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娟,高錦云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內蒙古 牙克石 022150)
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有稱“經行腹痛”。西醫婦科學將痛經劃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1]。繼發性痛經是有器質性病變而引起的痛經。本文探討只限于功能性痛經。痛經是臨床常見癥狀,常以青春期少女多見,疼痛劇烈者伴嘔吐,甚至暈厥。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治療效果不佳。筆者采用中醫護理方法干預痛經患者觀察護理效果。
筆者收錄2015年3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我科就診的功能性痛經患者共80名,按照隨機數據分為2組,觀察組40例,平均年齡(15.36±3.15)歲;平均病程(2.85±1.32)年。對照組40例,平均年齡(18.32±1.16)歲;平均病程(3.35±1.26)年。兩組病程、年齡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華婦產科學》[2]診斷標準制制定:診斷原發性痛經,主要是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的存在,采取完整的病史,做詳細體格檢查(尤其是婦科檢查),必要時結合輔助檢查,如B超、腹腔鏡、宮腔鏡、子宮輸卵管碘油照影等。
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癥、盆腔炎癥、慢性盆腔痛等。
對照組與治療組均給予中西醫相關藥物治療。
1.4.1 對照組
在給予中西醫結合相關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常規基礎護理。
1.4.2 觀察組
在給予中西醫結合相關藥物治療及常規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中醫辨證施護。
(1)氣滯血瘀:經期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辨證施護原則:理氣行滯,化瘀止痛。腹痛發作時,應臥床休息,保持室內安靜,溫度適宜,宜用熱敷小腹或艾灸太沖、三陰交等穴位。緩解期注意調節心情,保持心情舒暢,宜服用玫瑰花、紅花等。
(2)寒凝血瘀:頸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緩,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脈沉緊。辨證施護原則:溫經散寒,化瘀止痛。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暖,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發作時應臥床休息,熱敷小腹或艾灸關元、氣海等穴位,宜服多食用生姜、紅糖等。
(3)濕熱瘀阻:頸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不適,有灼熱感,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辨證施護原則:清熱利濕,化瘀止痛。濕熱瘀阻型患者應注意經期、產后衛生,不宜服食滋膩食物,同時應保持心情通暢,以達到經血流通的目的。宜多食用木瓜、山藥,或竹葉、荷葉泡茶以清除體內濕熱。
(4)氣血虧虛: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舌質淡,脈細無力。辨證施護原則:益氣養血,調經止痛。氣血虧虛型痛經患者,應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疼痛發作時宜用熱敷或艾灸,緩解時應進食牛肉、羊肉、雞肉、枸杞等,禁食生蘿卜,芥菜、茶葉等。
(5)腎氣虧虛:經期或經后1-2天內小腹綿綿作痛,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
辨證施護原則:補益肝腎,養血止痛。腎氣虧虛型痛經患者疼痛發作時應保持室內安靜,溫度適宜,可熱敷小腹或艾灸,緩解時,調節心情,注意休息,飲食以滋補肝腎為主,如:黑子秘、核桃、紅棗等。
治療后臨床各癥狀基本消失;顯效:治療后臨床各癥狀明顯減輕;有效:治療后臨床各癥狀減輕;無效:治療后臨床各癥狀無改善,甚至加劇者。
(VAS評分)[5]評價患者治療前后腹痛程度,滿分10分。0分代表無痛;1~3分代表輕微疼痛,能忍受;4~6分代表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 ~10分代表患者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評分比較(±s)
*兩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 ※ 兩組治療后比較,P<0.05 FLN5RD10Nh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8.26±2.23 2.65±0.82*※對照組 40 8.89±1.12 3.26±0.23*
中醫古籍雖無明確提出“痛經”之名,但有“經行腹痛”之說,多以“不通則痛”、“不容則痛”為其機理。痛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有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及功能性痛經,即排除器質性疾病后的痛經患者。本病西醫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主要經辨證后確定患者證型,通過活血、行氣、散寒、利濕、補腎等方法來治療本病。本篇就原發性痛經進行探討中醫辨證施護對其干預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中醫有“不通則痛”的說法,不論氣虛、血瘀、濕熱、腎虛等不同情況引起的脈絡不通則都可能引起痛經的發生。痛經患者在經中醫藥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經辨證施護,即不同證型的痛經患者需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來護理,經臨床觀察,加用中醫護理的痛經患者比單純基礎護理的患者臨床好轉、治愈率較高,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方式能使患者跟快恢復健康,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