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平
摘要:陸游作為家訓詩巨匠,十分善用比喻。他的詩歌選擇了直喻、隱喻、寄喻、雙喻、連喻、駢喻、較喻、博喻等豐富多樣的比喻類型,呈現出喻外形、喻性質、喻狀況和喻道理等各有側重的比喻特點,運用了以物喻人、以物喻物和以人喻人等人物互間的比喻方式,將充滿說教性的內容詮釋得形象生動,易于理解接受,提升了家訓詩的教育實效。
關鍵詞:陸游 家訓詩 比喻
我國古代作家留下了浩瀚的家訓詩作,其中很多被傳誦至今,譽為經典。家訓詩“以詩為教”的目的決定了其內容的說教性,然而當我們閱讀這些名篇時,常常會感到其生動形象、易于接受。這源于詩人們對語言技巧的高超駕馭,而比喻,則是他們手中戰無不勝的一大利器。陸游作為家訓詩巨匠,其作品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常被學者們青睞,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對其比喻藝術的運用,學界卻關注不夠。本文擬援引語料,就該領域進行探析。
一、豐富多樣的比喻類型
宋代的陳骙在我國古代第一本修辭學論著《文則》中將比喻歸納為直喻、隱喻和博喻等十類。陸游在此技巧上也頗具特色,通過被比喻本體、喻體和比喻詞語出現與否、出現位置的選擇性、偏重性使用,將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和聯想,進而更好地突出了某些特質。例如:
(1)“豁然忽大笑,愁若春冰泮。”(《甲寅元日予七十矣酒間作短歌示子侄輩》)
(2)“共歛螟之余,存者牛毛稀。”(《九月七日子坦子聿俱出歙租谷雞初鳴而行甲夜始歸勞以詩》)
(3)“再歸又六年,疲馬欣解馱。”(《短歌示諸稚》)
(4)“六經如日月,萬世固長懸。”(《六經示兒子》)
(5)“蝸舍鶉衣老可哀,衰顏時為汝曹開。”(《示諸孫》)
(6)“沛然要似禹行水,卓爾孰如丁解牛?”(《六藝示子聿》)
(7)“福莫大于不材之木,禍莫慘于自躍之金。鶴生于野兮,何有于軒?桐爨則已兮,豈慕為琴?”(《雜言示T:s>》)
例(1)為直喻(本體+比喻詞語+喻體),亦稱明喻,其特點為本、喻體同時出現,中間直接用“似”“若”“猶”“如”等比喻詞語點明。此時陸游年已七十,作為一位古稀老人,他一是身體健康情況直線下降,須發皆白,牙齒松落,病痛纏身;二是退仕賦閑壯志未酬,隱于山林,躬身農耕,前途渺茫。這種“非一日之寒”形成的心中愁結,如同三尺堅冰。然而,信奉“德合天地、智周萬物”的他也在不斷調節,給心態用藥,進而一朝豁然。春季生機萌發,“泮”即解凍,此刻詩人將這種憂愁抑郁轉變為自然樂觀的過程用春日堅冰解凍來形容,合情合理,且畫面感十足。
例(2)為隱喻(本體+喻體),亦稱暗喻,其特點為不直接使用比喻詞語,但句中本喻體之間存在比喻關系。“螟”為吃禾心的害蟲,在秋收之際,伴隨著它的肆虐,谷糧之災成為燃眉之急。“民以食為天”,勤于桑麻的陸游的兒子們也走上了貸糧助耕的道路。“牛毛”在蔣子《萬機論》中為繁多之意,螟群過處,詩人以此比喻本應密植茂盛的禾苗而今呈現出的稀疏衰敗之象,兩相對比,更顯詩人對災情的唏噓。
例(3)為寄喻(喻體),亦稱換喻、借喻,其特點為隱去本體和比喻詞語,只出現喻體來代替被比事物。“馬”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激情與奮斗,地位極高。陸游宦海沉浮多年,幾經進退的為官生涯讓他身心俱疲。因此,他將垂垂老矣的自己比喻為“疲馬”,將身上浮名、各方官責比喻為負重之“駝”。包袱背了一輩子,心也累了一輩子。因此解開束縛后,無官一身輕,從此海闊天空任我行。
例(4)為雙喻(本體+喻體1+喻體2),其特點為本體被同時比喻為兩個喻體,兩個喻體間存在一定的共性和聯系,比喻詞語常出現在本、喻體間,但有時省略。《六經》作為六部儒家傳世經典,曾為王室貴族所獨有,后被統治者普及。《六經》不但是陸游家庭教育中的必備內容,而且其重要性被詩人比喻為“日”與“月”。太陽和月亮帶給人類光明,保證其正常生產生活的自然天體,亦是人類世界永恒不滅的陰陽本源。此刻陸游將其雙雙用來比喻,更有變化、有層次地顯示出本體《六經》在其心中的重要地位。
例(5)為連喻(本體1+喻體1,本體2+喻體2),其特點為在同一詩句里,兩個比喻通過線條式的連接并列出現,本體和比喻詞語有時省略。“蝸舍”即蝸牛之殼,文中用來比喻窄小的居所。“鶉衣”即鵪鶉之羽,文中用來比喻單薄的衣著。陸游巧妙地用連喻展示出其清貧的生活狀況。既符合衣食住行的聯想心理規律,又為下文身貧志堅埋下伏筆。雖然拮據困苦,但他面對子孫時,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告誡他們要安貧樂道勤于學業。
例(6)為駢喻(本體1+喻體1,本體2+喻體2),其特點為在兩句詩句里,各有一個比喻出現,呈相互依存的對照關系,比喻詞語常出現在本、喻體間,但有時省略。“沛然”出自《孟子》,指水充盈、盛大的樣子。“卓爾”出自《論語》,原指高高直立,后衍生為形容德行方面超越他人,取得成就。六藝智慧浩如江河,在鉆研過程中,采用了“大禹治水”和“庖丁解牛”兩個典故作為喻體,去詮釋如何“領會主要精神,順其自然”梳理知識脈絡,進而掌握規律得心應手的方法。兩喻體間存在明顯的相依相存的邏輯關系,借以表達其對兒子鉆研技術,進而學有所悟、所得、所成的殷切期望。
例(7)第一句為較喻(本體強或弱于喻體),其特點為在比喻的過程中,將本體和喻體進行比較,進而用來強化本體的某一特征。句中常省略比喻詞語,多現“不及”“勝于”“比……更……”等標識字樣。“不材之木”出自《莊子》,指無用之材,本為貶義,卻被莊子賦予了“積無用為大用”的哲學之理。“自躍之金”出自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原指金子在爐中發光,形容人才難掩,本為褒義,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正因優秀,所以凄慘早夭。所以,在“福”與“禍”這兩個對比點上,喻體“木”與“金”均要強于本體“福禍觀”,進一步表現出陸游此刻明哲保身之念。
例(7)整體為博喻(本體+三個及以上喻體),其特點為連用三個及以上不同角度和側面的喻體比喻同一個本體,頗似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提到的“車輪戰法”。前兩個喻體在上文已經提及,此處不再贅述。“野鶴”出自《詩經》,指閑散自由的隱居之士。“桐爨”出自《后漢書》,指大材小用,棟梁被毀。陸游認為,與其車屋亮翅、受控于人,不如“鳴于九皋,聲聞于野”;與其被焚,焦尾成琴,不如自在生長,數葉迎風。所以此刻他連用四個喻體來闡述其極為推崇的道家出世思想,與《莊子·秋水》中的“龜曳尾”之意十分契合。
二、各有側重的比喻特點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比喻對于詩文思想內容的表達,起到了側重性的潤飾作用。趙克勤在《古漢語修辭簡論》一書中,將隱喻的比喻特點概括為“喻外形、喻性質、喻狀況和喻道理”。其實,其他類型比喻的特點亦可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例如:
(8)“八十老翁頭似雪,柯橋送汝淚頻揮。”(《子坦今秋鹽官市征當滿作絕句寄之》)
(9)“我死汝應傳缽袋,勉持愚直報明時。”(《示子聿》卷)
(10)“余年尚幾何,嫋嫋風中燭。”(《寄子虞》)
(11)“馬能龍作友,蚋乃甕為天。”(《六經示兒子》)
例(8)為比喻外形特征,其特點是運用喻體的某一鮮明特點,對本體的外部形象進行比照式的描摹勾勒。“雪”為降于寒冷空氣零度以下的白色結晶,此處用來比喻詩人的發色。以雪喻發,陸游并非首創,在唐代便有李白“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的詩句,可見雪花之白與詩人們所要描繪的蒼老之色十分契合。子坦系陸游第四子,時任主管鹽務官員。送其上任時,已垂垂老矣的陸游濁淚縱橫,那雪白的頭發此刻遮不住一位老者被歲月的侵蝕,更遮不住一位父親盼兒早歸的耄耋之心。
例(9)為比喻內在潛質,其特點是運用喻體對本體的內部本質與屬性進行強調。“缽”指缽盂,“袋”指袈裟。“缽袋”亦作“缽帒”,原指佛師傳佛法于徒的圣物,后衍生為由師父授予徒弟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陸游將其比喻為自己想要教給兒子的勤勉好學、踏實正直、報國為民等家風,意在強調衣缽的傳承。在深受其祖父陸佃、父親陸宰影響的他看來,傳之以財不如傳之以才,傳之以才不如傳之以德。當如是,方可真正家業不絕。
例(10)為比喻現有狀況,其特點是運用喻體對本體現在的處境進行具體化的描繪。“風燭”出自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陳圖后》,指人生已入垂暮之年。燭火本就微弱,此時處于風中,搖曳扭動間隨時可能熄滅。陸游以此比喻自己久病“爛熟”之身的垂危之態,對于以燭火為主要照明工具的宋人來說,形象又熟悉,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例(11)為比喻說理,其特點是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抽象枯燥的道理,有先喻后理、寓理于喻和借喻發揮三種形式。馬在《易經》中被視為“乾”,是天的象征。因此當其擇友,就會選擇比其更為尊貴的民族圖騰——龍。而蚋為小蚊,胸無大志,所以當其仰視,一個小小罐蓋即為其憧憬極限。陸游深知高度決定視野、選擇決定命運的道理,因此寓理于喻,希望兒子在年富力強之時不負韶華,能飽讀詩書、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追求卓越。
三、人物互間的比喻方式
比喻最大的魅力在于引起人豐富的聯想,余味不絕。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用“觸物圓覽…‘合則肝膽”來闡述不同比喻方式帶來的效果。在教育子孫的過程中,陸游十分注重運用多樣的比喻方式,通過巧妙安排人與物的結構,讓自己的思想更易于被子孫理解、接受,提升了教育實效。例如:
(12)“我鉆故紙似癡蠅,汝復孳孳不少懲。”(《示子聿》)
(13)“柯橋道上山如畫,早晚歸舟聽櫓聲。”(《得子聿到家山后書》)
(14)“雖甚顏原貧,尚勝夷齊餓。”(《短歌示諸稚》)
例(12)為以物喻人,這是古代詩詞中最常見的傳統手法,其特點是借喻體事物的某種特質來強調本體人物的對應特征。“蠅”指蒼蠅,一般為家蠅,最喜骯臟腐臭之物,驅趕飛散后很快又在原處聚積。因其生存習慣和傳播疾病被世人厭棄,在詩句中出現時常為貶義。然而此處,陸游卻反其道行之,選取蠅之“癡”大作文章,來比喻自己對典籍學問之“戀”。他以自身為例勉勵兒子,要持一顆不撓之心,以勤為徑攀登書山,鉆研學問九死不悔。
例(13)為以物喻物,其特點是在本喻體兩個事物間找到同一性的某種特質,以使本體更加豐滿。子聿是陸游年齡最小且陪伴他時間最長的兒子,深受偏愛,現存的“一百八十余首家訓詩中,有八十三首是寫給‘子聿的”。所以當子聿偶爾外出之時,他倚門盼子早歸。當得知幼子已經還家,面前的所有景物似乎都變得美麗。詩句中以“畫”來比喻柯橋旁的普通山丘,既烘托出了眼中的景物之美,更抒發了心中的見兒之喜。
例(14)為以人喻人,這種手法并不常見,其特點是喻體往往為世人耳熟能詳,且身上帶有顯著特質標簽的名人志士。“顏原”是春秋末年顏回和原憲二人的并稱,系孔子優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以安貧樂道著稱。“夷齊”是商末周初伯夷和叔齊二人的并稱,系孤竹國君之子,逃亡期間忠于故國絕食而死。同樣身處逆境的陸游以此四人為喻體,訓誡子孫要和自己一樣向先賢學習,深切地表達了對其仰慕之情和仿效之志。
總之,陸游擅用比喻,其有形有神、有情有理的語料體現出廣博的學識、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想象,在藝術技巧上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就。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其比喻詞句間的用心良苦,又較好地展示出“父子更兼師友”般的親子體驗、興趣導向、問題導向和實效導向的諸多教育方法,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十分值得后人借鑒和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