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往對《生死場》中王婆形象的研究大多是從女性意識方面考慮,而如果站在文化功能的角度分析“王婆”形象,我們將會對《生死場》產生更多的闡釋空間。首先王婆是具有反抗意識的集體女性的代表;另外,她是超越傳統女性文化功能的存在;同時,她也是現代文明入侵下傳統文化的代表。通過王婆形象,我們也可以看出蕭紅在《生死場》中的文化關照。
關鍵詞:《生死場》;王婆
作者簡介:武詩蕊(1995.10-),女,遼寧省阜新市人,沈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01
蕭紅的《生死場》發表于1935年,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九一八前后東北農民的生活狀態和鐵血入侵帶來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情緒。維新家庭的成長環境和新式教育的經歷使她的心里很早就產生了民族國家的意識。后來的窘困經歷與后期左翼思想的灌入使她更加傾向底層民眾的寫作。《生死場》的完成時間是從哈爾濱到青島的兩個時間段,描寫的就是哈爾濱近郊鄉村的故事,展現了中國北方鄉村社會衰敗瓦解的歷史命運。文中蕭紅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具有集體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其中王婆是典型人物,更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一類女性的典型代表。那么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挖掘王婆形象新的闡釋意義?
一、集體女性的代表
“王婆”這個名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并不是陌生的存在,從“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到《水滸傳》、《金瓶梅》等,各種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都出現過“王婆”形象。我們常說的古代中國的民間女性職業“三姑六婆”,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在塑造這些形象的時候大都以“王婆”為名。 “王婆”的通俗說法還是指《水滸傳》中的王婆,一個家庭女性之外的、能說會道、善于察言觀色、老奸巨猾的具有貶義色彩的人物形象。當然,后來也有人試圖為其正名。到了當下,“王婆”已經成為了具有指涉意義的專有名詞,專指中年婦女,具有豐富的經驗、過人的閱歷,能說會道的一類女性。
蕭紅在《生死場》中塑造的王婆會接生,且經驗豐富,思想深入。她不同于小說中其他社會底層的悲慘命運的女性形象,雖也是受壓迫的個體,但不甘心處于被奴役的地位。她清醒地意識到了男性對女性的統治性地位,甚至在男人們的反抗道路上,要比男性更加勇敢、果斷、敢作敢為。她的特殊從她的三次婚姻史就可以凸顯,她在經受第一任丈夫的家暴后,帶著孩子轉嫁第二任丈夫,到第二任丈夫去世后又改嫁第三任丈夫,也就是小說中的老趙三。
在女性失去話語權的社會背景下,王婆作為當下的農村女性,卻為自己的命運作著自覺的抗爭。所以蕭紅在同情月英、金枝等對自己命運的無從把握的同時,塑造了王婆這樣一個富于反抗精神的女性類型。正是蕭紅是將自己內心中對理想女性的向往賦予在了王婆這個形象上,通過王婆展現女性應有的堅強和一顆勇于反抗現實的心。
二、倒反天戈的女性文化符號
《生死場》中的王婆承擔著傳統女性的文化功能,生兒育女,勤懇持家,有著豐富的女性經驗。但是“鐮刀會”事件和反日斗爭等事件中她卻顛覆了傳統的女性形象。當李青山與趙三等人組織“鐮刀會”時,王婆主動提供槍支,連丈夫趙三都漸漸開始對她產生敬重。事情失敗,面對趙三的內疚、懺悔,王婆卻埋怨他的恨鐵不成鋼。十年后的日軍入侵,她仍然成為了第一個勇于反抗的女性。她會替李青山們望風,會冒著生命危險收藏革命黨,隱藏革命信件。
在這里,王婆的形象已顛倒了天地的秩序,在她的身上同時兼具男女兩性的文化功能。除了傳統社會長期賦予女性的特有文化功能外,本該體現在男性身上的堅韌、果斷、斬釘截鐵、有勇有謀的性格特點和先進的思想意識卻被蕭紅完全地賦予在這樣一個年過半百的鄉村婦女身上,使之成為了倒反天戈的女性文化符號。
三、現代文明入侵下的傳統代表
在小說中,無論是王婆的經驗,還是她的思想認識似乎都高于任何一位女性,
但是當火車、旗子、汽車、飛機等現代性的標志入侵這片土地的時候,這引起了長期生存于自給自足的鄉土社會的人們的恐慌與無助。經驗豐富、見識頗廣的王婆也只能無奈又傷心地“追蹤過去痛苦的日子”,因為她已然想著“今日的日子還不如昨日”。[1]當侵略者的鐵蹄踏入他們的鄉村,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發生碰撞的時候,王婆顯然真正顯示出了她的驚慌,她以往的一切經驗至此已經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甚至金枝的認識對于從未踏出過鄉土社會的王婆,也已經超出了她所有經驗的范圍。盡管王婆經驗豐富,但是她的一切經驗全都是針對傳統文化。
所以從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與沖突這一角度分析“王婆”形象,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現代文明的涌入帶來的時代的斷裂給中國人民帶來的那種沖擊,由其對于整個中國農業文明的中心——鄉土社會中的村民們來說,彷徨、無奈與無助是他們內心最初的震蕩。
站在文化功能的角度分析“王婆”形象,我們將會對《生死場》產生更多的闡釋空間。“王婆”除了代表某一類型女性集體的性格外,她還超越了傳統女性的文化功能,同時承擔了固有的文化功能,成為倒反天戈的女性文化符號。同時在王婆的身上體現了現代文明入侵鄉土社會時中國農村民眾的集體性反應,同時也展現了他們對生命不屈的掙扎。從“王婆”這一角度看《生死場》,我們可以挖掘小說的另一重涵義,也可以看到蕭紅筆力的精湛和思想的深入。所以通過蕭紅筆下的《生死場》,我們從北方的農村看整個中國鄉土社會,甚至看整個中國現代社會的初始,也可以看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
注釋:
[1]蕭紅:《蕭紅作品精選》,武漢:崇文書局,2016,1,第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