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摘 要:康德是十八世紀下半葉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在康德的先驗認識論中,主體性和形式性是康德認識論的兩個主要特點,而康德所倡導的美學的先驗主體性和形式性是由他自身的一些條件限制的,如:他的認識論的先驗的主體性和形式性。康德哲學之所以對現代和近代文論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應為他的美學思想非常獨特。
關鍵詞:美學;浪漫主義;哲學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1
康德美學是其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他的《純粹理性批判》是關于認識論的,講認識必然即真的問題。他的《實踐理性批判》是關于理論學的,講實現意志自由即善的問題。然而這兩者之間是沒有任何聯系的。他的《判斷力批判》主要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審美論和目的論,主要作用是聯系前兩者,形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由此可見,康德美學一方面是以知性的真為基礎的,另一方面又指向意志的善,或者說它關聯著知性的必然和意志的自由,因而具有雙重性質。
康德的認識論是先驗的,他的倫理學也是先驗的,而聯結康德的認識論是有先驗的,這一點和倫理學的美學思想是一致的,原理相似。康德把這個先驗原理稱為“主觀合目的性”,它的主要特點是主體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內在知性的自由活動。主體性特點在這一先驗原理中表現的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對象完全符合主體的主管目的,對象在表現出內在美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主體想象力的發散思維和知性思考的自由活動,這一特點所表現出來額與客觀對象的客觀想和對象的價值是沒有任何聯系的。
此外,這種審美先驗原理還一個特點,那就是具有形式性,即:主觀合目的性也叫“形式合目的性”。康德的觀點是這么認為的,從主體的角度來對待,想象力與知性的自由活動一種抽象的活動,是一種無知性的概念,它不會涉及到利害關系,所以從審美學的角度來判斷這個問題可以稱作是“形式判斷”;從對象的角度來對待這個問題,可以僅僅看做一種自由活動,活動的主體是對象的形式引起主體的想象力與知性的關系,由此可以看出,對象的美和對象的概念知識和實用性功利等內容沒有任何內在聯系,因而只是形式。所以康德說“美只是涉及形式”。康德美學對以合的文論有很大的影響。
浪漫主義文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美學主體性的影響,浪漫主義文論的主要內容是多樣性的,主要是對情感、想象和天才的論述等內容,這些論述有了康德的哲學和美學基礎,就可以發展得比較好。這也可以說是康德從哲學餓角度,將情感從其他領域獨立出來,即情感為獨立的領域,也可以說是審美的領域,與之相對的感念主要是倫理學的意志領域。康德認為,在主體的想象力與知性的自由活動在審美判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的是不受概念形式,主要受情感形式制約和影響的活動,這種情感認知具有普遍意義。
康德的理論也從不同角度想象力的創造功能進行了充分的認可,它從理論上認為從大自然提供的素材中創作的想象力完全不同與優越于大自然的東西。他把想象力的創造功能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對事物進行審美判斷過程中形成的豐富的想象力與知性判斷的活動,這一理論具有獨特的特點,對人們的觀點影響較大,即康德所形成的理論即“純粹美”或“自由美”。另一種是在審崇高(壯美)中所體現的對事物的想象力與理性的活動,其間理性由于其自身特點創造了有明顯道德意識的崇高。在這兩種情況中,想象都作為創造的基本功能,而情感則是創造的動力和內在依據。
關于天才的認識,康德曾經說:“天才是天賦的才能,它給藝術制訂法規”。藝術從零一個角度又可以認為是天才的創造,天才所體現出來的特點主要是獨創性和典范性。他從自己的理論學說的角度出發,把天才創造的作品認為是范本,認為這個范本是不可模仿和不可超越的。因此,獨創似乎是天才的特權。康德天才論在當時的年代具有非常多的指導意義,他最為可貴之處是他的理論不止于提出上述論斷,他還根據審美判斷的先驗原理和審美活動的本質,深入探索和猜想了藝術天才的機制。他認為天才的創造是一種完美的體現,是想象力與知性兩者達到了一種“幸運的關系”以后才產生的。他說“天才本質地建立于那幸運的關系里,這關系里沒有科學能講授,也沒有勤勞能學習”。所以,天才不存在科學中而只存在于藝術中。由此可以看出,康德對天才的解釋體現出了先驗哲學理性的光芒,與新古典主義天才論有較大區別,與神靈憑附的神秘主義天才論也有本質區別,它的解釋使得浪漫主義天才論的學說具有較為合理的基礎,在西方文論史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洪流.規訓權力與反抗權力——吉爾曼《黃色墻紙》的權力機制解析[J].外國文學.2006年03期
[2]潘學權.談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及女性主義翻譯的干預[J].宿州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3]姜煥文.細讀——新批評管見姜煥文[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熊輝.五四譯詩與早期中國新詩[D].四川大學.2007年.
[5]田右英.身體的隱喻——《畫皮》中的女性形象[J].電影文學.2009年14期.
[6]王裕亮.謝投八現實主義美術教育思想解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7]羅昔明.消費主義視域下經典的生成與延存[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賈佳.用兩種聲音闡述一段人生[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