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合
尋找『大國孝星』
一念平生在報親,不失初來赤子心。
中國是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度,中華民族是一個孝順父母的民族。我們從先秦諸子幾千年前,留下的經典里可以找到今天我們所追求的孝親模樣。
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孝是一份修為。
孟子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孝是一種理想。
莊子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孝是一種境界。
這世世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早已融入了我們的血脈里,塑造著我們的容貌,淬煉著我們的思想。
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在“尋找大國孝星”的活動中,去追尋這些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推舉那最美的孝星榜樣。
一個孝字說了五千年,一個孝字溫暖天下人。為倡導孝老、助老的社會風氣,本刊特啟動“尋找大國孝星”活動。讓我們重溫歷史經典,尋找那些動人的閃光點。
鹿乳奉親:孝是竭盡所能的照護
郯子是我國東周時期郯國這個小國家的國君,他的孝名遠近傳播。他的父母已年邁,都患了很嚴重的眼疾,為此,郯子非常焦急,為了救治父母的病他想方設法四處求醫。
他聽醫生說,治這種病最好的辦法是食用鹿乳。但是,鹿乳在市場上不能買到,即使到深山里去找,鹿見到人,馬上就逃走了。郯子冥思苦想,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化了妝,找來—張鹿皮披在身上,還在頭上安了假角,然后趴在地上左蹦右跳的,遠遠看去,極像一頭頑皮的小鹿。郯子就這樣扮成小鹿,學著鹿走路的樣子,學著鹿的鳴叫,混進了鹿群中,取母鹿的乳汁給父母親治病。
有一次,混在鹿群中的郯子忽然發現林中有一支箭對準自己,頓時意識到,那是獵人的箭,獵人并不知道他是“一只假鹿”。他趕緊站起來,大喊:“別射,別射,我是人。我是來取鹿奶回去孝敬父母的。”獵人得知郯子取鹿乳的事,非常感動,幫他一起擠出鹿奶,護送他出山。
黃香溫席:孝順在生活細節
《三字經》提到“香九齡,能溫席”,講的是東漢時期黃香的故事。東漢時期著名大臣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在他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
在寒冷的冬夜,小黃香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準備睡覺時,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里還拿著一把大蒲扇,原來他為父親驅蚊蟲去了,街坊鄰居人人夸獎黃香。黃香長大后做了地方官,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陸績懷橘:孝是時時刻刻的惦念
三國時期,6歲的陸績特別孝順父母。一次,他到袁術家里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
后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里滾出3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我沒見過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給生病的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成為一位名臣。
伯俞泣杖:孝是寬容和體諒
漢代孝子韓伯俞的母親對他很嚴厲,有時還會責打他。他長大成人后,犯錯時,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母親很驚訝,幾十年來,打他時都從未哭過。于是就問他:“為什么要哭?”
韓伯俞回答:“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么做。所以我接受懲罰,記取教訓,不哭。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能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這兒,我不禁悲從中來,所以就哭了。”
“孝道”在新時代的今天也有積極意義,孝老愛親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與義務,這樣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將我們的中國心凝聚到一起,讓我們有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