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硯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 200127)
作為醫院重要科室的急診室是主要被用來搶救那些重病、急病的患者,在急診室實習的學生經常接觸的是各種不同種疾病且嚴重的患者。護理帶教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從而造就出實用型人才[1]。隨著醫療模式的發展,一帶一的傳統帶教模式已經跟不上目前的發展現實,無法滿足護理帶教的新需求。新的需求催生新的模式,持續質量改進模式是通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幫助實習生更好的掌握專業知識[2]。為了探討在急診科護理帶教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的意義,本文將傳統帶教模式與持續質量改進模式進行實驗對比,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來我院急診科實習的6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3名學生。其中,對照組中包括3名男學生和30名女學生,年齡在19歲至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23±0.45)歲,學歷皆為本科;觀察組中男女學生的比例為4:29,學生年齡在20歲至2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56±0.46)歲,學歷皆為本科。兩組實習學生在性別、年齡及學歷等一般資料上相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傳統模式進行帶教,帶教老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并完成示范教育,協助學生完成實習規定要求。
觀察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帶教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計劃階段。選擇理論知識和實際臨床操作技術均特別出眾的老師作為實習學生的帶教老師。在確定帶教老師后,為學生制定合適的實習計劃,培養實習學生預檢分診急診患者的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對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全方面的評估,提高學生的搶救能力。此外,要注意的是制定的帶教計劃要符合實習的要求,并且和帶教任務相互滲透,確保學生可以完成任務。第二,實施階段。帶教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帶教方法如目標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等等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預檢分診急診患者的能力。帶教計劃分各個階段時期實施,學習內容復雜程度逐步提升。第三,檢查階段。通過提問學生以及考試等形式檢查學生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術。
對兩組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以及綜合能力進行考核,得出分數。學生得分越高,說明學生在這幾方面的實力越強。同時,調查實習學生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程度分為三個級別即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本次研究的數據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百分比(%)表示,當P<0.05時,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模式對學生進行護理帶教的觀察組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以及綜合能力這三方面的所得分數均高于實施傳統模式的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下表1。

表1 兩組各項指標評分比較
觀察組學生對老師的滿意度為90.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69%,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2。

表2 兩組實習學生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n(%)]
護理帶教是每一個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是一個交流學習的好機會。在護理帶教過程中,學生可以很好的將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從而提高自身的能力[3-4]。急診室是主要被用來搶救那些重病、急病的患者,非常具有緊迫性,為此在急診室實習的學生被要求有更高的操作能力。因此,醫護人員在對學生帶教的時候,要認真對待,盡心盡力的去幫助學生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能力,高效率的開展帶教工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在理論知識、專業操作和綜合能力這三方面的評分分別為(95.12±3.25)分、(94.23±2.32)分和(91.12±4.56)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45±2.45)分、(81.68±2.68)分和(82.23±3.1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學生對老師的滿意度為90.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69%,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明,與實施傳統帶教模式相比,持續質量改進帶教模式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在急診科護理帶教中,用持續質量改進模式代替常規傳統模式,可以顯著提高帶教效果,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