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靖(1989.11-),男,漢,福建省莆田市人,博士,莆田學院環(huán)境與生物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化學類、業(yè)余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又是一年的新年,搭著80后的末班車的我也進入了而立之年。《論語為政》中,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心所欲不拒。”這里“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歲的時候事業(yè)和家庭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雖然古人的三十不能跟今天的三十歲相提并論,但是三十歲對現(xiàn)代人而言確實也是一個門檻。
伴隨著祖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接受了改革開放中各種思想的碰撞,經歷了改革開放中各種社會上的各種變革。80后跌跌撞撞地成為社會上的主流,這個年齡的80后承擔著其他年代人相同責任和義務,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事業(yè)上需要資金又沒有資金,在這個“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也不是人們主觀上的愿意把好的資源給資源富余的人,只是那些人能夠把事情做得很好,產品和服務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而已。剛出社會的人產品做得不夠完美服務也不是很到位,為社會創(chuàng)造的價值也許也是只值那些月月領的工資而已。
三十歲的80后,其中有一群被時間剩下的人。已經過了那些風花雪月的年齡,雖然心中還懷揣著愛情的追求,但是真正面對感情時比哪個年齡段都現(xiàn)實,在自由主義的思潮下不想將就的感情,然后就被時間剩下了。也許,三十歲,過了十八歲花前月下的年齡,看到了太多感情的分分合合,快樂時自己跟自己分享,悲傷時還是自己在昏黃的角落里為自己舔著傷口,也許忽然在某個瞬間發(fā)現(xiàn)如果自己混不好都會被自己父母嫌棄。漸漸地看著身邊的同齡人漸漸成家,漸漸地發(fā)現(xiàn)人生的路走著走著朋友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了自己,漸漸地習慣了一個人發(fā)現(xiàn)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遠比依靠別人來得靠譜,漸漸地孤獨就成了一種態(tài)度。至此自己雖然向往著愛情,但是也是很現(xiàn)實的不愿在感情上付出很多,本能地反抗另一個人進去你的世界,因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自己也不會為自己認為幾近完美的世界找一個弱點。他們或許看見別人家孩子都可以打醬油時,看到自己的后輩以都成雙成對時心中難免有些感慨。不過后面想想自己還是活在自己世界比較好,或許過于追求完美或者已經無所謂,或許一睜開眼就是自己應該面對的現(xiàn)實;或許現(xiàn)實的磨礪少了追求愛情的激情;或許那顆火熱的心已經隨某個不可能的人而去。而立之年,一個人在路上,有些其實也不是沒有脫單的機會,只是自己已經漸漸習慣一個人,一直在拒絕別人的好意而已。
80后的三十歲,也許是人生最絢爛的時候也是人生最關鍵的時候,也許大多數(shù)人的后半生好幾年過同樣的生活,而而立之年的日子每個決定就會將決定你的后半生的路:在哪個城市生活、做什么工作、跟誰組成家庭。80后的三十歲,也許算是沒那么幸運的一代人,雖然沒有上一輩人艱苦,但工作生活更加繁瑣。雖然沒像60后那樣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但也沒有趕上70年代在改革開放初的經濟騰飛,更沒90后、00后真正享受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成果。當80后還小的時候,大學教育是有補助而且是包分配的;當80后念大學時,基礎教育已經廣泛普及而且大部分免了學費。畢業(yè)后工作要自己找,已經沒了分配房制度,房子要自己購買。也許在60后和70后眼里,80后是“垮掉的一代”,這可能是年代的代溝,80后在新思想新科技的影響下,沒有按照60后70后的生活方式生活而已。殊不知,80后正身負改革開放的重任,是當代中新思潮和新科技的推動者;80后沐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是改革開放的深度實踐者;80后是當代改革開放的主力軍,正推動改革開放的車輪滾滾向前。最后一批的80后已經進入而立之年,他們懷揣著夢想,是未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主力軍,但又面臨著殘酷的現(xiàn)實枷鎖,住房、婚戀、競爭壓力、父母贍養(yǎng)。理想和現(xiàn)實差距也讓他們迷茫過,他們被這個時代造就也造就著這個時代,他們是現(xiàn)階段中國發(fā)展的主力軍,推動著社會向前發(fā)展。
80后的而立之年,沒有鮮花、沒有禮贊,沒有掌聲、沒有喝彩,迎接他們只有他們未走完的路、未解決的困難、未實現(xiàn)的心愿;80后的而立之年,還在為自己的未來打拼、還未自己的生活奔波,也沒有忘記他們的身上還扛著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的重任;80后的而立之年,少了些稚嫩,多了些老陳,縱然有些玩世不恭喜歡針砭時弊,但在被需要是也能夠砥礪前行;80后的而立之年,不忘初心,心里還記得他們曾經年少在星空許下的夢想,縱然現(xiàn)實中存在種種枷鎖,但他們依然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為實現(xiàn)他們偉大的中國夢努力前行。
(此文謹送給最后一批跨入而立之年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