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雪玲
摘 要 當代信息全球化背景下,電視英語節目在塑造公民意識、架構國際橋梁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我國電視英語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仍有局限性,導致其海外的傳播力度和影響力有限。文章從電視英語節目的涵義、文化屬性、種類歸屬等方面著重分析其發展現狀及傳播意義,并結合實例探尋相應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 電視英語節目;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2-0056-02
1 電視英語節目概述
電視英語節目是以英語為傳播語言的一種電視節目形式。從基于電視英語節目的實際傳播內容和形式上來講,“英語”指的是節目傳播范圍的國際化以及內容的全球多元化。電視英語節目也可以理解為:以跨文化傳播和國際信息概況交流為目的的電視節目。在文化屬性層面,電視英語節目是一個國家主流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是在跨文化傳播上積極獲取主導權的主要途徑之一。電視英語節目主要分為3種:英語新聞類、英語社教類、以及英語文娛類。
2 電視英語節目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電視英語節目的傳播能夠覆蓋到全球98%的陸地,然而在如此有力的傳播條件下,我國電視英語節目的傳播力度仍然不如人意。經調查發現,節目受眾大多數是中國人。說明在國際舞臺上,我國的電視英語節目在內容和形式等方面仍有著很大的對外發展局限性,從而導致其在海外的傳播力度和影響力較弱。
2.1 節目形式不夠豐富
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每年在華常駐的外國人口數目不斷加大。大量外籍留學生、外資企業人員等來中國學習、投資、生活和工作,給電視英語節目提供了發展動力。新時代背景下,人們不僅僅想要通過新聞知道世界發生了什么,同樣重要的是,要了解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為了更好地擴大受眾范圍并達到文化交流目的,電視英語節目應該增加文化、經濟、娛樂、服務等多元化類型的節目。以上海外語頻道為例,其不僅涵蓋國內外內容的英語新聞;同一頻道的英語節目類型有《洋廚房》《環球新紀錄》《財道》《看劇學英語》《戀上北海道》《說東道西》等多方面為城市高端人群、英語使用者和國際居民提供新聞、財經、生活、時尚、文化和娛樂視聽服務等全方位的信息。
2.2 缺乏與其他產業鏈的創新結合
以前的電視英語節目只是固定在地方電視臺或中央電視臺某一頻道或欄目上播出,播出前也不會有太多的節目宣傳。節目收視率和口碑都要靠日積月累一步一步提升。然而現在電視英語節目類型和播放渠道更新換代得太快了,傳統的傳播模式根本滿足不了節目的影響力。因此創新永遠是使節目走在前沿的必然條件。比如藝術與商業相結合,藝術的成功往往要借助商業化的運作。《上新了故宮》在翻譯后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海外,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傳播的象征,并掀起了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旅游熱潮。其中,該節目邀請跨界設計師將故宮的文物,變成“活”的文化產品。由節目衍生的宮廷簪花金什件單日搶購達到5 000套。在這個節目氛圍里, 無論是“藝術商業化”還是“商業藝術化”聽起來都是那么柔和。再如節目與線下網絡平臺的相互輔佐。大多數年輕人是通過微博轉發、短視頻、微信推送和公眾號等平臺而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屢次占據百度熱搜詞榜的《舌尖上的中國》幾年來熱度不減,并深受各外語頻道飲食欄目的青睞。所以,積極利用社交和資訊媒體也不失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式。
2.3 缺乏高質量雙語人才
若想打開海外市場,絕對不能以固有的國內思維來制作節目。許多對外節目在國內得到很好的反響,在國外播放卻無人問津。絕大部分原因是國內外的文化差異。因此,在一些新聞華語傳播方式上必須加以改造,符合國外受眾的習慣。并在制作中多應用雙語人才,甚至引入國外制作團隊。上海外語頻道的《環球新紀錄》,使用外國嘉賓或優秀雙語主持人走訪中國特色地區,介紹中國民族文化,科技發展歷程等。節目全程是用英文講解和英文字幕,使觀眾可以以另一種國際視角去了解中國文化。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多少會含有中西方結合的元素,讓外國觀眾和中國英語愛好者都能較好地接受。
3 電視英語節目的傳播意義
電視英語節目在中國能產生并持續發展,是因為在當前形勢下,它不但順應了當代中國國際發展的需求,主動講好中國故事,打開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向世界展現了一個真實、立體和全面的中國,在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方面,構建了屬于自己的國家形象。并且在跨文化背景下,其本身也具有較宏觀的雙向傳播意義。
3.1 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提高國際話語權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繼南在《大眾傳播與國際關系》中指出,國家形象是:“其他國家(包括個人、組織和政府)對該國的綜合評價和總體印象。”然而現在全球的網絡媒體主要掌握權仍然在西方國家手中,隨著中國國力增強,一些西方國家必然會因為經濟利益而扭曲我國的國際形象。所以,每一個對外傳播的電視英語節目所擔負的使命無比重大。美國傳播學者喬治?格伯納在媒介培養理論也提出,電視已成為現代社會認識一個社會文化指標和文化價值觀的主要溝通途徑。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電視是最直接和快速讓世界了解中國政治理念、歷史文化、經濟發展、和平宗旨的方式。所以我們必須要建設穩定的海外站點,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穩固和提升我國國際地位。
3.2 促進中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電視英語節目甚至整個傳播媒體都遭受著巨大的影響,為了適應經濟市場的需求,電視英語節目必須提供先進的技術信息,發揮一定的經濟作用,給國家提供準確的經濟信息和科學的技術數據。CCTV-News 頻道的英文財經節目《New Money》為我國科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全球視角。《經濟半小時》以“用經濟的眼光關注社會熱點,選擇重大經濟事件、業界風云人物作為報道核心,以嚴峻的態度、新聞的眼光、經濟的視角、權威的評論,深度報道經濟事件、透徹分析經濟現象、準確把握經濟命脈。”為制作理念,向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做出“全國觀眾滿意度”排名第一,收視率第一的好成績。
3.3 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
2018年9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講會議上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作為黨、政府和人民對外交流的喉舌,電視英語節目必須以“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為立身之本,真實展現中國文化,建設平等以及和平的國際傳播環境。同時也要采用外國人聽得懂,易接受的語言方式來生動講述中國文化。比如廣東外語頻道中的英語節目《Face to Face》每一期都會邀請外國嘉賓去體驗廣東當地飲食文化或者旅游勝地等;讓觀眾直接從外國嘉賓的視角去認識、了解當地的文化。一方面,這給外國人提供了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作為中國人,我們能夠對本國文化多一個了解的視角。此外,在CGTN英語頻道播出的全英文旅游節目《Travelogue》中,主持人實地到達中國的名勝景點,并用英文進行解說,將中國的地理與旅游文化向海外傳播。《成長漢語》則是通過教外國人中文,更加直接地讓外國群眾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我國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秉承著“立足國際視角,聆聽中國聲音”制作準則,對國際事件積極表明自己的觀點,讓世界認識到我國的政治策略以及文化素養。
當代國際社會發展逐步全球化,而全球化必然使世界各國政治逐漸社會化、民主化,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融合性的世界政治格局。為了對世界政治環境有充分的了解,讓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更好地融入世界;我國對其他國家的軍事發展及管理政策、外交理念和策略等政治狀況需要有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如《今日亞洲》與韓國、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等30多家亞洲媒體合作,向國內傳遞最快的新聞資訊,并邀請權威學者給予最深的新聞剖析解讀。幫助中國人民群眾了解世界政治、文化、經濟的節目還有《中國24小時》《新聞聯播》等。
4 結論
一個國家的繁榮,文化影響力必須要與硬實力相得映彰。而跨文化背景下,電視英語節目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載體。通過文化傳播與交流,使中國逐步邁入國際發展的潮流。但無論電視英語節目內容和形式上如何進行變革更新,其目標仍然是通過描述特定文化之間的性質,揭示文化的異同,加強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和包容;并在消除人們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傳播差異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創造和分野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楊海妮.跨文化語境下電視英語節目的發展——以cctv-news為例[J].新聞戰線,2015(2x).
[2]賀瑋瑋.中國電視英語節目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3]大衛·斯特龍伯格,蘇童.媒體與政治[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7: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