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千
摘 要: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在復雜的環境下,不少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產生了問題。對于高校的藝術類學生而言,需要明確影響藝術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然后通過合理的策略來進行預防。基于此,本文首先針對相關的影響因素做出論述,然后提出了幾點預防策略,希望可以給相關教師一些參考。
關鍵詞:藝術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預防策略
藝術生與其他專業學生存在一些區別,藝術生往往情感較為豐富,同時面臨的就業形勢也與其他專業學生存在不同,以此在心理情緒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表現。目前,有一些因素會對藝術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便需要對這些因素實現有效預防,從而切實推動藝術生的成長發展,使其心理更加健康。
一、影響藝術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
根據實際工作經驗來看,對藝術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外部環境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部因素。第一,適應壓力。這個因素主要是影響大一新生,從高中到大學的變化,一些學生難以適應大學教育,在學習環境大幅改變的情況下,為了適應新環境,一些學生出現了抑郁、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第二,學習壓力。在藝術類專業課程學習中,部分學生在學習中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甚至出現掛科現象,重修或是留級的風險,讓他們心理壓力增大,從而出現不健康的心理情緒。第三,就業壓力。藝術類學生在就業方面也面臨較大壓力,近些年藝術類專業學生人數增多,增大了就業競爭,這也成為一類壓力影響到藝術生的心理健康。第四,人際交往壓力。在大學校園中,人際交往不可避免,既有正常的人際交往,也有異性戀愛關系交往,不少學生會因為異性戀愛關系交往失敗,產生沮喪、悲傷、抑郁等不良心理問題。
(二)內部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的影響,藝術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會受到內部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藝術生自身的一些問題。首先,自律能力差。目前,一些藝術生自律能力太差,在學習中無法嚴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容易沉迷網絡,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不佳、綜合素養不高,進而產生學習和就業方面的壓力。其次,價值觀偏差。受到網絡多元文化的沖擊,部分藝術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偏差,在內心形成了很多負面、消極的思想觀念,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其形成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最后,不會化解壓力。壓力來源于方方面面,在生活與學習中無法完全避免,因此一定要學會自我化解壓力,避免壓力累積過大。而部分藝術生并未掌握化解壓力的有效方法,導致壓力累積越來越大,最終爆發失控。
二、藝術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預防措施
對藝術生心理健康進行預防,關鍵就在于針對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相關因素進行控制。根據前文的論述,要有效預防藝術生心理健康問題,就需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協調進行。
(一)針對外部因素的預防控制
為了預防藝術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對外部因素予以針對性的控制。第一,做好藝術新生的接新工作,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可以安排大二或大三的師哥師姐,對大一藝術新生進行一對一幫扶,幫助他們解決在校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第二,對藝術生學習加強指導。部分藝術生因為學習不到位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對此就需要做好學習指導,尤其是對于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要設計合理的學習幫扶策略,幫助他們突破學習上的困難,提高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知識水平,從而減輕學習壓力。第三,加強就業指導緩解學生就業壓力。藝術生之所以會產生就業壓力,主要還是對就業認識不到位,既不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自身也缺乏職業規劃。因此,就需要做好就業指導方面的工作,讓藝術生切實把握當前形勢,打消無謂的疑慮,實現就業壓力的緩解。第四,加強心理輔導優化人際交往。在人際交往這個方面,就需要從心理輔導切入,幫助藝術生正確對待人際交往關系,尤其是要正確對待異性戀愛關系交往,讓學生正確看待戀愛與失戀,避免在心理上形成問題。
(二)針對內部因素的預防控制
在進行外部因素預防的同時,還需要針對藝術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內部因素進行預防,內外結合提高藝術生的心理素質水平。首先,培養藝術生的自律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可以設置一些有關培養自律能力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融入這些實踐活動,對自身的自律能力進行強化。第二,通過思政教育端正學生價值觀。對于價值觀偏差這個問題,需要從思政教育這個層面出發,幫助學生正確辨別網絡上多元化的價值理念,剔除糟粕取其精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最后,要教會學生減壓方法。學校可以針對藝術生開設具有針對性的減壓教學班,讓有心理壓力的學生參加減壓班,學會有效的減壓方法,從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以自主減壓,保證心理健康。
三、結束語
在藝術生心理健康管理中,需要準確把握藝術生的特點,明確導致藝術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原因,然后對癥下藥進行提前預防,切實提高藝術生的心理素養。
參考文獻
[1]李京.藝術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3).
[2]于海艷.藝術類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J].現代職業教育,2017(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