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此篇為創新項目成果文章,項目號YCX18011,項目名稱《唐代經濟的文學呈現》。
摘 要:中唐是唐王朝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也是韓愈柳宗元等人的文章開始嶄露頭角的時期。韓愈的文章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和他入朝為官有關,另一方面就和他的生平有關。在貞元十九年,韓愈因為一紙文書,觸怒唐德宗,從而被唐德宗貶官,這一紙文書就是《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是一篇無論處于何時,都情感真摯,立場明確,值得學習的文章。
關鍵詞:文學視角;災難;《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
作者簡介:王倩,內蒙古烏海人,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隋唐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01
“(貞元)十九年,關中旱饑,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息,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請寬民徭而免田租之弊,專政者惡之,行為連州陽山令。”在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的時候,關中經歷了一場旱災。可是當時的官吏和統治者為了斂聚錢財,并沒有對災情做出及時的反應。面對這樣緊急的災難,“專政者”并不想著如何賑濟災民,仍然索取財糧于民眾。韓愈作為一個正直的監察御史,上言盡責,卻因為和施政者的主張不和,被貶為連州陽山令,從“廟堂之高”到了“江湖之遠”,起因,僅僅是因為一張狀,《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
這場“天旱人饑”的直接原因是氣候問題,深層原因是唐德宗時期的稅收政策。唐德宗上位,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施行兩稅法。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規范了賦稅的征收范圍。但唐德宗在位的前期,藩鎮戰爭讓整個帝國轉入了水深火熱的困境,在戰亂不斷的建中和興元年間,賦稅從三十稅一漲到了十稅一,后來在貞元時期又回到了三十稅一。然而戰爭的疲敝在唐德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陰影,他開始聚斂錢財,時刻為大規模的戰役做著準備,所以在韓愈上文《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后,唐德宗寧愿相信“今歲雖旱而禾苗甚美”,而不去救災。
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人。韓愈三歲的時候變成了孤兒,年幼的時候顛沛流離,深刻地感受過人間疾苦,所以他對于生活在底層的黎民百姓是有著深深的同情的。貞元八年,韓愈二十五歲的時候,終于中舉,貞元十二年,韓愈二十九歲才正式走上仕途,然后在貞元十九年的時候,因為上書《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而被貶為連州陽山令。
《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一共只有三段,三百二十六個字。狀中先是概述了關中大旱的情況,“京畿諸縣,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然后對唐德宗的仁慈統治進行了贊美,形容唐德宗“恩逾慈母,仁過春陽”,先將唐德宗放在了一個“仁君”的位置上,然后又將關中大旱的慘狀和唐德宗進行了再一次的闡述,“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道途,斃踣溝壑”,想要再次喚醒唐德宗的“仁愛寬恕”之心。進行了上述的鋪墊之后,韓愈開始了說理,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黎民是無辜之人,不能逼死無辜之人,“或犯法當戮,猶且寬而宥之,況此無辜之人,豈有知而不救”;第二,關中離京城近,如果動亂將影響大局,“又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第三,要有長遠的眼光,租稅不在一時,“急之則得少而人傷,緩之則事存而利遠……容至來年桑麥,庶得少有存立”。《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的最后一段,是作為監察御史的韓愈的一點小心機,他貶低自己,想給唐德宗一個做“圣人”的機會,所以他說道,“臣至陋至愚,無所知識,受恩思效,有見輒言,無任懇款慚懼之至。”這也是韓愈作為一個諫臣的自覺,還有作為一個父母官對黎民百姓的憐憫之心。
這一套有理有據的分析,卻沒有能打動唐德宗。當然唐德宗無視大旱,繼續征收賦稅也是有一個統治者的考量的。關于戰爭,歷史已經得出了一個很淺顯易懂的結論,戰爭就是錢的戰爭。韓愈的《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發生于貞元十九年,就在前一年貞元十八年的時候,還時不時地有內部的軍隊動亂,吐蕃仍然在大唐的西南虎視眈眈,大唐時時刻刻都籠罩在戰爭的陰云下,整個帝國大廈在風雨搖曳中岌岌可危。另一個史實也可以證明,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其二中說道,“經費之大,其流有三:軍食其一,軍衣其二,內外官月俸及諸色資課,三也。”可見當時的大唐的主要財政支出,都在軍隊。如果唐德宗減免了賦稅,那么來年的財政支出,肯定要受到影響,如果軍隊上的開支受到影響,那么整個大唐帝國的安全也將受到影響,這也是唐德宗為什么寧肯背上“昏君”的名號,也不愿意減免關中的賦稅。
有另一個在《資治通鑒》中提到的悲壯的史實,“優人成輔端為謠嘲之,(王)實奏輔端誹謗朝政,杖殺之”,成輔端是一位優人,他對當時唐德宗不顧黎民百姓的疾苦而橫征暴斂有所不滿,做了很多詩歌,穿插在了表演過程中,其中有一首為,“秦地城池二百年,何期如此賤田園。一頃麥苗碩伍米,三間堂屋二千錢”,而當時的京兆尹王實卻上奏朝廷,說他“誹謗朝廷”,最后被活活打死。關中大旱的國家救災,就在這樣的流淌的鮮血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