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瑋 馬建桂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E.M.福斯特‘連接詩學研究”(項目編號:TJWW15-0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文學中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對其進行分析,認為這種手法充分表達了《在路上》的主題,使之成為顛覆傳統獨白式小說的創新之作。
關鍵詞: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狂歡
作者簡介:宋瑋(1976-),女,河北保定人,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生,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國文學;馬建桂(1974-),女,河北秦皇島人,天津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英語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2
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化與文學思潮發端于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它的出現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戰后的美國文壇曾經歷了 “寂靜的十年”,正如一戰后青年人的迷茫催生了“迷惘的一代”,不滿于粉飾太平的假道學和壓抑人性的舊傳統的“垮掉的一代”應運而生了。杰克·凱魯亞克是其中的一位著名小說家,被稱為美國“垮掉的一代之王”。他的成名作《在路上》(1957)集中體現了“垮掉的一代”文學流派的特點。
一
《在路上》是自發性寫作的代表。1951年初,凱魯亞克服用藥物后坐在打字機旁花了20天時間用120英尺長的打字紙打出了《在路上》這部作品。不同于傳統文學作品中作家對于結構、敘事和語言的追求,《在路上》沒有復雜激烈的矛盾斗爭,也沒有系統、完整的故事情節,甚至也沒有對主要人物的進行個性刻畫,完全是一部顛覆傳統的文學作品。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描寫薩爾與迪安相識后一見如故,后來迪安只身回了西部,為了追隨迪安,薩爾開始了他第一次橫跨美國大陸從東到西的旅行。在遭遇了一番挫折以后,薩爾最終又回到了紐約。第二章描寫薩爾初次出游一年多后迪安再次到訪,禁不住誘惑的薩爾又加入了迪安團隊再次出發,歷經磨難后又回到家中。第三章中,薩爾在1949年再次到達丹佛,此時他對迪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第四章記述薩爾和迪安瘋狂的旅行之路延伸到了國外,兩人去墨西哥探險并最終抵達終點墨西哥城。第五章是一個短短的結尾,全書以薩爾和迪安在紐約的告別結束。
二
文學作為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起著探索人性和思考人生意義的作用。它不僅是當前社會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的反映, 也盡力試圖表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因此,表達對人類向往的理想、價值和信仰的追求也是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維度。盡管《在路上》是一部顛覆傳統的小說,以凱魯亞克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仍然通過它傳達了自己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对诼飞稀防锏娜宋锊话灿谌粘I疃鴮幵高x擇不斷出發,他們實際上是在尋求一種精神領域的特定目標。他們一有借口就橫越美國甚至跨越國境,沿途尋找刺激,在旅途中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最終目的是希望在路的那一頭找到信仰。
對于薩爾與迪安,路上生活起著類似宗教的療愈作用?!白诮潭己幸环N否定現實人生的懷疑態度。如佛教的追求來世、基督教的救贖意識,最終都使人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選擇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和安慰?!盵1]對于薩爾與迪安,路上生活是一種狂歡。他們的路上生活有兩大特征:一是對物質的忽視;二是對社會規則的藐視。
三
巴赫金在其狂歡理論中并沒有對物質存在提出高度關注,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忽略物質的存在。這是與消費主義的精神背道而馳的。美國早在19世紀末期就進入了消費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社會中人們為了建構個人身份利用消費手段毫無顧忌、毫無節制地消耗自然資源和揮霍物質財富。此時消費成為一種大眾普遍推崇的價值觀,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旅行作為消費方式的一種也成為人們建構自我身份、實現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在這種旅行過程中,目的地和旅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程的奢華與舒適程度。花費更多的費用,去更遠的地方意味著更有意義的旅行。
《在路上》里人物的旅行無疑是與當時流行的觀念背道而馳的。他們都是在經濟上非常困窘的情況下開始旅行的,整個行程并無任何物質保障,餐風露宿,挨餓受凍都是正?,F象。小說開頭時,主人公薩爾決定去西海岸旅行,他當時有從退伍軍人福利金中攢下的五十來塊錢。他對姨媽說他可能要盡量搭乘免費便車或步行以便節省旅費。事實上,薩爾并沒有能夠像他所計劃地那樣精打細算,結果到了丹佛時他一個人走在大街上,身無分文。薩爾和旅伴們窮困潦倒,不僅一日三餐沒有保障,給汽車加油的費用也常告急,但物質匱乏并沒有給他們造成太多困擾。對他們來說路上生活使他們感到安全愜意,這種理想狀態無需物質參與便很完美。薩爾與迪安在路上的生活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非常類似,他們追求的都是與自然融合的感覺。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他們試圖擺脫一切物質的羈絆,包括普通人視為必需品的衣服。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他[迪安]脫光了衣服,在蒿草叢中又叫又跳。疾駛而過的車輛沒有注意他。他又奔回汽車繼續駕駛?!拔?,薩爾,喂,瑪麗盧,我要你們兩個都跟我這樣,擺脫身上全部衣服的負擔—衣服有什么意義呢?來吧!我現在說的—同我一起曬曬你們美麗的肚皮吧,來吧!”(凱魯亞克2006: 205;以下引文均源自該譯本,只注頁碼)
衣服作為一種重要的消費品兼具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價值,現代服飾更是一種凸顯個人身份的重要符號,迪安提出“衣服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時顯然進入了游戲狀態。巴赫金提出“游戲從根本上不同于藝術之處,就在于原則上不存在觀眾和作者。從游戲者本人的角度來看,這種游戲不需要游戲之外有觀眾在場。”[2]游戲者迪安只在意自身的主觀感受,他既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也不在意衣服能給人帶來的附加價值。
除了試圖擺脫衣服的羈絆,《在路上》主人公們一路上扒火車、偷食物、在別人家借宿。當物質需求被縮減到最低時,他們的狂歡情緒卻沒有受到影響。顛覆現存束縛、期盼精神彼岸、在狂歡中尋求終極歸宿正是“在路上”生活的本質。
四
巴赫金狂歡理論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與官方權威話語作斗爭?!对诼飞稀愤@部作品中主人公們對社會規則的藐視貫穿始終,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是對警察的蔑視以及對性的迷戀。
《在路上》中的“垮掉分子”對現實秩序的否定集中展現在警察身上。首先“垮掉分子”對警察感到十分厭惡,因為警察的強權是美國20世紀四五十年代高壓政治氛圍的寫照。一路上警察無處不在,不斷盤查處罰薩爾等人,以至于薩爾在墨西哥受到墨西哥警察的善待后感觸頗深,認為美國警察遠不及墨西哥警察可愛,因為墨西哥警察既不多疑,也不會無緣無故找別人麻煩。然而在旅行過程中薩爾為混了口飯吃曾在工房區的警衛營做了一段警察,警察這種本身很嚴肅職業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威嚴:
“我辦了必要的例行手續,使我驚異的是那些混蛋居然雇用了我。我在當地的警察局長面前宣誓就職。領了一枚警章,一根警棍,成了一名特別警察?!保?2)但一到工房區,“我們[便]坐在一張卷蓋式的書桌周圍,時不時地把槍套從腰上挪開,打打哈欠。老警察們海闊天空地閑扯?!保?3)
性和毒品是“垮掉的一代”極端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在路上》也對此有較多描寫。無論是薩爾還是迪安都難以同異性建立穩定的性關系。迪安自始至終都周旋在兩個女人之間。當薩爾第一次來到丹佛與迪安會面時,“迪安同時向兩個女人求愛,一個是他的前妻瑪麗盧,她在一個旅館房間里等他,另一個是卡米爾,一個新結交的姑娘,她在另一個旅館房間里等他?!保?3)除此之外迪安還有無數混亂的性關系,并以此作為吹噓的資本。與迪安那種對性恣意妄為、無所顧忌的態度相比,薩爾對性的態度非常矛盾。薩爾是一個敏感的人,這種敏感使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距離,總是具有強烈的孤獨情緒。他的孤獨感使他鼓足勇氣去接近墨西哥姑娘特雷。《在路上》書中有兩個章節描寫了薩爾和特雷的感情經歷,這是薩爾保持時間最長的一段感情,他甚至找了份工作和特雷過上了居家生活。然而薩爾很快對這種穩定的生活產生了厭倦,他說自己“是個喜歡浪跡江湖的人”。他雖然對離開特雷表現得依依不舍,但在回程的大客車上他就找到了新歡。
單世聯從美學意義的角度認為:“巴赫金賦予狂歡節以與官方的意識形態和精英文化對抗的力量,它打破一切牢籠的,它顛倒一切等級秩序的‘笑,它放蕩肉體欲望的生命自由,它把確定置于多義和不確定之中等等,具有遠遠超出審美范圍之外的政治-文化意義,狂歡節是解放的世界:世界不再可怕,而是極端的歡快與光明?!盵3]人類長期生活于文明當中,為種種規則所束縛,本應為人類提供至美至善理想的藝術形式似乎也成為一種對人性的束縛。哲學家黑格爾、尼采和馬爾庫賽都曾討論過藝術、審美和人類幸福的關系,但是巴赫金透徹解讀了這其中的關系。日常生活平庸繁瑣,存在著對人性的壓迫和強制,不可能經常慶??駳g。然而在某些特定時刻,人們可以不去計較利益得失,拋開理性束縛,放縱自己的欲望。也許這種理想生活難以企及,但是在人類的幻想中也總應該對保持這種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沒能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卻無疑啟示我們人類是可以有另一種生活的。對于《在路上》中的“垮掉分子”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另一種生活就在路上,驅動他們不斷上路的力量在于他們堅信理想的彼岸就在路的那一端。
參考文獻:
[1]宋春香. 論巴赫金狂歡理論的宗教精神訴求[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52.
[2]錢中文.巴赫金全集:第一卷[M].曉河,賈澤林張杰,樊錦鑫,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175.
[3]單世聯.西方美學初步[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632.
[4]凱魯亞克,杰克:在路上[M].王永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
[5]陳杰. 本真之路: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小說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0.
[6]孫堅,楊仁敬. 用對話和狂歡顛覆現實世界——讀凱魯亞克的《在路上》[J]. 外語研究,2009,(01):86-89.
[7]張欲曉. 論20世紀5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學[J].學習與探索,2007,(05):192-194.
[8]文楚安. “垮掉的一代”、凱魯亞克和《在路上》[J].當代文壇,2000,(0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