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
《法制晚報》官網發布了一則消息,宣布于2019年1月1日起休刊,一份紙媒就此消亡。作為紙媒的從業者,新聞媒體工作者該何去何從?
很長時間以來,新聞媒體工作者都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有“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贊譽,尤其是往電視業和以報刊為主的紙媒影響力比較大的時代,崔永元、白巖松、水均益、柴靜、閭丘露薇、吳小莉等人是年輕人的偶像,他們被譽為“時代的良心”,記者、編輯是熱門職業,新聞傳播類專業也受到考生的追捧。
但是時代變化太快,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紙媒大批消亡,電視臺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各類全新形態的媒體。視頻網站如愛奇藝、優酷,自媒體如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號,音頻如喜馬拉雅、蜻蜒,其他平臺如快手、抖音等,已經搶占了人們大部分注意力。
問題來了,新聞傳播類專業還值得報考嗎?新聞媒體工作者還有前途嗎?答案是肯定的。不用擔心專業,也不用擔心職業,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自己是否適合這些職業、適合這個行業?
以《法制晚報》休刊一事為例,消亡的只是紙媒形態,這不代表新聞媒體工作者失業,也不代表《法制晚報》相關業務從此就沒有了,正如官網發布的消息所說:《法制晚報》將整體轉型,向新媒體領域進軍,現有采編團隊將與上級單位北京青年報社的采編團隊進行有機整合,集中精力打造北京青年報社融媒體平臺“北京頭條”客戶端。由此可見,改變的只是媒體形態,新聞媒體工作者依舊各司其職,新聞媒體行業仍然存在,只是需要在經營理念和工作方式上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
紙媒消亡是一個趨勢,電視臺受眾也大量轉移。但作為一個行業,新聞媒體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還壯大了。從紙媒和電視臺走向各類APP和網站,我們熟知的騰訊新聞、澎湃新聞、今日頭條、騰訊視頻、知乎,以及大量的公眾號和自頻道等,都是新聞媒體的構成元素。
一個媒體形態倒下去,會有千萬個新的媒體形態站起來,從一枝獨秀走向百花齊放,從屈指可數走向琳瑯滿目,這么多形態各異的媒體都需要大量的新聞工作者,文案、美工、編輯、宣發、廣告、產品、運營、業務、管理等崗位需求量都很大,只要你有真才實學,機會和前途將比以前更廣闊。
事實上,現在各大新聞資訊類網站、APP負責人、自媒體大號運營者基本上都是傳統媒體從業者。以《南方周末》為代表的南方系媒體就貢獻了很多人才,《羅輯思維》的羅振字、《樊登讀書會》的樊登、《凱叔講故事》的王凱,都曾是優秀的傳統媒體從業人。優秀媒體人的能力是共通的,業務形態的改變說不定反而能讓他們大放異彩。
作為志愿填報咨詢工作者,我會建議喜歡新聞媒體的同學認真思考自己是不是適合這個行業。新形態下的媒體競爭非常激烈,壓力比較大,如果對外界事物比較敏感,抗壓能力強,且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藝術審美能力,是可以考慮報考的。
新聞媒體類專業包含很多細分專業,比如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編導、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以及新興的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網絡與新媒體等。其中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網絡與新媒體還有一定量的計算機、軟件工程、電子信息等課程,屬于文理交叉型的專業。除此之外,很多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也在從事新聞媒體類工作。
有夢就去追,不要擔心太多,年輕,就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