下降和環境質量的惡化。生態公益林地逆轉是生態公益林建設至關重要的問題,禁止對重要生態區位內的公益林地進行開墾、采石、筑墳、挖沙、取土等活動,遇到特殊情況需要征收占用生態公益林地的,應按相關規定執行,確保生態公益林面積不減少。
3.4 合理科學經營 生態公益林在東山縣社會經濟建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生態公益林的規劃、保護和科學利用非常重要,關系到東山縣生態安全。由于東山縣的生態公益林大部分是沿海防護林,而沿海防護林是東山縣的生命線,因此,要對沿海防護林進行合理科學地經營。一是保證沿海防護林特別是基干林帶不受人為的破壞,確保林帶的完整和面積不減少。二是對低效低產的防護林進行更新改造,通過抽行套種、林下種植、帶前、隔帶、漸伐更新和塊狀采伐更新等方式逐漸提高林帶的質量和防護功能,通過多樹種的種植增加林帶的生物多樣性和森林景觀。三是嚴控林帶特別是基干林帶的征用,堅決杜絕未批先占的行為;四是提高全民保護防護林的意識,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在廣大民眾中形成愛護防護林的氛圍,讓老百姓自覺地成為防護林的守護者。
參考文獻
[1]東山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東山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4.
[2]郭瑞華.福建省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現狀與對策[J].林業資源管理,1996(6).
[3]姜鳳岐.林帶經營技術與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