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王志義 白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D182015。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01
俄羅斯是中國的近鄰,兩國的文化交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俄羅斯對中國文學的關注由來已久。2012年,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盡管此次獲獎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范圍內尚未占據有利位置。此種現象不僅源于文學本身及異質文化的障礙,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亦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譯介主體
譯介主體指的是由誰譯介,譯者在傳播過程中負責信息的收集、加工與傳遞,譯介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專門的出版機構。中國文學外譯的主體主要有三種類型:中國譯者的獨立翻譯、外國譯者的獨立翻譯和中外合作翻譯。這三種類型的因譯者的文化背景、語言能力和所處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優劣兼有。縱觀中國當代文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傳播過程,其中的譯介主體亦如此。例如:托羅普采夫對王蒙小說《雜色》的翻譯、李福清對馮驥才小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翻譯、謝曼諾夫對張潔小說《沉重的翅膀》的翻譯等。就這些譯者的學術身份而言,他們多為著名的俄羅斯漢學家,秉承了長久以來俄羅斯譯研結合的良好漢學傳統,既是作品的翻譯者,同時也是作品的研究者。近年來,隨著中國一系列圖書出版工程的實行,中俄雙方聯合出版了一系列中國當代文學的俄譯本,例如:《上海人》、《霧月牛欄》、《命若琴弦》、《紅云》等,這些圖書均為官方框架內的資助項目,而出版商自行承擔出版費用的譯本并不多見,棉棉的《糖》、衛慧的《上海寶貝》和《我的禪》,實際上是從英文轉譯而來,其譯本質量和傳播效果可想而知。
二、譯介內容
要達到跨文化傳播的目的,等效是關鍵的衡量指標,包括形式、內容和意境三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所選擇的作品要具備民族性和普世性雙重特點。莫言小說《酒國》俄譯本的問世無疑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出版商的應景之作,在諾獎效應的推動下,該書的問世也在俄羅斯受到了文學界、評論界和媒體的普遍關注,在讀者中引發了熱烈的討論。《酒國》是莫言創作于1992年的長篇諷刺小說,作家果敢地將視線集中于丑陋的官場現象,借酒描繪了中國官場原生態的外在形象。小說由三重文本構成,這些文本相互穿插,彼此滲透,虛實掩映,營造了一個既虛幻又真實的藝術世界。也許在作家看來,只有采用這種結構和敘事方式才能表現復雜、荒誕的社會現象。為此,葉果夫筆下的《酒國》也忠實地沿用了作家這種看似凌亂的敘事手法,對書信、古代白話小說、科普文本、教學講義、詩歌等多種文體形式進行了移植,真實再現了原作的表象與內在意蘊。
三、譯介途徑
從目前中國文學作品在俄羅斯的出版來看,其中受到讀者歡迎的譯本多為俄羅斯主流出版社發行。據統計,80-90年代,蘇聯共出版了13部中國當代作家的小說合集,6部小說單行本。包括:《人妖之間》、《一個人和他的影子》、《人到中年》、《相會在蘭州》、《樹王》等,多數主流出版社都參與了發行過程,例如:虹出版社、青年禁衛軍出版社、消息出版社、文學藝術出版社等。李福清、熱洛霍夫采夫、索羅金、謝曼諾夫等很多著名的漢學家都參與了翻譯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文學走出國門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即:文學代理人,是“介于作者與出版社之間,以作者為客戶、以傭金為目標,用代理的方式促成出版權貿易的個人”[1]。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文學作品在俄羅斯的發行在此方面還很欠缺,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文學在俄羅斯的傳播。
四、中國當代文學在俄羅斯的傳播啟示
第一,目前,“俄羅斯漢學研究正在遭受人才嚴重流失、老化和斷代的危機,研究成果產出放慢,質量出現滑坡”[2]。很多優秀的漢學家已經老去,新一代的青年學者尚在成長過程中,加之俄羅斯科研管理體制的僵化低效和國家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令俄羅斯的漢學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盡管隨著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俄羅斯青年對學習漢語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但在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勢下,擁有深厚底蘊的俄羅斯漢學人才嚴重不足,令人惋惜。為此,中俄兩國都應開展翻譯人才庫建設,切實加強兩國高端翻譯人才的整合力度,改善漢學家的工作條件,從國家層面制定激勵制度,使俄羅斯讀者感受到中國文學的力量。第二,在選取譯介內容時,既要突出中國文學的民族特色,也要考慮到俄羅斯讀者的文化立場和詩學特征,采用以歸化為住的翻譯策略,以等效作為評價手段。俄羅斯是一個可以餓著肚子聽音樂民族了,他們重視精神生活,熱愛閱讀,即便乘車外出時,口袋里也會裝著書籍的袖珍本。為此,在中國文學作品的傳播過程中,把好質量關尤為重要。只有讀者樂于接受譯本,才能激發了解中國文化的熱情。第三,“市場因素是我國對外譯介無法繞開的重要環節,如何有效地開拓發行渠道,也是文學作品譯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中必須考慮的因素。”[3]要充分發揮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作用,就要積極拓展中國文學走出國門的譯介途徑,加強中俄兩國出版機構的多樣化合作、通過影視作品等媒體方式宣傳中國作品、推進實行文學代理人制度、利用國際書展、國際學術平臺等形式做好中國文學的翻譯推介工作,使俄羅斯讀者全方位地了解中國的文學現狀。
綜上所述,中國文學在俄羅斯的傳播過程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存在時間差和語言差問題,只有不斷探索譯介模式,才能持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注釋:
[1]葉新、李雪艷. 文學代理人的五大作用[J].科技與出版,2012(2):15.
[2]閻國棟. 俄羅斯漢學的危機[J].國外社會科學2015(11):68.
[3]吳赟、顧憶青. 困境與出路:中國當代文學譯介探討[J].中國外語,201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