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貴 孔璽銘
基金項目:江南大學校級教改重點課題《無錫國專教學法研究及其在新時代古代文學教學的實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2017035。
摘 要:無錫國專與無錫地域之間存在著密不分的關系,無錫優美的自然風光為國專師生提供了游覽之地以及創作的題材,同時無錫國專與無錫的人文文化關系密切,無錫國專繼承了東林書院的學術精神,同時又有眾多的名師加盟,從而使無錫占據了國學文化中心的位置。
關鍵詞:無錫;無錫國專;地域文化
作者簡介:張喜貴(1965-),男,黑龍江拜泉人,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孔璽銘,山東曲阜人,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02
歷史有時非常奇妙,在上世紀二十到三十年代,無錫城中有兩個盲人都做出了令世界為之矚目的成就:一位是阿炳(1893—1950),他以一曲《二泉映月》而享譽世界,以至于后來的指揮家小澤征爾說這是應當跪著來聽的音樂,如今《二泉映月》早已成為音樂中的經典。另外一位是唐文治(1865—1954),他在1920年創辦了無錫國專,兩位盲人以各自的成就提高了無錫的知名度,其中無錫國專更成為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跡。如果從無錫國專的校名來看,雖然數易其名,但基本都保留著“無錫”這一地名標簽,無錫國學專修館、無錫國文大學、無錫國學專門學院、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無錫中國文學院。
一、無錫國專與無錫的自然環境
無錫位于蘇南滬寧線中間位置,古稱梁溪、金匱,東與蘇州相接,西與常州相連,南面是太湖,北面是長江,境內有錫山與惠山緊緊相連,還有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關于此地山水景物之優美,唐文治在《無錫二泉橋記》中曾如此加以描述:“錫邑山水之秀甲于全省。太湖三萬六千頃,吞吐煙云,氛輿旁薄,而惠山、錫山兩峰并峙……而湖水亦有蜿蜒環繞之象。”[1]489 對于無錫風景之美可以說贊不絕口。
外在的自然山川對人有著很大的影響,對一所學校也是如此。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然屈平所以能夠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2]695如果說屈原的文學創作是得之于荊楚地域的“江山之助”,那么無錫國專成功則得益于無錫地域文化的滋養。閱讀無錫國專的史料經常可以讀到師生徜徉在無錫山水之間的記載:
“(老師們)有的到惠山飲天下第二泉的茶;有的到太湖,在茹經堂、黿頭渚、梅園的綠陰下散步。星期天過得真舒適,逍遙自在,很有點莊子那種清靜無為的風味。”[3] 56
“暢游惠山,徘徊漪瀾堂上,酌泉試茗,復至竹廬山房、云起樓、寄暢園等處游覽。下午二時半,在國學專修學院講中國人種之由來。”[4]
“席散后,并由高院長等導游梅園、黿頭渚、萬頃堂、小箕山等。游筇所到,湖山生色,流連久之。”[5]
國專師生活動的地域包括了無錫諸多風景名勝,在領略了無錫的自然風光之后,國專師生還感受到了莊子清靜無為的灑脫,這說明了地域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惠山被稱為無錫天然歷史博物館,無錫國專的最早的辦學地點就在惠山腳下的五里街。惠山還是學生課外實訓的重要基地,“赴惠山實彈打靶,成績頗佳”[6]。此外茹經堂、黿頭渚、太湖、梅園等也是無錫的風景名勝之地,“茹經堂”是在太湖寶界橋畔新辟的建筑,此地有湖光山色,實乃山清水秀之地,無錫國專新的校舍即選于此處。楊鐵夫說此地:“位太湖惠山之交,平分黿渚煙波、蠡園風月;融新安余姚之界,此是人師鄒魯、學子門庭。”美麗的風景與文化的傳承相得益彰,這是對學生最好的熏陶。來無錫講學的章太炎也曾撰寫一聯贈予校長唐文治:“光風霽月之懷,何止吞三萬頃;鹿洞鵝湖而后,于今又五百年。”
無錫的風景亦時常出現在國專學生的創作中,在《無錫國專季刊》、《國專月刊》等刊物中就有學生描寫無錫風景的詩作,如徐恩濤的《寄暢園》、顧時的《夜經無錫公園偶成》等。其中王正履《雨中游蠡園》寫道:“石欄曲折步遲遲,拂遍湖邊楊柳絲。一角飛紅小亭子,我來避雨立移時。”張人駿《黿頭渚送別石溪》寫道:“煙波萬頃一航輕,遠渚濤聲雜櫓聲。莫把工愁笑平子,客中言別總傷情。”此外還有學生的游記類習作:
“邑之西北,運河中流,有墩屹然峙立于其間者,曰黃埠墩。墩圓而小,碧水環之,層樓高聳,帶以垂楊……抵是墩。舍舟登岸,臨軒憑眺。但見風帆上下,游人往來;北塘商市,氣象萬千。西望九龍山色,蜿蜒變態,不可具狀;幾疑別有天地,非塵世之觀。至風景宜人,煙霞接席,猶其小焉者也。” (《黃埠墩記》)
黃埠墩、大運河、北塘、九龍山、寄暢園都作為國專學生的眼中之景被收納于習作之中。后來因為戰爭爆發,國專遷往“桂校”,他們依然懷念“太湖煙波的壯麗”,嚴慶添在《抗戰中的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中說,“論其風景,當然遠遜那江南山水的柔媚和太湖煙波的壯麗。”[7] 330這又是從比較中感受到的無錫自然山川之美麗。
二、無錫國專與無錫的人文文化
無錫不但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同時又是人文底蘊豐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其中無錫人文文化影響于無錫國專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是對東林精神的接受。無錫的人文環境是吸引無錫國專來無錫重要因素,“錫邑為畿輔要地,文化又較發達。”[7] 263無錫人文環境厚重,無疑與東林精神相關。東林書院的顧憲成、高攀龍曾秉承“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聚眾講學,褒貶時政,開學院自由講學之先河。無錫國專的建立亦有意繼承東林學術之精神,唐文治辦公室就掛有高攀龍、王守仁、顧炎武、陸世儀的四幅畫像,從中可見唐校長對于東林精神的追慕。在茹經堂落成典禮上唐文治還說“至中國文化復興,自以京滬路線為起點,無錫地居中心。鄙人生長太倉,所私淑者陸桴亭先生,遷居無錫,所私淑者高景逸先生。此處地近高子水居,聞景逸先生從前在五里湖講學,樵夫漁子,聚而聽者常數百人,一時風氣都歸淳樸,鄙人景仰流連。”[7]221唐文治在《無錫二泉橋記》中說:“蓋吾邑自有明東林以后,學術文藝代有傳人,高、顧二賢,理學氣節,彪炳乾坤”[1]488-489表達了對東林精神的推崇。唐文治所作的《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歌》中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兩句,亦是宋代理學家張載所言,從中可以看出無錫國專與東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其次由于自然環境的優美及文化底蘊的豐厚,無錫一度成為國學研究的中心。“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無錫,工商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尤其是士紳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熱心贊助教育事業,這些都是在無錫創辦一所研究國學的專門學校的必要的外部條件。”[7]10無錫工商業發達,有實力的鄉紳多熱衷于參與文化教育事業,如丁福保、錢基博、榮德生、榮宗敬等都是學校的董事,他們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無錫作為滬寧線上的國學重鎮,擁有一大批文化學者。錢穆在《師友雜憶》中談到無錫與教育的問題時認為,從晚清以后,以教育救國的呼聲,最先是從無錫發起的。他還曾說:“凡屬無錫人,在上海設廠,經營獲利,必在其本鄉設立一私立學校,以助地方教育之發展。”[8] 232可見無錫不只是工商業發達,對于中華文化之傳承,也是走在全國的前列。
此外無錫國專還借力于周邊城市的名師來無錫國專講學授課,其中來無錫給學生上課的就有從外地請來的錢基博、章太炎、錢仲聯、朱東潤等。無錫國專向東可以借力于蘇州、上海,向西可以借力于南京。如錢基博本為無錫人,后執教于上海光華大學,受唐文治之邀,每周五下午來無錫晚上講課兩小時,周六上午兩小時,之后返滬。朱東潤開始是每兩周從南京到無錫國專一次,后來其子朱君遂入國專就讀。朱先生改為每周來無錫一次,逗留三天。其背課多半是在火車上完成的,后來朱東潤還在任教于江南大學中文系。其他如陳石遺、章太炎、錢仲聯則從蘇州來無錫授課。
無錫優美的風景以及東林文化的自由精神給國專以滋養,無錫國專與無錫地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二者相得益彰,才成就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杰地靈的無錫與當年的國學重鎮無錫國專是相得益彰不可分離的。
參考文獻:
[1]王桐蓀等選注.唐文治文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李立德.紀念馮振教授誕辰一百周年[A].黨玉敏,王杰主編.馮振紀念文集[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樸學大師章太炎試泉漪瀾堂[N].錫報,1933-10-23(02).
[5]樸學大師章太炎教育院演講[N].錫報. 1933-10-24(02).
[6]本校一二年級在惠山打靶[J].國專月刊,第一卷第四期.
[7]劉桂秋.無錫國專編年事輯[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8]錢穆.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M].長沙:岳麓書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