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思想之集大成之作,更是中國古代的寫作手冊,自古就被作為“文苑之秘寶”。本文首先呈現《文心雕龍》的創作意義并從創作論角度剖析其涵蓋的創作思想,如創作思維、創作主體、創作語言等,并從中總結相關的中國文學思想。同時,縱觀當代文學創作的弊病,而《文心雕龍》的創作思想正是其對癥良藥,對當代文學創作有著深刻的啟發。
關鍵詞:《文心雕龍》;創作論;文學思想;當代文學
作者簡介:劉麗,女,漢族,1985.01.17,教師,山東省蓬萊縣,博士在讀,講師,沈陽城市學院,遼寧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01
一、《文心雕龍》的創作意義
劉勰在《文心雕龍》的《序志》篇中指出:“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王運熙,1998: 459)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有如“雕鏤龍文”般討論作文之道的用心。劉勰在《序論》中對前人的理論總結到:
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玚文論,陸機文賦,仲洽流別,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鮮觀衢路;或臧否當時之才,或銓品前修之文,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功,翰林淺而寡要。又君山公幹之徒,吉甫士龍之輩,泛議文意,往往間出,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誥,無益后生之慮。(劉勰,序志)
故而,劉勰揚棄前人著書瑕漏,繼承其研究遺產精心而作,同時《文心雕龍》也是當時時代的產物。
二、從創作論角度剖析《文心雕龍》之中國文學思想
王運熙先生曾指出,從《明詩》到《書記》的二十篇,“更確切地說,應稱為各體文章寫作指導,因為其宗旨是闡明寫作各體文章的基本要求”,而從《神思》到《總術》的十九篇,更確切地說,應稱為寫作方法通論,是打通各體文章,從篇章字句等一些共同性的問題來討論寫作方法的。
本文也從《神思》篇說開去,劉勰在此從不同角度論述寫作之道,諸如創作的動機的產生、創作思維、內容與形式、語言表達等。而從中,我們也可以從《文心雕龍》中窺探到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思想在不同文體中諸多精辟見解和系統闡釋。
(一)創作思維
劉勰在 《文心雕龍·神思》中論述深刻的闡述了藝術構思中的思維活動——神思,凌越時空,超然形骸。我國古代文論體現中的文學論也自有體系,如道家的“虛靜說”,在《莊子》中,與“虛靜”關系極為密切的另外兩個概念是“心齋”和“坐忘”。類似的學說還有“凝思”與“苦吟”。在王國維所謂的文學思維“三境界”中則相當于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種境界。到了宋代,嚴羽在 《滄浪詩話》 中提出“妙悟”之說。
(二)體制風格
《文心雕龍》中,《體性》、《風骨》、《通變》、《定勢》等篇論述了論文的體制風格。其《體性》中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之顯,因內而符外者。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深淺,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者矣。”這里講的是作家的個性、才氣、習染所形成的不同風格。
(三)言與意
語言是內容的載體,任何文學作品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文心雕龍》中,自《聲律》至《定勢》九篇都與語言相關,論述了用字造句和修辭方法,也足見劉勰對語言表述的重視。劉勰在《聲律》、《儷辭》兩篇,論述了四聲變化和雙聲、疊韻以及文辭對偶等問題。六朝聲律之論,對后來格律詩 (近體詩)的形成都有影響,直至宋、元詞曲的發展,都起巨大的作用。而語言的表現常與內容關聯,即言與意的問題,而我們在寫作中也常常出現“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情況。
三、《文心雕龍》的創作論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啟發
縱觀當代文學,在市場經濟的催生下,繁衍了諸多弊病。1.商業化的文學創作。市場化的發展逐漸侵蝕著創作主體的意識和作品。2.缺乏主體創新風格。當代生活充斥著都市文化和網絡文化,機械地回味著千篇一律的生活,已經被磨平的棱角,也盡失了自己的“風骨”。3.缺少精神的空洞語言。語言是支撐文學的載體。而當語言是沒有靈魂的空洞擺設,再華麗時髦的語言也會暗淡無光。究其根本,也是創作本體的變質所致。
劉勰《文心雕龍》的創作論及從中生發的中國文學創作思想置于今日,可謂對癥下藥,包治現代文學市場扭曲下的通病。靜下心來,潛心思考的凝神、神思,展現自我風骨的針砭時弊、博取創新和富含深厚感情無法言盡意的內涵,正是當下文學創作所需的文學創作良策。
四、總結
劉勰《文心雕龍》的創作,汲古之精華,造文之精粹,集大成之作也。其涵蓋的創作思維,體制風格,言意表達等理論思想乃創作論之精髓,也可順其脈絡窺見中國創作論中諸多相關的文學創作思想。縱觀當代,文學創作充斥著濃郁的商業氣,全無創作精神,而《文心雕龍》的創作思想正是對癥良藥,對當代文學創作也有著深刻的啟發。
參考文獻:
[1]陳延杰.《詩品注》[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P16.
[2]馬英. 中國現當代文學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J]文學教育,2017(5):36-37.
[3]陶東風. 文學理論基本問題[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王運熙、周鋒撰,劉勰著. 文心雕龍譯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 增補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P16.
[6]葉瑛校注,章學誠著. 文史通義[M]. 北京: 中華書局,1985,5,P559.
[7]戚良德. 《文心雄龍》為當代文藝學提供了什么[J]. 文學前沿,8-23.
[8]張文勛. 《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J]. 云南社會科學,1981(5):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