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沛成
摘要:我國的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較為重大的發展進度,在增強一定的耕種面積基礎之上,提升了整體的土地質量,有效的改善了整體的農業生產環境及條件,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多方面重要作用。為了順應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滿足小康社會的建設需求,通過依照土地資源管理,更好的利用土地資源構建相應法制規定,提升整體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效率是我國當前尤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更是實現對我國的土地資源系統加以規范化管理,推進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發展環節。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節約;集約用地;分析
1導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在此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利用與管理成為重點問題。本文基于有效工作實踐,對土地節約集約化管理模式進行了分析,以助力相關工作有效開展,具體分析如下。
2土地節約與集約利用的內涵
當前,土地集約管理的理念已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認同。相較于之前的粗放管理,節約與集約管理土地資源可以在更為科學的方式指導下,將土地資源的運用效果發揮到最佳水平,我國的土地資源管理能力也逐步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對土地資源的集約管理和投入,不僅是形式上的要求,更要從實際出發,從多方面考慮實施。首先,用最少的土地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是對土地節約管理最直接的詮釋。其次,開發與使用土地資源的項目需將土地進行合理規劃,通過有序的資源投入穩步推進項目進程,避免出現項目發展的節奏與土地資源投入不想匹配的情況,從而造成資源損耗。最后,通過優化項目規劃內容、合理安排布局等方式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實現土地資源最大效用的發揮。
3我國的土地分布
一是構成中國地貌輪廓的三級階梯的界線,基本控制了中國土地類型結構與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間分異。二是東部季風強烈影響的西部界線,大致東起大興安嶺西坡,南沿內蒙古高原東南部邊緣,向西南沿黃土高原西部邊緣直接與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相接,與年降水量400mm等值線相吻合,也是半濕潤的森林草原與半干旱草原的分界線,構成了中國農區與半農半牧區、牧區的地域分異,形成了中國土地利用最明顯的東西差異。三是在東南部地區,秦淮線相當于800mm等降水線,是降水和蒸發基本平衡的界線。它作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直接決定了中國土地利用的南北地域差異和土地現實生產力和生產潛力的突變。四是西北部地區,沿青藏高原北部邊緣,以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為界,可明顯分出青藏高原高寒區域和西北干旱區域。西北干旱區域氣候干燥,降水稀少,除局部地區為外流區外,大部為內流區域,水資源極度缺乏。
4當前土地資源利用概況簡述
4.1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我國是世界的國土面積上位居前三的國家,我國的人均土地面積始終低于世界的人均面積。與此同時我國的整體耕地面積正在逐漸的減少,由此我國當前的土地資源利用率受到了較大影響。我國的人口尤為眾多,對于耕地面積和糧食的整體供應之間存在著較為重要,卻極為矛盾的關系。隨著土地資源的逐漸匱乏,對于糧食的整體供應需求矛盾也在逐步的緊張。
4.2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
自改革開放發展至今,我國的經濟水平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對于土地資源的整體利用率更是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但是在我國的建設業發展中所遺留的問題,很大程度影響了土地資源,更加劇了土地資源的整體利用率。在部分開發區,為了能夠有效的重視土地資源之間的建設進展,通過大范圍的圈地,致使發生嚴重的土地浪費不合理狀況。
5我國土地利用問題所在
5.1土地資源引發生態環境問題
在我國的土地資源中,土地因素惡化情況尤為嚴重,對于森林以及土地的過度砍伐,都致使當前全球的土地資源,不斷的發生沙化以及水土流失,還有土地減退情況的出現,此種較為惡劣的生態環境問題,更是很大程度的使得土地危害程度的不斷加大。
5.2城市建設使用量逐漸失控
土地結構的失衡,致使土地的整體浪費情況尤為嚴重。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及工業化的發展,很大程度的使得整體的土地使用量明顯增長,城鄉生產建設規模也在逐步的擴大。土地的整體利用規模,不僅僅體現在商戶、工業以及建筑類的占比問題,更在行業內部的土地資源浪費情況上較為凸顯。
6土地資源管理中節約與集約用地的開展策略
6.1重視土地集約利用技術的采用
土地集約利用是當前較為科學和先進的管理方式,在具體實施時,管理人員需積極采用行業較為先進的技術參與管理,有效提升科學技術在土地資源規劃和配置方面的應用,促進我國土地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也要注意提高土地管理及使用人員的專業技術理念,盡量發動更多的專職人員和群眾掌握先進的技術,在體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后,公眾會更樂于在土地使用過程中應用技術,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率和質量。管理部門可在“走出去、引進來”的思想指導下,通過集中培訓、引進人才等方式提高科學技術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應用,使土地資源能夠在先進的管理思想和體制下接受管理,最終為地方產業及農民等耕地相關人員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6.2完善部門之間的有效互通
土地資源的管理和配置工作的涉獵范圍較廣,涉及多個領域和行業,因此不論是土地資源相關管理部門、使用相關行業、機構等,都有責任參與到土地資源的合理維護與使用中來。各管理機構還應聯合地方行政部門形成合力,建立土地集約管理體系,讓管理工作落到具體的部門和責任人,從上級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到實際執行機構都承擔起土地集約管理的責任,形成協同管理效應,共同推動土地資源的科學配置和使用,縮小投入資源比例,擴大產出效益,在促進地方發展、維護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作出貢獻。
6.3重視科技發展,建立有效預警機制
行業發展越來越科技化和信息化,各種數據通過網絡等方式得以共享,因此對土地資源的配置和使用規劃就能夠更為準確、合理。科技手段在嚴密監控各個環節和節點的基礎上,通過精準把握使用流程來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果。對土地使用的事前規劃和事后評估也能夠從另一層面提供有效的經驗和依據,參考量化評估數據優化項目實施。政府部門要宏觀協調各項目對土地資源的應用,將資源合理配置,并借助土地資源引進優質項目,帶動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
6.4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規劃
土地規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關乎土地所在地區的經濟、人文、環境等方面的發展情況,聯系較為廣泛。因此,在制定土地資源的使用規劃時,要廣泛聯系各相關行業、管理機構等統籌協調,制定出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規劃策略,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經營。管理部門需結合土地資源所在地區的地理條件引進適合的項目資源,有側重性地開發和使用當地資源,推動地方經濟和產業的進步。當地人口規模、消費能力、工業發展水平等方面,也是進行土地資源規劃時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土地資源規劃要全面衡量當地各行業、產業的發展水平,把握好行業發展的頻率和速度,科學安排土地資源使用頻率,在合理的范圍內使用土地資源,為下一步發展留有空間。
7結論
土地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夠保證國家經濟穩定發展,也能夠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為此,相關工作仍然要不斷深入研究,從而實現節約與集約化土地管理方法的進一步創新,以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李伯詡.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9(02):242.
[2]陳宇儉,黃瑩,韋燕飛,童新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背景與規律調查研究[J].大眾科技,2018,20(12):90-93.
[3]郭貫成,徐明,陳月紅.國際視野下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8(06):78-82+96.
[4]楊彥海.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分析[J].華北國土資源,2018(06):83-84.
[5]梁新艷.空間信息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華北國土資源,2018(06):90+92.
(作者單位:山東上田沃土地規劃設計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