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莫言的幾部中篇和長篇小說的分析,提煉總結莫言小說中批判的“自反性”特點。重點從對批判的“自反性”進行闡釋,并透過其“自反性”特點觀察莫言的小說的批判精神。
關鍵詞:莫言;批判的“自反性”
作者簡介:于洋(1997.12-),男,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山東大學文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01
所謂批判的“自反性”,就是莫言在作品中有意識地對“批判”本身進行的批判和反思。這體現在文本內部和文本外部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主要集中在作者對于歷史中存在的錯誤批判的反思以及作者對于自己的批判,對于自己創作的批判。
對于歷史中存在的錯誤批判的反思,這主要體現在莫言對“文化大革命”時期大規模的批判“封資修”現象的反思,大規模批判“封資修”的運動不僅給予當時知識分子毀滅性的打擊,而且對參與批判運動的年輕一代影響也很大。王東成在《“老三屆”的文化歷史使命》中這樣說:“批‘封,割斷了他們與傳統文化的聯系,使他們很少懂‘國學,成為沒有家園的文化‘孤兒和‘浪子;批‘資,割斷了他們與西方文化、現代文明的聯系,使他們很少懂‘西學,成為流不進大海的文化‘內陸河和‘沼澤地;批‘修,割斷了他們與世界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聯系,使他們只能教條地理解‘老三篇、‘老五篇、‘毛主席語錄,形成了斯大林主義的政治文化心理和民粹主義的道德倫理心態。”[1]莫言擅長通過民間敘事,將這種“批判的陣痛”延伸到歷史背景下的個人,這就顯得更具有批判力度。
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而有些作家的批判意識在“文革”時期發展成為了一種畸形的“批斗意識”,并且毫不掩飾地體現在其作品中。批判應該是客觀的,有理有據有節的;但“批斗”往往就帶有魯迅筆下“看客”的狂歡色彩。莫言沒有直陳其弊,他試圖通過對那些“革命題材”的調侃,隱含表達他的不滿。對“文革”的“暴露”,就是一種對于曾經錯誤批判的批判,在莫言的小說《生死疲勞》中,有不少這樣的情節:上綱上線,錯批錯斗,甚至將“批判”作為一種打壓仇敵的手段,把“批判”作為一種樂趣,單純地為了批判而批判。一方面這是人性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扭曲與變形;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思考:批判本身究竟對不對,到底怎樣批判才是正確的批判?在這個過程中,莫言在反思自己的批判,或者說他也懷疑過自己作品中表現的批判意識,如:
“王十千的故事應該結束了。但就這樣結束是不是太簡單了?用這么短的篇幅、如此粗疏的筆墨打發了這么好的一個素材,確實有點可惜。本來還有好多文章好做呀!譬如:我應該濃筆重彩地寫一寫十千將耳朵涂紅的過程,寫他涂耳朵時的心理活動……我為什么不寫王十千三番五次地涂抹耳朵……是啊我寫得真笨拙……再譬如……”[2]
這算什么呢?作者強行干預讀者的閱讀嗎?莫言也許就是故意擾亂“讀者期待”,破壞原有的符合邏輯的“期待視域”,也許就是為了針對所謂的“技法”而故意進行的“反叛”。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教化有兩種,一種是體現人的‘精神理性,將人之為人的普遍性提升,在總體上維護人類理性的本質規定。另一種所謂的‘教化 ,不是維護人類理性,不是向符合人性的普遍性的提升,而是以充滿偏見、獨斷的經驗主義將人向非理性、個別性下降,盡管這種‘教化有時也打著很崇高的旗號。”[3]我們常常是一邊唱著:“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國際歌》);一邊又唱著“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東方紅》),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沒有所謂的“救世主”,那么如何理解“大救星”?由狂熱的民族主義引起偶像崇拜和暴政也就由此產生了,而且歷史已經證明了,當然是用血與淚的代價證明的。國家走了一段“彎路”,于歷史可能僅僅是一小段,于教科書可能僅僅是一章或幾頁內容,但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青春年華就會因此大變樣。莫言在審視這種改變帶來的后果,在反思“批判的洪流”,在對批判進行著自己的批判。
所以真正的民主不是讓人完全去相信、去認同一個事物一個道理,而是讓個體擁有保持懷疑的權利,不因沉默就“被自愿”,不因不相信就受到懲罰和排擠。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寫道:“我不是反對共產主義,我是反對媚俗!”一個成熟的作家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保持懷疑精神。莫言同時也試圖在作品中尋找出路,唯有懷疑本身是無需懷疑的,但這并不代表要一味懷疑,為了懷疑而懷疑、為了批判而批判本身就是錯誤的。在批判的“自反性”中,莫言不斷尋找著合適的批判角度,嘗試著恰當的批判方法,既不使自己流入“批斗”的旋渦,又使自己保持客觀冷靜的同時,能夠遙體人情,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進行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
注釋:
[1]期刊《中國青年研究》(月刊)中國青年研究雜志社 1994年 第三期 《“老三屆”的文化歷史使命》王東成。
[2]莫言 《懷抱鮮花的女人》(莫言文集)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紅耳朵》 第177~180頁。
[3]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上冊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 第14頁。
參考文獻:
[1]莫言《生死疲勞》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3年版;
[2]莫言《豐乳肥臀》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3]莫言《懷抱鮮花的女人》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4]魯迅《彷徨》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5]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