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海美,許花芬,蔡冬,周麗霞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定義是新生兒在子宮內或者娩出后出現的肺部感染,研究結果顯示多種病原體均可以導致該種肺部感染的出現,其中最為主要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以及衣原體等[1-3]。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目前已經成為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5]。新生兒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因此即使出現肺部感染,患兒的早期體征也多不明顯,如果等到雙肺出現較為顯著的肺部濕啰音時,病情大多已經進展到嚴重階段,此時再進行治療一方面較為困難,另一方面患兒死亡或者出現后遺癥的風險也會增高[6]。所以能夠在早期發現新生兒肺部出現感染,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是目前醫學界的研究重點之一。血清學指標對于感染的早期診斷價值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7-8],而如何利用血清學指標的濃度變化對新生兒肺部感染進行診斷,目前的研究角度不一,多種指標之間的相關性也缺乏報道。有鑒于此,本研究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血清可溶性髓系細胞觸發受體-1(sTREM-1)含量、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8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進行治療的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314例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新生兒感染性肺炎患兒按照疾病嚴重程度,參照參考文獻[9]標準分為重癥肺炎組(n=73)和輕癥肺炎組(n=241),另選擇同時間段內在醫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兒作為健康對照組(n=150)。3組新生兒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兒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診斷為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者,均符合《諸福常實用兒科學》(第7版)[10]診斷標準,并處于急性期之內(發病8 d內);(2)新生兒為單胎活產且足月分娩;(3)新生兒未患有嚴重合并癥等可能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的疾病;(4)有關本研究的數據資料完整,可以進行對比分析。排除標準:(1)新生兒合并有先天性心臟病、肝臟疾病等嚴重影響本研究結果的疾病;(2)在入組前已經接受相關治療,可能對本研究結果構成影響;(3)有關本研究的數據資料不完整,無法分析。
1.3 觀察指標與方法 (1)血清sTREM-1含量檢測;(2)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檢測:包括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降鈣素原(PCT)和C反應蛋白(CRP)4項指標;(3)免疫球蛋白水平檢測:包括IgM、IgA、IgG 3項指標。指標檢測方法:全部入組新生兒在使用治療干預前抽取血液樣本,均收集晨起空腹肘部靜脈血5 ml以4 000 r/min離心15 min后取上層血清,放入-70℃低溫冰箱內待用。利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U7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對以上指標進行測量。試劑購自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所有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試劑與儀器說明書進行。

2.1 血清sTREM-1含量比較 重癥肺炎組、輕癥肺炎組患兒和健康對照組血清sTREM-1含量分別為(92.03±23.32)ng/L、(57.82±14.27)ng/L、(21.23±7.17)ng/L,3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F=27.361,P<0.01);輕度肺炎組、重度肺炎組患兒血清sTREM-1含量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重癥肺炎組患兒血清sTREM-1含量顯著高于輕癥肺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3組新生兒的一般情況比較
2.2 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比較 重癥肺炎組、輕癥肺炎組患兒血清IL-10、IL-17、PCT、CRP含量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重癥肺炎組患兒血清IL-10、IL-17、PCT、CRP含量顯著高于輕癥肺炎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較 重癥肺炎組、輕癥肺炎組患兒血清IgA、IgG、IgM含量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重癥肺炎組患兒血清IgA、IgG、IgM含量顯著高于輕癥肺炎組(P<0.05),見表3。

表3 3組新生兒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較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aP<0.01;與輕癥肺炎組比較,bP<0.01
2.4 肺炎患兒血清sTREM-1與IL-10、IL-17、PCT、CRP、IgA、IgG、IgM的相關性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肺炎患兒血清sTREM-1與IL-10、IL-17、PCT、CRP、IgA、IgG、IgM之間均呈正相關(P<0.01),見表4。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感染性肺炎目前已經成為了新生兒階段最為嚴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而盡早發現該種疾病并進行合理治療,也被認為是保護新生兒個體安全的關鍵點[11-12]。但是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發病較為隱匿,尤其在出現感染的早期階段,缺乏具有特異性的臨床癥狀與體征,因此誤診和漏診難以避免,也給該病的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13]。盡管在實際工作中將血液病原體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結果作為感染性肺炎確診與治療方案確定的金標準。但是血液標本的培養時間較長,往往需要3 d左右才可以得到結果,而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病情進展十分迅速,如果延誤治療則出現治療效果下降,后遺癥或者死亡的風險會急劇上升[14-15]。因此尋找可以在早期對該病進行診斷的指標,成為了醫學界的難題。血清標志物、炎性因子和免疫指標診斷目前已經成為研究的重點方向,利用該種指標對新生兒感染性肺炎進行早期診斷,可以取得較為良好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并且獲取結果時間短,操作簡單,可以進行連續性的觀察,對患兒造成的創傷程度非常低,以上優勢均使得該類指標成為優先選擇[16-18]。本研究中主要研究了3類指標,即血清sTREM-1、炎性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指標。sTREM-1是在病原體感染人體的過程中被釋放入血的靈敏度較高的一種血清標志物,而在其他非感染性疾病中,該物質的表達水平很低,且大多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sTREM-1特異性地表達在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表面,在接收到各類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的刺激下,其表達程度明顯增加并且釋放,所以成為人體出現感染的主要血清標志物[19-20]。
全身性的炎性反應是新生兒罹患感染性肺炎最為經典的病理性表現,而且炎性反應因子也是直觀上衡量出現感染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的最主要指標。本研究選擇血清IL-10、IL-17、PCT和CRP等4項炎性指標。其中IL-10是人體內具有多種免疫效應的細胞因子,該因子的存在可以同時抑制其他相關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α等多種促炎性反應因子分泌與釋放,IL-10

表2 3組新生兒的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比較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aP<0.01;與輕癥肺炎組比較,bP<0.01

表4 肺炎患兒血清sTREM-1與IL-10、IL-17、PCT、CRP、IgA、IgG、IgM的相關性分析
的分泌量缺乏可以使炎性反應連續,或可造成多種組織無法逆轉的損傷,目前被定義為一類保護性抗炎因子,在出現病原體感染后,該因子會以極快的速度合成而增加,抑制其他炎性因子繼續分泌,所以其血清含量與多種促炎因子含量變化相同[21];IL-17是由Th17細胞所分泌的,該因子具有強烈的促炎性反應作用,可以誘導白介素-6等多種炎性因子分泌,目前已經有若干研究結果顯示,在多種感染性疾病中,IL-17的表達水平均出現增高[22];PCT也是目前研究較多的與人體感染過程密切相關的糖蛋白,在正常生理狀態下,PCT的含量很低,僅有數量極少的PCT釋放入血,但是在出現嚴重的細菌感染后,PCT可以通過人體內多種細胞釋放入血,其濃度也出現明顯增高[23];CRP是人體內較為經典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反應的靈敏性非常高,該因子在病原體的感染初期濃度就會出現大幅度的增高,而且其含量隨著患者的病情變化而波動。
感染性肺炎發生之后,新生兒的機體抵抗能力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同時也會對患者的病情轉歸構成直接的影響。隨著機體抵抗能力的減弱,病原體的侵襲力、毒力與病情會相應地增高。人體內的體液免疫是參加到各種感染性疾病病程中的主要免疫途徑之一,而各類免疫球蛋白就成為執行體液免疫功能的主要分子,主要以IgA、IgM和IgG為主。IgA是在兒童患者中需要特殊關注的一類免疫球蛋白,該種球蛋白可以在新生兒或者兒童時期的呼吸道上皮組織或者其他部位的黏膜組織中發揮免疫屏障功能,出現感染之后,IgA含量會出現明顯的增加,對抗炎性反應[24];IgM是人體出現各類病原體感染之后第一個出現濃度增高的免疫球蛋白,對人體的早期感染診斷與現況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25];IgG則是在病原體感染之后濃度逐漸增高的一種免疫球蛋白,并且也是清除病原體的主力,在患者恢復期內該種球蛋白的濃度會達到峰值,對于患者感染病原體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從本研究的結果可見,出現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兒體內以上所述各類炎性反應因子的數值均出現明顯的增高,而且隨著病情的加重,這種增高的幅度加大,數據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隨著患兒病情的嚴重,炎性反應的程度也在不斷增加。而各類免疫球蛋白的變化也同炎性因子的變化相一致,說明在出現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兒體內,存在著體液免疫過度激活的狀態,由各類病原體和毒性分泌物對免疫器官與免疫細胞造成刺激所致。當然這種現象也是人體的正常免疫防御屏障。從各個指標的相關性分析可見,血清sTREM-1與IL-10、IL-17、PCT、CRP、IgA、IgG、IgM等指標之間均呈正相關(P<0.05),提示各個指標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
綜上所述,感染性肺炎新生兒體內血清sTREM-1、炎性因子指標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并且這種變化的程度與病情嚴重程度之間具有一定關系。血清sTREM-1與炎性因子指標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之間具有密切聯系。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聲明
翁海美:提出研究思路,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許花芬:實施研究過程,進行統計學分析;蔡冬、周麗霞: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