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愛莉
(山東省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山東 淄博 255026)
血管性疾病被認為是造成認知障礙與癡呆的第二大常見原因,由于其所引的癡呆又被稱為血管性癡呆。其包括了行為癥狀、運動異常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多數腦梗死患者都會伴有血管性異常病變,而血管性癡呆作為其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能力及生活質量,給患者及家人都帶來沉重的負擔。血管性癡呆的患者多表現為認知功能的進行性衰退,并伴有思考能力的減弱,健忘、焦慮等,有研究發現,在癡呆患者中,血管性癡呆占17%~20%。如何有效的降低腦梗死并發血管性癡呆成為現如今研究的重點。在本項研究中通過給予患者早期護理聯合家庭照料干預腦梗死并發血管性癡呆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腦梗死并發腦血管癡呆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處于疾病的康復期,病程在4~12月,平均病程為6.18±5.12個月。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血管性癡呆的新診斷標準》[1]。①癡呆;②兩次或多次腦卒中,或一次卒中與癡呆有明顯相關性;③符合影像學檢測至少有1個梗阻灶。排除標準:①有其他全身性嚴重疾病;②有精神異常病史;③無家屬照料患者。
60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給予早期護理,主要有護理人員完成,包括患者血壓護理、肢體康復護理、及健康教育護理。試驗組在早期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家庭照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智能認知訓練 由于患者多由認知功能障礙,因此應針對該部分對患者進行訓練,護理人員聯合家屬對患者進行視覺成像訓練,數字記憶,日記輔助記憶及標簽記憶,由于患者在康復期間在家的時間明顯多于住院時間,因此家屬配合尤為重要;
②環境調節干預 康復期患者多處于在醫院與家庭來回奔波狀態,因此維持好二者之間的平衡尤為重要,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家屬的輔導與交流。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平時的習慣及日常喜好,在醫院康復治療中制定更加符合患者要求的方案,減少患者的抵觸情緒。同時家屬應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家庭康復器具的配備,模擬醫院康復訓練,充分利用家庭在護理中的時間及空間優勢。
③聯合心理調護 發生血管性癡呆后,患者多出現焦慮、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緒,抵觸醫護人員的治療,因此需要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的宣講,讓患者及時了解自己的病情及預后,說明治療的目的與意義,與此同時患者對于家屬有更多的依賴感,因此需要家屬配合護理人員進行心理的調護,讓患者解除焦慮狀態,更加積極的進行康復訓練及治療。
以患者日常活動能力評估(Barthel評分法),認知功能評估(MMSE評分法),抑郁評估(HDRS),及焦慮評估方法(HARS評分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及MMSE評分比較發現,給予早期護理聯合家庭照料的患者其日常活動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其認知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評估及認知功能評估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HDRS及HARS比較發現,試驗組患者HDRS評分在7.89±2.76,在HDRS量表中,<8分被認為無抑郁癥狀,可以發現試驗組患者的抑制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患者的HARS評分為7.21±1.78,根據全國精神科量表協作組對焦慮情況的劃分,患者在7~14分可能存在焦慮,通過結果可以發現,試驗組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抑郁評估及焦慮評估
腦梗死經常會影響患者的大腦皮層及皮層下區域,從而引發血管性癡呆的發生,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的認識功能,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在此基礎上[2]。由于康復期患者處于家庭內的時間明顯多于住院時間,因此給予早期護理聯合家庭照料尤為重要。在本項研究中發現,給予患者早期護理及家庭照料后,其日常活動能力及認知功能均明顯提升,同時抑郁評分及焦慮評分明顯降低,說明二者聯合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屬負擔,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