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詩友
詩人原杰君花兩年時間潛心編著的《奉化歷代詩選》,是奉化有史以來第一本規范的通史式詩歌選本。166位作者加638首詩,上涉前漢,下迄當代,時間跨度超過兩千年,輯逸鉤遺,精心篩選;又粗敘梗概,略作評價。有讀者認為該書“內容豐厚、編排大氣,為奉化近幾年推出的最好書之一”。細讀之,果然發現作者用心之良苦、選擇之精準、特色之鮮明及在當下的啟迪意義。一句話,兩千多年的奉化詩歌創作情況,被梳理得清清楚楚,給人感覺恰如千年河水清且漣漪。
首先,全書洋溢的滿滿使命感及意義,讓人肅然起敬。
編者在后記里袒露自己做這件事的初志,言辭懇切,亦頗讓人感慨。最初只是不滿于文壇對名家的追捧,比如一說起奉化詩歌,首先提到的居然是劉長卿、陸龜蒙、王安石、米芾這些外地詩人,僅僅因為他們寫過四明山、溪口和雪竇,而本土優秀詩人反而長期默默無聞。加上前人沒有好的選本留下來,而今人編的又著眼于現實功利,以山水為主打,難免以偏概全。出于邑人和詩人的兩重職責,他有志于對家鄉的詩歌歷史進行梳理、正本清源,拿出一本真正能夠代表奉化精神傳統和成就的詩集來,既有正于視聽,亦裨益于后人。
可誠如古詩詞專家葉嘉瑩所言,中國古人寫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并融入理想志趣的。如何掌握詩歌的密碼,步入詩人的內心世界,一直是中國詩學的一個難題。為此,整個選編過程很是艱苦、吃力。令人欣慰的是,經過詩人披閱增刪、三易其稿,該書完成了三項任務:
一是“梳理”——大體理清了奉化歷代詩歌創作的脈絡,即從漢唐五代經宋元明清民國,直到當代,清楚呈現了千百年來奉化詩歌創作的淵源、發展與變化。二是“挖掘”——找到了一批才華橫溢、卻被久久埋沒的詩人,或者說搜集到一些早已散失的名篇佳作。三是“推介”——通過“披閱感言”的形式,對絕大部分入選者及其作品進行分析、介紹,幫助讀者更好把握、理解本地風土人情的詩意化演繹,重拾奉川之風流遺韻。
其次,別具一格的編排新體例,讓人眼睛一亮。
這突出表現在書的總體安排上。編者為達到既能理清詩歌創作的脈絡,同時又推介優秀詩人之目的,嘗試采用綜述(史論)與作品相結合的辦法,即全書七部分每部分開始為綜述,而后是那個時代詩人的作品推介與評析。如第一部分,綜述這樣表述:“開宗明義,本書自漢代起選,是因為黃公的緣故,他和他那著名的《采芝歌》。真正進入規模的奉化詩歌創作,或當從唐代開始。一方面奉化至唐代才正式建縣;另一方面則詩人輩出……可見奉化詩歌在唐代之輝煌。”而后接著一個一個介紹該時期的七位詩人及其作品。倘若把七個部分的綜述上下聯結起來,便構成一篇奉化詩歌發展史簡論。
同時在具體的編排上,則不是單一挑選好作品便完事,而是設計了三方面內容:生平簡介、批閱感言和注解,以幫助讀者全面深入了解詩人及其作品,尤其是更好把握作品的意蘊與特色。如在林逋條目里,除了介紹與注解,還有批閱感言:“和靖先生是我國古代具有重要影響的詩人,跟他的前輩黃公一樣,為隱逸詩的杰出代表。他以梅花詩彪炳詩壇,可研讀后,覺得現存330首詩詞首首(闋闋)皆為珍珠。深入說,他的大多數詩骨骼清奇,帶有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氣,而其中十幾首關于回歸故鄉題材的詩,更是情真意切,優美動人,仿佛又回到了溫暖人間。同樣,他的詞也寫得深情而優美”。
而在更具體細小的注解上,也不局限于尋常的解釋功能,而是讓它擔負更重要的補漏責任,以解決選編中遇到的難題。如南宋著有佛學名著《五燈會元》之普濟法師,僅存一首寫布袋和尚的詩,單列不妥,棄之又可惜。于是編者把它放到關于布袋和尚歌偈的注釋里,既巧妙地處理了這一難題,又為相關解釋增色。
其三,藝術風格上的鮮明個性,讓人印象深刻。
本書個性鮮明。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詩人毫不諱言選編的傾向性。體現在對具體內容的把握上,便是堅持三點:時代性、接地氣和有特色……盡管古今人都認為詩是一種性情,但詩人進一步認為必須是真性情、充滿血性。為此,選集中少見佶屈聱牙的學問詩、多選清新活潑的竹枝詞;不選假詩、空詩,力選真詩、情詩。當然,如果你的詩充滿藝術的奇思妙想,錦言佳句迭出,令人眼睛一亮,甚至拍案叫絕,那自然也是一種入選的通行證。
在具體評析上,詩人則善用比較法,即在每一部分綜述里,把奉化詩壇放到同時期全國詩壇中進行橫向比較。如明代部分,詩人這樣著筆:“文學發展到明代,其主流樣式已嬗變為小說與戲曲,可小說與傳奇來自民間,出身低微,大多數文人看不上,仍然熱衷于詩詞創作。而明詩被喻為“唐詩的盆景”,缺少開拓性。與全國文壇缺少大詩人一樣,奉化也罕見出類拔萃者,為此在關于各種明詩選本中,很難見到奉化籍詩人的身影……。”而在批閱感言部分,則將本地詩人之作與外來名人雅士之作進行比較,更多的是拿本地不同年代作者對同一題材的創作進行比較。如關于奉城名勝“曰嶺夫人石”。便拿南宋單庚金的作品與幾百年后清初俞廷瑞的作品進行比較。這樣寫,除了能幫助讀者更好理解,同時感受編者舉重若輕之功力。
此外,在對詩人及其作品的點評上,文字生動貼切,亦莊亦諧,收發自如,讓讀者覺得既精準,又親切,有效拉近了與古詩人的距離。這應是本書最出彩、也最見詩人功力環節之一。
總之,選集的出版是盼望已久的,是來之不易的,也自有其獨特的擔當與特色。也許因為同是奉化籍人,視作序題詞為家常便飯的詩人、詩評家柯平,在為本書所寫序言的最后,少見地動了真情,并神思飛揚:“原杰君以實際行動向前輩表示致敬,能夠拿來這樣一份成果來,于己可謂不負初志,于世可謂濟人以舟。而讀者翻閱這本詩選,實際上等于打開了古代乃至今天奉化詩歌長廊的一扇扇奇異的窗戶。如果他靜心聆聽,就會感覺在古老的赤堇山與今天的奉化數碼廣場之間,或從一顆心靈到另一顆心靈,有一道溫暖的精神潛流,從古老的雪竇里涌出來,穿越時空,千回百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