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劉歡 陳鈺琳 陸璐
摘要:在互聯網發展迅速的時代,社會出現了各種新特征,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斷豐富,公益事業逐漸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點。在大學生活中公益性的活動必不可少,但有一部分原因其活動形式單一,不重視網絡化平臺建設,從而導致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發展空間狹小,傳承困難。可以通過我們團隊的“你、我、他”公益項目推廣網絡平臺,借助互聯網的新技術和新手段,收集所有的公益組織開展的項目,并發布在平臺上,為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提供便捷化服務,實現公益活動形式的創新,讓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有項目可做,發布公益項目組織避免項目重復性,豐富活動形式,為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項目的簡介及前景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自己未來人生路上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在剛入學的時候都熱心于公益活動,有著一顆公益的心,實踐性較強。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已逐步滲透于民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到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單一的線下公益組織模式導致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發展空間狹小,傳承困難。為此我們團隊想要創建一個透明化、方便快捷且高校互動的網絡公益平臺,此公益網絡推廣平臺旨在形成大小公益組織項目的網絡化的整體性,為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提供便捷化服務,讓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有項目可做,發布公益項目組織避免項目重復性,豐富活動形式。為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將利用網絡技術,通過“你、我、他”公益項目推廣網絡平臺,加大各個組織、團體的聯系,協調配合,使更多的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知道并了解公益項目,豐富公益活動形式,提高大家的公益積極性,力求建立一個影響大、關注度高、統一、健全、專業、權威的在校大學生公益網站。
二、項目研究的目的及內容
公益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回饋社會的重要形式,它已經成為全面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載體。通過建立一個三亞學院大學生公益互助服務新媒體平臺和志愿資源管理信息庫,并創建一個服務大學生公益組織或團體的一個公益項目網絡化推廣平臺,收納所有的公益項目,讓各公益組織或團體入住平臺,能夠實時的發布新的項目或申請到項目活動,讓各公益組織有項目可做,豐富活動內容形式。全力打造弘揚公益正能量宣傳陣地等路徑,并有助于大學生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能力的培養,使得進一步了解社會,實現自我價值,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大學生公益實踐活動和目的。
在問卷中問到“您認為互聯網時代開展公益活動有哪些優勢?”圖1,76%的同學認為互聯網能夠及時、便捷的知曉公益信息,65%的同學認為參與公益活動節約了人力、財力、物力的成本,62%的同學認為互聯網時代能夠更全面的吸引大家參與,56%的同學認為增加了公益活動形式的多樣化。
三、項目的發展與規劃
推廣方式:由點到面,逐步推動全面發展
(一)初期:以學校為基礎點,全校宣傳我們的“你、我、他”公益項目網絡化推廣平臺,邀請學校眾公益組織或團體申請入住平臺。
(二)中期:我們自己收納各大公益組織的項目活動,并發布在我們的平臺上,優化網頁設計。在形成一定規模或影響后邀請公益組織入駐平臺,在平臺上同步發布項目主題活動。
(三)后期:校內運營成熟后可以試著推向社會,以三亞學院知名度發展向全國高校宣傳推廣“你我他”公益網絡平臺。
四、項目實施的條件和主要方案
(一)利用現有的優勢條件與資源:
1.小組成員均為三亞學院管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大三的學生,經過近兩年多的專業學習我們具有較為完備的專業性方面知識以及在學校、學生工作中積累的組織、合作、執行、統籌能力,具備了基本的理論運用能力和觀察發現問題、科學分析問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指導教師將對項目進行全程跟蹤指導,監督學生進行項目研究,保證課題研究的組織協調、時間、經費和研究質量,確保該項目能順利及時的完成。
3.學校為項目前期準備提供了相應的討論商討地點,學校和學院均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可供查詢,以及相關資料的提供,還做出了相應的政策、資金支持。
4.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對企事業單位、市場等特定人群進行抽樣調查和走訪,將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后期的數據整理與總結,具有可操作性。
(二)項目實施的方案:
1、搜集整理各種資料,確定研究方向,初步制定項目實施的大體構架。
2、綜合討論搜集的各項資料,初步形成研究體系,確定中心研究范圍。
3、小組各成員完成各自所負責的策劃書章節。
4、完善與修改策劃書。
5、創建“你、我、他”公益項目網絡化推廣平臺,注冊域名,網站與手機APP同時開展。
6、前期我們自己收納各大公益組織的項目活動,并發布在我們的平臺上,優化網頁設計。在形成一定規模或影響后邀請公益組織入駐平臺,在平臺上同步發布項目主題活動。
7、先在三亞學院試點,全校宣傳我們的“你、我、他”公益項目網絡化推廣平臺,邀請學校眾公益組織或團體申請入住平臺。
8、再向全國高校推而廣之。
五、研究過程中發現的潛在問題
(一)目前我國公益組織對互聯網的使用、公益項目與互聯網的結合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缺乏相應的互聯網公益監督的機制,特別是互聯網本身存在安全隱患,互聯網公益也存在風險。
(二)傳統公益的提倡運行需要一大批的專業人才來維持,面對網絡公益活動的建設更是需要高素質隊伍,目前,我國網絡公益組織的專職人員所占比例偏低,活動的開展、網絡平臺的維護大多都是兼職人員完成,兼職人員中,大多憑借著志愿精神服務,沒有專業的管理知識,且并不具備運行網絡公益的網絡技能。缺乏網絡公益人才。
(三)努力塑造公信力,《中國民間公益組織透明度發展研究報告(2015)》顯示,2015年度中國公益組織透明度平均得分32.44,其中,重要的財務信息只有2.45分,比2014 年不升反降,這些數據說明問題的存在使網絡公益組織開始反思,并有意識地在運作中規范行為、以透明公開發售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四)化解參與渠道單一的矛盾,線上參與固然能夠保障公眾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虛擬空間的脆弱性總使公益活動充滿太多的不確定性。同時,線上公益最終是要落實到線下的,否則無法實現網絡志愿的目標。因此,近年來網絡公益組織開始吸引線下公眾參與的同時,還嘗試以線下運轉的方式實現自律和行為約束,以緩和線下與線上的緊張。
六、項目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一)解決關鍵性問題
1.各大高校的大學生公益組織發展空間狹小、公益傳承艱難的問題。
2.解決校園和社會公益需求信息與校園公益服務資源無法銜接的問題。
3.運用眾籌模式建立內部激勵機制,保證大學生對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公益思想的生根發芽。
(二)校內的志愿活動和公益服務更加有組織化,更有效益。
(三)有助于緩解社會問題、提供社會服務。以網絡公益活動的方式針對幫殘助老、支教扶貧、科技興農、社區服務、文化傳播等方面社會問題開展公益服務,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社會公共服務模式。
(四)與傳統公益方式相比,網絡公益的傳播性、交互性、便捷性、經濟性和規模性都呈現出明顯優勢。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公益傳播媒介,而使公眾自主性的選擇參與、較低的公益成本、優質的信息服務及簡易的操作流程,能極大地提高公益參與的積極性、公益活動的透明度以及公益資源的有效整合與流動。
參考文獻
[1]李磊.公益勞動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之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1,12(12)25-27
[2]杜曉溪. 網絡公益組織的新發展及其應對.(2017-10-4)[2018-4-11].
[3]曲麗濤. 當代中國網絡公益的發展與規范研究.(2016-01-10)[2018-4-11].
項目編號:20160247 海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