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秦時期的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是百家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學派。《大學》和《中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代表作,《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性著作,它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回歸經典,文獻研究;深入其中,學有所思;正心誠意,經世致用。在認真研讀了《大學》《中庸》和《老子》這三部經典文獻以后,最能引發我共鳴和反思的便是其中的修身思想。在研讀的過程中,發現三部文獻雖內容各異,但就其修身思想而言,卻有著其內在邏輯的高度一致性。本文意在對三部文獻中的修身思想分別進行簡要概述,將其進行比較,論述三者在修身思想中的共通性和其內在邏輯的一致性。
關鍵詞:修身;修心;正心;中道;素樸
作者簡介:李易坪(1993-),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山東師范大學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03
1.《大學》中的正心修身思想概述
《大學》原本是中國古代典籍《禮記》中的一篇,之前不為人所關注。自唐代韓愈引用以后,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宋代的理學家們非常重視《大學》,朱熹從理學角度重新解釋《大學》,充分體現了心性之學,使《大學》升華為哲學。后來,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這四本書合在一起,統稱為“四書”,成為儒學經典,并把《大學》納入《四書章句集注》,成為了政治讀物和士子求取功名利祿的考試用書。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論述為“《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所謂大學,即大人之學,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學》這部文獻就是講述古代大學教學的法則。古人八歲時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的基礎文化知識和做人基本禮節;十五歲時便可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大學》第一章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也被他稱之為“經”,這是全書的核心思想和精髓所在。而《大學》中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被朱熹稱之為“傳”。其中,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被朱熹稱之為“三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朱熹稱之為“八條目”。所以,“經”與“傳”之間的關系就是“名”與“實”、抽象與具體、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大人之學的內容就是三綱領和八條目。大人之學的宗旨就在于將美德發揚光大,使人們棄惡從善,達到一種道德的完善境界,即“至善”。要想達到這種“至善”的理想狀態,需要每個社會成員都一心向善、一心求善、達到真善。個人是使整個社會達到道德“至善”終極目的的出發點和前提,從個人開始做起,格物窮理、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實現治國以平天下的大道至善的目的。一個人通過正心誠意、修身養性、慎獨自律、積善成德的趨善過程使得自身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境界得以提升;
個體修身向善的凈化過程被普遍化以后,就會導致整個社會存在向善的風氣和氛圍;社會整體向善的環境又會反過來激勵個體進行修身向善的自我凈化過程。當個體修身凈化的特殊性在被普遍化以后,其特殊性仍然存在,說明此特殊性本身就是善的本質,而這種特殊性得以推廣和普遍以后就會最終實現天下至善的理想狀態。
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得人們能夠棄惡從善,每個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實現終極的社會理想。這就需要從每個人自身開始做起,重在道德自律、正心誠意、修身養性。在《大學》第一章中談到了心性修養的重要途徑,其論述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知道目標,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意志堅定、沉著冷靜、心如止水、理性思考,最終有所收獲。其中,“定”、“靜”、“安”、“慮”、“得”是儒家心性修養的重要途徑。講述了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自我認識,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過程。對于正心修身,在《大學》第八章中有這樣的論述:“所謂修身在于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謂修身,就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和個人的心態,如果內心充滿極端的情緒,如憤怒、恐懼、偏好、憂患等,心態都不能夠得以端正。心思如果被不端正的內容所困擾,就會變得心不在焉、思想恍惚,無法專注,便無法認知事物的本質。所以,把握好心態并且控制好情緒,做到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內心平靜、心如止水,這樣才是端正內心世界的關鍵所在。因此,只有通過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自我認知、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心性修養的過程,才能夠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們能夠棄惡從善,每個人都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實現終極的社會理想。
2.《中庸》中的正心修身思想概述
《中庸》原本是中國古代典籍《禮記》中的一篇,開始并不為人們所關注。到了宋代,人們逐漸開始對《中庸》進行關注。尤其是理學家們極其重視,他們的許多概念和命題都是出自于《中庸》,他們堅守《中庸》中的信條,堅持《中庸》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以中庸式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和反思。
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這四本書合在一起,統稱為“四書”,并為之作章句集注。朱熹認為《中庸》在儒學的經典著作和文獻中是最具高深性的,應該將其放在四書之最后進行研讀。四書作為儒學的經典著作和文獻成為了儒生追求功名利祿的必讀書目,影響中國的教育幾百年之久,同樣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完整地論述了儒家的道統論。首先,論述了道的內涵;其次,還使道的歷代承載人物譜系化;朱熹早年對《中庸》存有很多疑問,但經過“沉潛反復”、多年思考、得其要領,最終,作成了《中庸章句》。《中庸章句》是朱熹的得意之作,是研究《中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資料。
《中庸》《中庸章句》和朱熹的有關著作中討論了儒學和理學的一系列問題,涉及到天道,人道,本體等方面的內容。許多儒學者對這些命題也有著極大的興趣,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辯論。這些論辯豐富多彩,細致入微,富有哲理,使宋明理學能夠成為本體化、哲學化的思潮并達到了時代的哲學高峰。
《中庸》的核心在第一章,第一章具有全書之總領和總綱的性質,而后續章節的內容都是圍繞著第一章的內容展開的。《中庸》第一章論述了天命、德性、教化、修身、中道等范疇和彼此之間的關系的內容。正如原文所闡釋的那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天命就是指每個人的先天形成、自然存在的天賦稟性;這種先天存在的天賦稟性內在地包含了道德內容的性,即德性;每個人都應當遵循各自的德性,在現實當中就會知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于是這便出現了常規;而常規就是道,從道入手,注意對于品節的修飾,這便有了教化;教化會促進良好社會環境和氛圍的形成,在良好環境和氛圍的國家中,人們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進而形成良好的第二天性,才能擁有美德,而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就是個體自身加強道德自律、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凈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修身;通過修身養性,使得個體達到至善的、最高的理想狀態,即為“中和”,“中和”就是中道。所謂“中和”就是“中”與“和”的合一狀態,即在未表露個人內心情緒時,做到內心平靜、心如止水、不為所動,即為“中”的狀態;當人們表露出個人內心情緒時,未曾極端、無過不及、把握節度,即為“和”的狀態。個人修養的最高境界便是達到這樣一種“中和”的狀態。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社會成員,若都能夠心平氣和,那么整個社會環境都會向善向好,自然與社會就會變得和諧,天下太平。
談到這里,不禁使我想起了《大學》中的第八章的內容。這一章也是講端正心態、把握情志、全神貫注、聚精會神,這才是端正內心的關鍵。如果出現了極端的情緒,人就會偏離正道,思想恍惚,不能專一,無法認知事物。把握好情志,便是一種“中和”的狀態。二者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本質大道歸一。
中庸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中和”。中道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種人們難以把握的理想狀態。所謂的理想狀態是指介于過度和不足這兩個極端的中間狀態,不偏不倚、不能各執一端。這種不偏不倚的中間狀態,對于過度這一極端狀態來說是不足,但對于不足這一極端狀態來說是過度。換句話說,中道非但不能各執一端,而且它是執其兩端,既包含過度又包含不足,是一種過度與不足的合一狀態,而這種合一狀態是人們難以把握的最高狀態和理想狀態。正如《老子》第九章當中的論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所謂功成身退,這是自然規律,就如同自然界的四季交替,周而復始的規律是一樣的。如果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迷戀它所帶來的名利,被形形色色的誘惑蒙蔽了雙眼,變得貪得無厭、不懂身退,這便是一種過度的極端;處于奮斗上升的關鍵階段,由于一些階段性的成績而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缺乏動力,這便是一種不足的極端。只有在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就之后,依然能夠充滿斗志、積極進取、拼搏奮斗,才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在取得了一個較大的成就之后,達到了一種比較高的位置和狀態,實現了一定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之后,這時若能及時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知其進退,這便是一種中道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狀態。
3.《老子》中的修身養性思想概述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主要包含在《老子》一書當中。《老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經典著作和文獻之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老子》一書共計八十一章,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大部分,故《老子》又被稱之為《道德經》。其主要內容涉及宇宙、社會、人生各個領域,論述了作為宇宙本體、萬物之源和運動規律的天道,并且將這種天道用以觀照人道,指導治國和修身,于是便形成了老子哲學體系: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全書共計五千言,篇幅雖短,但論述精辟、思想深邃,用樸素的辯證思維構建起老子獨具一格的哲學體系。
老子哲學的最高的哲學范疇是“道”,他認為“道”既是宇宙本體、萬物之源,又是世界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和法則,“道”本質上就是一種“絕對理念”,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派生的,這就構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形成了老子哲學的宇宙觀。老子作為隱士,代表沒落的貴族階級,所以,對于“古今禮法”之爭,老子的態度是否定禮法和主張復古,便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形成了老子哲學的社會觀。進入文明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生活資料,老子堅決反對物欲橫流,提出了“為腹不為目”的極端主張,其合理的因素是不容忽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形成了老子哲學的人生觀。
老子以天道觀照人道,用天道來指導人的修身養性,要求人們堅持慈愛、儉嗇、不爭的根本原則,堅持清靜無為、謙下收斂、功成身退、見素抱樸的德性,以此來修養心性,確立起高尚的人生觀。《老子》中有三十一章的篇幅論述修身養性,在此選取部分經典章節賞析老子的修身養性思想。《老子》第八章中所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一章中以水為象征,因為水具有柔和安寧、滋養萬物、未曾爭奪、甘愿卑下的特質,以此來闡述并告誡世人為人處世時應具有謙下不爭的心態,那么,修身的最高境界便是達到謙下不爭之道,若達其道,則為至善。《老子》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都是在論述面對誘惑和名利時候,應該保持內心的清靜,心如止水。在老子看來,因為外在名利之誘惑而造成的后果,都會由此帶來禍患,然而有禍患是因為有私利。所以,無私利則無禍患。故修身者應該無欲無私,清靜無為,拋棄私利,貴身愛身才是修身養性之根本所在。并且,只有貴身愛身,才能全性保真,維護好人格和自尊,遵循自然本性和自然規律,才能擔當起天下之大任。
“道”,既是宇宙本原又是萬物本源,無始無終、無處不在、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決定著自然、社會、人生的命運,支配自然、社會、人生的運動、變化、發展。萬物生于萬物之母的“有”,而“有”生于天地之始的“無”(“無”即為“道”),故“無”起到決定作用。
所謂順其自然,則是指順應其事物本性及其自然法則和發展規律,順其自然就是順其“道”、順其“無”。清靜無為、儉嗇收斂、謙下不爭是修身養性為道之本。無為不爭便是順其“道”、順其“無”、順其自然的做法。天道以觀人道,人道順應天道,合乎“道”、合乎“無”的修身之法才是至善和最高修行之法。
4.《大學》《中庸》和《老子》中修身思想的內在邏輯一致性
通過以上對《大學》《中庸》和《老子》這三部文獻的文本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先秦時期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的修身思想。雖然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時期兩個不同的學派,《大學》《中庸》和《老子》是三部不同內容的文獻,但就其修身思想而言,透過其內容進行分析,其內在的邏輯令人極為震撼的是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換句話說,其本質內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核心思想大道歸一。
《大學》中講“正其心誠其意”、“修其身在于正其心”,所謂修身就是修心,即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和個人的心態,控制好情緒、把握好心態,做到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內心平靜、心如止水,這樣才是端正內心的關鍵;只有端正內心才能意志堅定,通過自我認知、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心性修養過程,形成良好的習慣,進而形成良好的第二天性,即美德,將良好的美德發揚光大,使人們棄惡從善,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實現社會理想。
《中庸》中講中庸就是中道,中道就是“中和”,中道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和”是一種人們難以把握的理想狀態。“中和”狀態是介于過度和不足這兩個極端狀態的中間狀態,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未曾極端。然而,控制好情緒、把握好情志,便是一種“中和”狀態。因為極端情緒要么是過度情緒,要么是情緒不足,而端正的心態一定是不極端的,不極端便是一種介于過渡狀態和不足狀態的中間狀態即為“中和”狀態。所以,《大學》中的正心誠意與《中庸》當中的“中和”狀態和中道原則其本質是一致的,正心誠意便是一種內心的“中和”狀態,中道原則便是能夠正心誠意的根本依據。
《老子》中所講的講清靜無為、儉嗇收斂、謙下不爭是修身養性為道之本,無為不爭便是順其“道”、順其“無”、順其自然的做法。天道以觀人道,人道順應天道,合乎“道”、合乎“無”的修身之法才是至善和最高修行之法。只有端正心態、意志堅定、內心平靜、心如直水、未曾偏激、不為所動,達到內心的“中和”,那么,體現在行動上才能做到行為適度、既無過度、又無不足,在其中又包含著過度與不足的合一的狀態即行為上的“中和”。所以,內心“中和”與行動“中和”的統一狀態便是順應本性、順應“道”、順應“無”修身養性之本。只有順應其自然本性,順應其人的天賦稟性才能做到內心平靜、不為所動、清靜無為、謙虛適度、功成身退、知其進退、見素抱樸,以達到修養心性的目的。
結語:
本文通過對《大學》《中庸》和《老子》這三部文獻中修身思想的分別簡述和淺析,將三者進行比較,論述了它們在修身思想中的共通性和其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從這些共通性和一致性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關于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的普遍性原則和方法論原則的指導意義及其啟示意義。以正確的價值導向指導人們在進行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習慣等方面進行自覺的自我改造、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陶冶的個體道德修養的過程。個體道德修養的過程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依據這些普遍性原則所規范的那樣進行學習和反思等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另一方面,經過修養心性的長期努力后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品質、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這些普遍性原則不僅為我們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方面具有價值導向的引導意義,而且還在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等方面帶給我們重要的啟示意義。道德修養必然同道德實踐相聯系,歷史和現實中很多人的道德修養實踐表明正心誠意、省察克治、慎獨自律、謙下不爭、積善成德等修養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從前人那里汲取智慧,從文獻中獲得力量,通過反思才能夠讓現實變得更好。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一種道德是否真正為整個社會所信仰,主要取決于它是否可以轉化為每個社會成員自覺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王國軒.大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6:6,27.
[2]王國軒.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6:56.
[3]朱熹.四柱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3,17.
[4]饒尚寬.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19,65,107.
[5]馮契.中國哲學通史簡編[M].北京:三聯書店,2013:21,31.
[6]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第四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4,51,6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