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世杰
摘 要 文章采取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旨在描述我國廣播事業發展現狀、吸納國外成熟經驗、提出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試圖探究對應的解決方法,對我國廣播事業未來走向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媒體融合;IP化;短音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2-0018-02
我國的廣播事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除了節目形態不斷增多,還依賴于技術的不斷改革創新、主持人風格的靈活多變等。由此可見,在談論廣播現狀及未來走向時,應站在更寬闊更全面的角度。
1 現狀及問題
1.1 國內現狀
中國知網的數據顯示,“廣播”一詞相關研究8 610篇,其中與“媒介融合”“媒體融合”“全媒體”相關的研究占到3 000篇以上。由此可見,隨著技術的革新,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都對傳統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充滿期待,而媒體融合的舞臺必定是一個充滿競爭與挑戰的。廣播作為最傳統的傳播媒介之一,必須順應潮流。
1.2 國外現狀總結
以美國為例,對國外廣播行業的優勢進行了一下總結:
1)調頻廣播(FM)開始關停,向數字信號廣播(DAB)進軍,數字信號廣播可以更加快速高效高質量的進行廣播,極大地提高受眾的收聽體驗。同時,建立專職“實驗室”研究電臺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節目的變革前提,廣播事業想要發展必須大力提高技術部門的活力。 創意營銷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做到精準定位用戶,進行廣告投放:比如一名愛運動的聽眾,他所收聽的廣告基本都與運動產品有關。
2)2018年4月的數據顯示,全美18歲以上的人口中,每周有2.285億人收聽廣播,比電視和智能手機高出了0.1億多,廣播觸達率達到了93%,可以看出,目前廣播在美國的媒介使用率仍舊非常高。這可能與生活習慣、國家傳統等有關,但作者認為更多的是受眾觀念的問題。但是這并不代表不受到沖擊,其中比較特別的就是華盛頓時報和紐約時報都用了語音資訊吸引受眾,人氣很高。
3)作者根據張琳在中國廣播2018年第六期《幾種可資借鑒的國外廣播節目樣態》的闡述,總結出了3個經典節目的特點,值得借鑒:
一是節目劇場化。將節目做成一種現場公開表演的微型廣播劇,線上可聽、線下可看。利用現場的感染力、代入感創造一種觀眾與聽眾能一同欣賞的節目樣態。二是跨地域傳播。美國不同的州會有相對較為出名的節目與主持人,他們可以一起合作、取長補短,去拓展內容的豐富性及節目的可能性,用一種新鮮的碰撞激發受眾收聽熱情。三是圍繞IP,建立品牌。美國的廣播公司還善于充分挖掘一個廣播節目的價值,打造明星主持人、明星節目,類似于國內的網紅、粉絲經濟。而作者對于打造IP十分贊同,也將在后文中予以補充。
1.3 國內行業現狀及問題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新聞出版總局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領導小組會議上也指出:“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從具體實施方面,則問題偏多:
1)積極打造兩微一端,有成功有失敗。隨著手機的普及,微信、微博、客戶端成為了網民們的常駐地,部分廣播行業的佼佼者,率先進駐兩微一端,打造公眾號、粉絲過百萬的超級大V也屢見不鮮(央廣、北京廣播、江蘇廣播等)。但是這些成功的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背后,有無數的非知名廣播電臺由于原本的受眾群過于狹窄,粉絲數量少,在進行兩微一端建設時又毫無新意與創意,導致轉發數量與關注量都十分有限。同時,還出現惡性循環:因為沒有人閱讀,導致了內容更加粗制濫造甚至多以轉發為主,沒有獨立觀點和可看內容。失敗案例數量驚人,比如市一級或縣一級(無錫廣播、蘇州廣播、鹽城廣播)效果都十分微弱。
與此同時,一些效仿蜻蜓FM、喜馬拉雅的手機App也不斷涌現,比如江蘇廣播大藍鯨App,作為江蘇廣播的副產品,其內容粗糙、編排混亂、技術支持不夠等問題,不但影響了該App的推廣,更是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宣傳效果。
2)可視化廣播起步,成果甚微。部分廣播節目正在嘗試通過一直播、花椒直播等平臺進行可視化廣播,以北京青年廣播《十點答錄機》為例,作為一檔深夜以主持人憂郁深沉的聲線與溫暖體貼的話語內容為亮點的夜話節目,卻因現場直播,破壞了原有的神秘感與美感。
3)節目互動機械化,毫無生機。作者在采訪時發現,很多廣播節目由于聽眾較少,在進行互動時,一般都是用“托兒”代替真實受訪者,導致互動內容空洞,沒有新意。部分街采也由于問題設置的不合理、不統一。脫離主題,有一種“為了互動而互動”的別扭之感。
2 應對措施
2.1 始終抓住“聲音”本質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說:“廣播,我可以說全部都看好,而不是看好它某一部分業務。最原始的人與外界溝通的一個最直接渠道就是口語交流。廣播沒有那么多的技術依賴,可以做到隨時隨處地伴隨。關鍵是怎樣把聲音元素和聲音價值開發到極致。”由此可見,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太多的廣播媒體忘記了“本分”,忽略了對于最為淳樸的“聲音的傳遞”重要性。
2.2 堅持內容為王
廣播節目要追求內容扎實豐富、服務體貼到位、形態延展性強,只有獨特的、鮮明的、有趣的內容才能留住受眾。2018年6月28日播出的《梁家河》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12集廣播紀實文學,由央廣周揚與黎春兩位老師播出。其內容貼近國家政治導向,以樸實接地氣的內容,精湛的播讀技巧獲得了好評,值得借鑒。
2.3 打造人才團隊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認為:“當代媒體人必須具備核心競爭力,即寫作、表達、采訪、抓取重心的能力以及歷史感且洞察人性。”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喻梅在《論播音主持人才選拔路徑與機制》中提到播音員主持人應該專業技能過硬、文化內涵豐富、風格特色鮮明,應該成為民眾精神世界的構建者、人民群眾的“服務員”。作者認為這樣的“硬杠子”是始終不變的。同時,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打造IP,制造廣播的紅人經濟也未嘗不可。如:世界杯期間,江蘇交通廣播打造了足彩預言帝、快嘴女神、足球本球等一系列網紅主持形象,每天有超過30W人次收聽節目,通過一種良性的“蹭熱度”手段,搶占新媒體的流量,創造收益佳績。
2.4 沖破束縛,線上線下聯動
作者認為,無論是節目還是主持人都應該積極地走出小小的演播室,通過舉辦落地活動,創新宣傳方式,讓更多的群眾認識了解并喜歡上廣播。江蘇交通廣播主持人成杰思在創辦了江蘇省大學生超級聯賽之后,不但建立了江蘇廣播第一個電臺節目工作室,還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學生群體收聽節目。
3 未來走向及結論
2018年上海廣播節獲獎作品《給90后講講馬克思》用豐富的表現形式(rap說唱、方言對話)、接地氣話語樣態呈現了馬克思的一生,將這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用每一期短短不到10分鐘的音頻帶到我們每個人面前。從2018年4月17日開播截至5月6日,累計收聽人數2.7億人次。這樣的數據證明,“廣播未死”,未來仍然值得探索。
3.1 玩轉技術,極致體驗
正如外國廣播公司的“技術實驗室”,我們也應該有專業的技術研發團隊,用創新的技術,給予受眾最自由和最方便的收聽體驗。
3.2 縮短時間,放寬空間
利用現代人的欣賞節奏,用碎片化的時間,快速的直擊人心,著重突出傳播中心,迎合“短平快”的趨勢,并在短時間內加速拓展聽眾想象空間。
3.3 深耕內容,巧妙精致
用新穎的內容迅速吸引受眾,產生“追劇”的效果;在現代人的審美取向都趨向于自我人格化,傳媒行業很難在做出讓所有人都滿意的作品,這時能過精準目標群體,打造類型化、IP化的節目十分重要。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將實現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某個終端獲得想要的信息,而屆時的廣播,也一定又會有一些我們今天無法預想的創新和發展,廣播行業的從業者必須緊緊地追趕潮流。但是無論這一切如何變化,傳媒人都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創造符合核心價值觀的主流產品:用內容打動受眾,以服務留住人心。
參考文獻
[1]張琳.幾種可資借鑒的國外廣播節目樣態——劇場化、跨地域、IP化[J].中國廣播,2018(6):65-68.
[2]田燁.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的發展瓶頸及應對措施[J].西部廣播電視,2017(24):62-63.
[3]喻梅.論播音主持人才選拔路徑與機制構建[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8):160-162.
[4]張婷.廣播可視化的現在和未來——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青年廣播為例[J].中國廣播,2018(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