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安徽農業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摘 要:海明威是現代美國著名小說家,其最出名的寫作風格和藝術形式則是“冰山原理”。他解釋為一個好的作品應當像“一座冰山”一樣,只有1/8浮出水面,而剩下7/8是在水面之下,留下巨大的空間給人想象。寫作亦是如此,只需一些特定的線索直接呈現在讀者眼前,剩下的留給讀者自己去揣測和想象,取決于讀者自身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所以,我們看到的他的小說極其簡短精煉,中心主題明確,人物形象鮮明,敘述風格有趣客觀,不添加自身的各種理解和價值觀,語言一般較為簡單質樸,詞藻不華麗修飾不復雜。意在用最簡單質樸的語言將整個故事和人物推到高潮。在海明威的《白象般的群山》里,“冰山理論”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白象般的群山》;“冰山理論”閱讀經驗;特征
作者簡介:封雪婷(1995.10-),女,安徽蚌埠人,漢族,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2015級本科生在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2
一.冰山理論簡介
1932年,海明威第1次展現了冰山理論初概念,他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把文學創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在水面上。“冰山理論”不僅是海明威對自己多年創作經驗的形象總結,也是他對自己寫作特色的巧妙提煉,更是他平衡現實生活和藝術創作的最重要的準則。“冰山理論”的基本主張是將作者自身的真實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化最藝術化地融于人物之中使情感充沛卻不失理性和鮮明的個性,從而將文學藝術的真實寫照性與獨特思維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通過對鮮明形象的感受去探討作品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在《白象般的群山》中海明威運用了冰山理論,給讀者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在這一過程中,象征的寫實性與寫意性統一、獨特性與唯一性統一的特質,正是海明威“冰山理論”在創作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海明威對于冰山理論的突破性解讀。
二.冰山理論應用
《白象般的群山》是海明威創作的短篇小說,寫于1927年。《白象般的群山》講述的是一個美國男人和一個懷孕姑娘的故事,整部小說是由對話形式構成的。講述的是男人和姑娘在西班牙北部一個的小火車站等待去巴塞羅那的快車的時候,為了打發那等待的40分鐘,即使天氣炎熱他倆還是在喋喋不休的討論。整個故事的視角仿佛是一個周邊的觀察者,用第三視角來描述整個過程。也許是無法完全能聽清,又或者是因為天氣炎熱情侶懶得多說話,所以對話的句子都是簡短精煉的,“天氣很熱”,“再喝一杯嗎”,諸如此類。雖然對話中涉及隱私,但是他們簡練又有些含糊的語言又無法讓人完全捕捉到完整的信息,顯然他們也是內心充滿了不安和煩躁,不安是源于吉格懷孕了,打胎的事讓倆人十分的糾結和忐忑,煩躁的是因為打胎這事讓男人感到心煩,而打胎會讓姑娘承受過多的痛苦。男孩和女孩兩人考慮的出發點不同,但是目的卻是同一個,就是讓各自的生活回到起點,他們倆再反復爭論著打胎的問題,期間雖有不悅,但是最后兩人還是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話題,達成了一致。
該小說篇幅較短,對話簡練易懂,但是刻畫出的人物形象較為鮮明和獨特,以一種鏡頭下的視角尤其生動地展現了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富有意義的情節發展,情節雖然簡單,但人物刻畫細膩有韻味。短短幾千字的小說,卻把海明威那獨特且成熟的敘事風格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包括富有象征意義的地理環境描繪和含蓄而戲劇性的情節描寫。有學者認為,雖然故事全篇并沒有提及流產手術,但是那種糾結,無奈、失落、迷惑的情緒字里行間無不體現。情節中一度給人予警示,腹中胎兒是否打掉這個問題倘若不能及時解決,不但會毀了女孩的現在,而且還會影響她的未來。小說中的這個主題正是對現實生活中的映射,當時社會在工業化的巨大挑戰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危機日益加深的困境下,有必要從環境和精神生態的視角來解讀人們生存的狀況,當今社會依舊面臨著環境的巨大難題,令人警醒。
三.冰山理論解析
故事按照冰山理論一貫的風格沒有揭示結局和背景,于是所有的線索引人遐想,最經典的莫過于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解讀這篇小說時的解讀。他認為,在這個簡單的短篇小說中,人們可以從對話引出多個具有不同價值的故事:也許這個男人已婚,女主是他的情人,他強迫自己的情人墮胎,不然無法向深愛自己的妻子解釋;也許這個男人還是單身,因為害怕負責和自己即將失去的自由,選擇讓女主打胎;也許這個男人是為心愛的女人著想,雖然這樣做很殘忍,但是他不想讓一個孩子成為這個花季少女的困難;也許我們還可以更美好一點,這個男人病得很重,彌留之際,擔心留下姑娘單獨一人和孩子無法承擔以后的風險;或者,更狗血一些,這個孩子是屬于另一個已離開姑娘的男人的,姑娘想要和美國男人一起生活,后者向她建議墮胎同時準備好在拒絕的情況下自己承擔父親的角色。至于姑娘呢?她可以為了情人同意墮胎;當然也有可能是她自己主動選擇打胎,但是隨著孩子在自己身體中呆的時間越久,她越舍不得,于是打了退堂鼓。
仔細品讀,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讓人記憶深刻,心生美意:“鐵路對面,在那一邊,埃布羅河兩岸是農田和樹木。遠處,在河的那-邊,便是起伏的山巒,一片云影掠過糧田;透過樹木,她看到了大河。”字里行間,海明威注入了全部的情感但是卻又惜墨如金,這里冰山理論得到了極致體現。一邊是埃布羅河兩岸的糧田與樹木,另一邊卻是河流和山巒。海明威筆下的場景賦予了讀者無窮的想象:“糧田和樹木”是女孩固有的母性的象征,在她心理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生下這個孩子,可是“河流和山巒”就像一個紅色的感嘆號在不斷否定她對浪漫與幻想的執著,所以,她只能去墮胎。整個故事里海明威并未直接闌明自已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和故事的發展方向,只是留有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發現那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去從自己想象到的結局中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