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展
在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養老,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后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速到來,養老產業步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各行各業紛紛涉足養老行業。不可否認的是,雖然進入養老服務行業的企業很多,但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在北京養老服務領域,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面向老齡服務科學前沿、面向北京發展戰略需求、面向老齡社會現實需要,持續推進智慧健康養老與服務科學和技術互融發展,打造了國內一流的科研條件平臺,建成了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團隊,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社團和政府部門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承擔了一批國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項目,部分科研成果已在北京主要城區街道和社區試點示范,形成了覆蓋老齡服務創新鏈、產業鏈的“北科養老”技術品牌。
帶著對當前我國養老行業面臨的種種問題,我們拜訪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健康養老與服務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怡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兵博士,當面聆聽了他關于中國養老行業的獨到見解——
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中國養老的政策正在向著更務實的方向發展。請問,2019年中國養老格局及養老服務行業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答:從狹義的養老服務來看,養老服務包括三個大的業態:CCRC養老社區和大型單體養老機構、連鎖化品牌化社區養老機構和社區文化養老。第一類可以簡稱為機構養老。第二類可以簡稱為社區養老,是目前各級政府重點支持和建設的養老服務體系,即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社區養老服務業”,這類業態會進一步細化為護理型、安寧型、日照型、康復訓練型等不同的業態或組合,相對來說,輕中度失能失智和高齡虛弱老人會是主要服務對象。這些老人的共同特征是:獨立生活(即不需要照護服務)已經面臨較大的安全風險,做飯吃飯等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或只能部分自理,大部分人有慢性疾病,長期服藥等,但不是長期臥床,與重度失能老人相比,護理壓力相對較小。因為已經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和基本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為這類人群的照護需求也是剛性需求,但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服務能力。第三類是我國傳統的社區文體活動,可以簡稱為文化養老,主要針對活躍老人,推廣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積極養老”理念和技術應是文化養老工作的一個重點,通過活動從個人角度可以延緩衰老和失能,保持生活獨立和健康,從社會的角度看是減輕對社區和機構養老的壓力。
從總的格局上來看,三類業態同樣重要,應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三駕馬車。相對來說,機構養老目前發展非常迅速,很多企業的運營模式相對成熟,開始進入小規模的擴張階段。社區養老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模式,都處在探索階段,但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巨大,也是政府重點支持的領域。文化養老完全用市場的方式來解決很難盈利,需要基層政府和社區來推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會組織開展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問:當前國內社區養老服務的難點在哪里?
答:如何實現有效的單店盈利模式是一個難點。相對機構養老來說,社區養老是一個新興市場,市場接受需要一個過程,同時社區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尚不能滿足需求或未能與需求相對接。單店不能實現盈利,就很難吸引投資,實現規模化發展,而連鎖化、品牌化發展是社區養老的核心。這就好比一個人買一輛汽車就可跑運輸,但是想經營鐵路運輸,就必須得先修路,而修路的資金巨大,籌集資金是大問題。同樣,社區養老提供的服務是建立在“就近”的基礎上,服務范圍有一定的半徑,沒有服務網絡就不能提供服務。僅靠互聯網的方式不能解決問題,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而線下服務成功運營并不容易。在短期盈利率低且需要巨額資金的情況下,必須得有非常有眼光的、有實力的產業資本的介入。
最后是支付的問題。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長期照護保險,政府的補貼也非常有限,老人和家屬愿意支付的常為剛性需求,即重度失能老人的照料服務。相對來說,社區養老驛站等社區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還沒那么“剛性”,或老人和家屬沒意識到它的“剛性”,如很多老人已經是輕中度失智,安全風險和失能狀況加重風險已經非常高了,但在國外的子女還認為沒問題,讓老人獨立生活,更沒有使用旨在延緩衰老和失能失智的各種健康管理服務。
問:“十三五時期”,社區養老行業有哪些機遇,面臨哪些挑戰?
答:首先,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至少持續幾十年的社會現實,從經濟的角度看就是市場需求會持續增長,包括剛性需求,因此整個養老產業會是一個長期、穩定的市場,具有逆經濟周期性。
其次,社區養老是未來針對大眾市場的養老服務主導業態,也是智慧養老、健康養老和社區服務的依托平臺和入口,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同時,技術、資本和房產資源的壁壘會越來越高,能夠提前布局,在較大的區域內,甚至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服務網絡的企業會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
最后是政策機會。當前,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已經是一個基本的政策,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重中之重的任務,政府在準入、土地、用房、服務補貼等方面已經出臺了很多政策,來促進產業發展,把握好這些政策,利用好政策資源,也是社區養老行業發展的關鍵之一。
問:請您介紹一下,“北科養老”團隊在老齡服務產業鏈中,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答: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下面簡稱為北科院)是北京市政府直屬的綜合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最大的地方科研機構。作為北京老齡服務科技支撐體系的重要主體,北科院在“十二五”期間將"科技為老"定為戰略性新興領域予以重點培養,圍繞"積極養老、健康養老、智慧養老"(簡稱為智慧健康養老)這一全球科技創新的熱點和前沿領域,設立了專項科研資金,開展了幾十項重大項目,培養了一支多學科交叉性專業科研隊伍,建立了實驗室和社區實驗基地,開展了大量的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開發了基于積極養老理念的智慧居家養老的解決方案和多項關鍵技術。
2015年,正式創立“北科養老”這一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養老科研和產業化的總體品牌。2015年,在院直屬國有企業北京科力新技術發展總公司下成立了養老事業部,承擔相關成果的落地轉化和產業孵化工作,并創立“北科養老”品牌。2016年,經過孵化并響應國家鼓勵科研人員創業的政策,批準成立了 “北京怡養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居家照護管理和社區健康促進兩類產品的開發和市場化運營,致力于讓人人享有智慧養老服務,獲得健康、獨立、快樂、尊嚴和價值的實現。
2017年,經市民政局批準成立“北京樂活堂養老服務促進中心”,專門運營“北科樂活堂”公益品牌。2018年原北科院“城市運行與管理重點實驗室”正式更名為“智慧健康養老與服務工程實驗室”。初步形成“重點實驗室+社會組織+企業”為基本架構的智慧健康養老科研、產業化和國際合作的條件體系。
在國內外合作方面,與德國、荷蘭、芬蘭、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及國內的幾十家研究機構、高校、企業、社團、街道和政府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舉辦“老年服務科學與創新國際論壇”,出版《全球積極、健康與智慧養老創新報告》。
問:在積極養老方面,“北科樂活堂”團隊在老齡服務方面具體做了哪些事情?
答:“北科樂活堂”是“北科養老”開展積極養老服務的品牌。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研團隊在引進和消化吸收我國臺灣地區相關技術的基礎上創立,是國內最早推廣“積極養老”理念和開展相關服務技術研發的社會組織之一。多年來扎根社區,持續開展了社區健康促進、社會組織輔導、孵化和志愿者能力培訓工作,從2014年在月壇街道汽北社區試點以來,目前已經擴展到北京的50多個社區,累計服務10萬多老人。同時,將業務拓展到20家養老機構、社區驛站和高職院校,形成200多套成熟的輔療課程。
“北科樂活堂”專業團隊將“積極養老”“健康養老”理念與健康促進服務相結合,開發出適老性的體適能訓練、音樂輔療、園藝輔療、腦健康與認知訓練課程等。從改善長輩的身體、心理與社會適應性角度進行健康干預,增強長輩對社會生活適應能力,提高社會參與,預防早期失能失智。輔療活動本質上是照護,把康復訓練融入到老人日間照料中,老人通過玩耍和游戲,就解決了認知訓練、心理疏導、體能訓練等等方面需求。
問:您怎么理解智慧養老,“北科養老”團隊在智慧養老方面做了哪些嘗試?
答:在信息通信技術革命和養老理念不斷發展的雙重推動下,在世界范圍內,養老服務正在進行一場根本性創新和變革。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智慧養老、整合性服務、居家養老等各種新概念的出現,均在一定程度上或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這一現象。
智慧養老的概念來源于IT界,最初的一批淘金者來源于物聯網的行業,主要是將在其他行業應用的技術應用于養老,例如通過通信、定位、活動和生理體征等監測技術對老年人行為進行實時監測,提供急救、健康管理等服務。
從產業形態來看,智慧養老首先表現為在原來的養老產業中增加出一些全新的產業,簡單可理解為基于互聯網和物聯網的老年服務產業,在這個意義上,人們人為地將“智慧”和“傳統”產業進行了分割。智慧養老的進一步發展是養老業態或產業的變革。不論是老年產品還是服務,一定是線下服務和線上服務的融合,創造出來全新的養老技術和模式。
在智慧化時代,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技術具有人類大腦的能力,可以感知、獲取和存儲外部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對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同時具有超越人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會使養老科技產品的專業性、精準性和簡便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會使在地(居家)養老、健康養老和積極養老真正落地,普惠天下所有老人。
“北科養老”團隊在智慧養老方面主要專注于社區養老和精細化服務,社區養老方面開發了社區養老驛站運營管理的整體解決方案,內嵌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生活照料、專業護理、健康管理、家庭醫生、智慧服務和照護管理等模塊的標準業務流程。
精細化管理方面主要開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風險預測與弱項判別模型、老年人生活行為模型與風險判別模型、老年人能力評測與常模等并將其嵌入服務系統和標準服務流程。
比如老年人健康評估,我們設計了一套簡便的標準化記錄方式,方便護理員隨手記。假設一位護理員每天或定期為老人做各種評估和護理工作,通過系統,相關數據自動上傳到數據平臺,形成護理記錄,系統會根據每個老人不同的身體狀況,自動做出判斷,生成風險提示和服務計劃。護理員沒有增加很多工作量的情況下,可以完成高質量的服務。
該技術經過在北科養老團隊直接運營的“南小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和“汽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多年應用和測試,已經推廣到北京和河北的一些機構,并受托為北京市西城區居家養老床位相關政策的出臺提供前期測試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