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 付麗潔
摘要:傣族孔雀舞經歷了從民間到舞臺的發展與演變。舞臺創作的孔雀舞可以折射出傣族孔雀舞傳承與演變過程和發展趨勢。為了對傣族孔雀舞有更為深入的認識與理解,本文將在傳承、演變、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對孔雀舞蹈作品創作中的傳承性與變異性進行系統分析。通過探究孔雀舞的不斷變化規律所在,結合經濟、政治、外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分析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同時從藝術學、文化學的角度分析每個時代作品對于傳統舞蹈形態的不同層面的傳承,進而獲得傣族孔雀舞的更深刻認識,啟發民族民間舞的創作靈感。
關鍵詞:傣族;孔雀舞;發展;變遷
孔雀舞是傣族非常重要的舞種,研究傣族少數民族發展變遷的過程有很大的價值意義。孔雀舞也是傣族舞蹈中藝術水平最高的舞蹈,也廣泛被人們所熟知的舞種,現今已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孔雀舞取得的諸多成就離不開人們對自然萬物的接觸和不斷總結,也是與自然環境相互交流中獲得的靈感,最終演變成為舞蹈。本文研究孔雀舞的歷史脈絡,是對傣族的孔雀舞進行逐一的剖析和研究,也對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有保護和發揚的意義。
1 民間傳統孔雀舞
傳統舞蹈派別中,古老的孔雀舞在表演中的整體造型和如今舞臺上的表演樣式有很大差距。傳統都是由男子來表演的,沒有音樂的襯托,比較考驗舞姿的表達能力。舞者所穿的舞蹈服飾具有濃重的民族風情。一般在佛寺跳的孔雀舞,跳完后會將架子留在寺里,來年來時再拿著跳。舞者跳時兩手用線牽孔雀翅膀,模仿孔雀的神態和生活習性翩然而舞。有時往往還配以啄木鳥、鵬鳥、小米雀、鷺鷥等擬禽舞,既體現百鳥朝佛,又顯出孔雀的百鳥之王的地位,寓意佛光普照,百姓平安、吉祥。
2 傣族孔雀舞的舞臺變異
2.1 由“初級改造”到民族審美性的繼承
對傳統民間的舞蹈進行整理,然后根據其舞蹈所表現的特點,進行了動作創新和設計,在編排過程中,這類表現手法多數依靠傳統民族藝術 。
2.2 舞蹈形態的變異
從民間而來的毛相孔雀舞,到后來相繼發展出來的《孔雀飛來》、《碧波孔雀》,這類型的舞蹈都是從真實存在的物種進行提煉和改造,這期間的服飾、發飾、以及舞蹈動作都發生了變化,在不同程度上脫離了傳統。
3 影響傣族孔雀舞變異的因素
3.1 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狀態下的審美差異
任何一種藝術創作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塑造了這個時期的形式風格,這是藝術創作的歷史性特點。從如今的審美角度來看,建國初期的孔雀舞作品會沒有我們這個時期的舞蹈作品驚艷,但在建國初期這些舞蹈是符合那個歷史環境下人們普遍的審美需求,因此我們不能單方面的從現代的角度去評價過去的作品,而必須考慮到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一方面,時代環境的因素會對創作者產生的影響,使得在舞蹈編排的方法上也會有很多的影響;另一方面,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藝術創作要求,它主要體現在審美理想和趣味等諸多方面。因此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狀態都會有特定的審美取向。這不是創作者個人能夠決定的,而主要是由時代的審美因素決定的。每個時期舞蹈創作熱點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
3.2 外來文化影響
早50年代,俄羅斯就已形成了一套的“以芭蕾舞的審美原則對傳統民間舞蹈進行改造”的方法,也形成了一批代表國家和民族審美風格的舞蹈樣式。由于芭蕾挺拔高壓的審美風格的滲透,使得芭蕾性格舞蹈與民族民間舞蹈,在風格和形態上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差別。前蘇聯和東歐各國對民間舞的整理和加工都受到了芭蕾舞臺藝術化的影響,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差別在與很大限度上的保持了民間舞蹈本身的審美主體,忠實的提純和美化沒有導致其審美風格發生大的變異。
4 傳統語匯的審美把握與意象審美開掘
4.1 民族風格形式的審美把握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舞蹈風格的一個集中的體現,它風格濃郁,特點突出,感情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中,手部和下肢的腿部以及頭極富表現力。下肢多保持在半蹲的狀態,以膝部的起伏,身體與手臂所形成的三道彎造型。舞時一般不強調有力的踏和跺,落地時輕和快。除了下肢豐富的步伐和小腿靈活的舞動,上肢豐富的舞姿也極具特點。
4.2 傳統文化的意象審美開掘
舞蹈所表現的意象不是眼睛能夠直接觀看到的,就像人們評論一個女性的美為意向美一樣,是靠自己的審美觀點來主導。“舞蹈語言”本身不具備完整的具體語義。因此,舞蹈中的“意象”便成為其要表達的基本單位和相對完整的表現性符號,任何“意象”的構造都是為了擺脫單一的舞蹈情緒色彩,表現更為廣闊的人生哲理。同一傳統題材的舞蹈創作,除了從“舞蹈語言”的層面挖掘、創新,其整體的“意象”審美把握也是連接傳統的關鍵。
4.3 深入開掘傳統語匯的審美本質,走出自己的路
深入了解民族的根本,切實把握民族傳統審美所形成的文化特異性,把握特有的文化心理素質,這才是當代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重點,也是強化民族性的靈魂。從舞蹈的創作角度來說,我們關注的并不是對傳統完全復制,而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詮釋和表現,這樣的舞蹈創作才能夠生動準確的展示了傳統文化和民族的特質,不僅是對傳統的尊重,更是對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富含很多的民族特點,有時候為了能夠體現本民族的精神內涵,創作者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創作。們不論以后在舞蹈方面有多么大的發展,一定不能脫離民族精神,不能為了博得人們的眼球,而編排一些不符合本民族審美理念的舞蹈,要端正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觀念。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源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 劉建.舞蹈是怎樣發散和兼融的[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02).
[2] 劉建.孔雀舞的人神境界[J].藝術評論,2004(10).
[3] 張勝冰.少數民族審美文化的當代形態[J].民族藝術研究,2004(01).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