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麗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 武漢 430030)
吞咽障礙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發生于不同部位的食物從口腔運送到胃的過程出現障礙的一種表現[1],是神經內科常見的一種功能障礙。吞咽障礙不但影響攝食及營養吸收,還可導致誤吸引發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康復護理是神經內科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康復訓練是改善吞咽障礙的必要措施,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理論知識掌握及護理實踐認知都直接影響吞咽障礙患者治療及康復的效果。本研究以129名神經內科護士為對象,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實踐認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由神經內科康復專科護士設計,調查結果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評估,具體內容如下。
本次調查研究對象為我院神經內科護士,總數129人:男性3人,女性126人;學歷:研究生5人,本科124人。工作年限:3年以內29人,3到10年79人,10年以上21人。職稱:護士28人,護士83人,主管護師17人,主任護師1人。
為保證本次調查研究的可靠性與準確性,問卷具體內容以中國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7版)為基礎,結合神經內科臨床醫生和康復專科醫生的訪談,并且以實際臨床護理情況為依據,由神經內科康復護理專科護士對涉及吞咽障礙康復護理進行問卷設計。該調查均為選擇題,以保障問卷調查有效率,同時便于被問人員解答[2-4]。問卷分三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工作年限、職稱。②相關知識:包括基本知識、康復護理評定、康復護理技術、并發癥預防及護理。③臨床護理實施:包括康復護理評估、訓練及健康教育。在答題的過程中,護士根據自己的了解程度和臨床實際情況填選答案。本次調查是采用“問卷星”網絡調查平臺,在線上161人神經內科護士群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9份,回收率80%。
本次調查數據統計主要以SPSS20.0軟件為主,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對比采用x2檢驗,其中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內容效度來進行信效度分析。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是0.981,本研究中的問卷條目來源于國家發布的指南、文獻綜述、專家訪談,問卷經過臨床專科醫生、康復專科醫生、康復護理專科護士、臨床護士的審查和修訂,保證了問卷的較好效度。

表1 本院神經內科129名護士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理論認知了解情況(n=129)

表2 本院神經內科129名護士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實踐認知了解情況
在對神經內科護士有關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實踐認知了解中,護士的年齡、工作年限、職稱等都會影響其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認知,因此本研究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
是一門旨在研究傷病者與傷殘者身體、精神及康復護理理論、知識、技能的學科[5]。吞咽障礙是神經內科疾病常見癥狀,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系統損傷、肌病等引起運動功能異常,無器官解剖結構改變的吞咽障礙,是一種功能性吞咽障礙。調查發現掌握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相關知識的護士僅為36.50%,神經內科護士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相關知識掌握水平較低。護士在臨床上護理吞咽障礙的患者主要以留置胃管的手段進行護理,還缺乏清晰的康復護理理念意識,不明確康復治療的內容與措施,對其護理也就僅停留在基礎護理階段。雖然這種替代式的護理手段可以幫助吞咽障礙患者完成攝食及營養需求,同時也降低了誤吸導致的吸入性肺炎甚至是窒息的風險,但是這種護理模式也使得患者缺乏參與功能康復的主動性,無益于患者吞咽障礙的改善,以至于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調查還顯示,高年資護士對吞咽障礙認知度要高于低年資護士,這種優勢是基于工作經驗與專科培訓的因素,而低年資護士在學歷教育中基礎知識相對扎實,但康復專科知識還有待再學習與經驗積累。因此,要加強對護士康復專科知識的繼續教育與培訓,提高護士對康復護理知識的認知。
護士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實踐認知水平也較低,在臨床工作中能夠正確實施的護士僅占21%,吞咽障礙的篩查評估及介入時機、康復訓練和健康教育都是薄弱環節。分析原因除了相關知識儲備不足外,還有因人力資源不足、日常護理工作量大,臨床護理工作重心依然在疾病治療的護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護士在康復護理專科工作上的投入。吞咽障礙在神經內科常出現于急危重癥患者,護士的護理工作重心就成了穩定生命體征預防并發癥,而對于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就做不到早期介入。
護士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的認知度比其他功能障礙如偏癱肢體康復護理要低。主要是因為:①吞咽障礙患者數量相對較少。②長期以來,臨床護理工作已習慣用留置胃管這一單一的方法來解決患者的吞咽障礙,等疾病好轉后功能恢復,忽略了對吞咽障礙的早期篩查、評估和干預對患者功能改善的積極作用。③管理者對于吞咽障礙這一專科性更強的康復護理主題關注度不夠,未建立專業科學規范化的管理模式。管理者應強化護士對吞咽障礙早期康復必要性的認識,拓寬康復護理專科培訓的思路與模式,提高護士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的知識與技能,建立康復護理質量評價標準,納入績效考核內容,形成“篩查-評估-干預-評價”的科學管理模式,督促護士康復護理能力的提高。
總之,應引導護士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關注度的培養,建立吞咽障礙早期康復護理指引,以便于指導護士科學有效的把康復護理工作融入到日常護理工作和健康教育中,這樣才能體現護士的專業素養,完善神經內科早期康復護理的專科特色,從而充實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
神經內科護士對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理論知識深度應進一步加強,康復護理實施應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為實現這一目標應根據實際需求,加強神經內科護士吞咽障礙康復護理的培訓,建立科學規范的吞咽障礙康復護理實施指引,設計健康教育資料,組織開展相關主題的健康教育工作,并進行相關質控且納入護士績效考核內容。從而進一步提高護士康復護理的能力,以利于神經內科康復護理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