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聞香識女人》,按照故事本身的時間發展,把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故事聯系在一起,通過描述人物性格、命運和價值觀的共性,用故事發生的偶然性襯托出兩個人命運的必然性,最后達到強化電影主題的目的。
關鍵詞:《聞香識女人》;敘事分析;偶然;必然
作者簡介:石寧(1979.9-),男,漢,北京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2
敘事是存在于文本中的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從最簡單的意義上來說,敘事就是一段時間中發生的故事。”[1]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在敘事方面相對于傳統藝術手段有它的特點。從故事發生的空間角度出發,導演可以通過剪輯等手段,把發生在不同空間的事件剪輯在一起,突出不同空間的聯系;也可以將同一空間中發生的故事剪輯成若干片段,分散在不同段落中使事件聯系淡化。從故事的時間線角度出發,敘事中既可以按故事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按部就班地把完整的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也可以把不同的時間線交替呈現,使觀眾能從不同的時間點領略整個故事的發展軌跡。選擇什么樣的敘事方式,取決于故事情節的需要,編劇、導演的敘事風格,以及觀眾對整個故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選擇敘事手段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最大化地加強電影本身的敘事效果。《聞香識女人》就是一個按照故事本身的時間發展,把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故事聯系在一起,使電影主題最強化的典范。
一、故事梗概
Baird 高中的學生Harry, Trent和Jimmy用惡作劇的方式在全校同學面前好好整了一下校長Trask 。Charlie和George在前一天晚上碰巧目睹了這場惡作劇的準備過程。校長被整以后,要求Charlie和George指認搞惡作劇的學生,甚至以哈佛大學的保送名額誘惑Charlie說出真相。兩個人都沒有向校長妥協。校長威脅如果兩個人不合作,就要在下周一的風紀大會上開除他倆。希望他們在即將到來的感恩節假期里好好考慮在風紀大會上如何表現。感恩節到了,George去度假,Charlie為了在圣誕節攢夠機票錢回家,應聘了看護雙目失明的中校Frank的工作,結果被Frank帶到紐約。Frank想在感恩節做幾件事,和自己的哥哥團聚吃頓飯,和美女做愛,最后一槍結束自己的生命。Charlie在緊要關頭阻止了Frank自殺。最后Frank在風紀大會上為Charlie洗脫了知情不報的罪名。
Charlie知情不報,將要受到校紀律委員會的處罰。Frank去紐約結束自己的一生。這兩件事看似毫不相干,而Charlie應聘照看Frank的工作也具有隨機性。之所以兩個故事能交織在一起,根源于主人公的性格及他們命運中的共性。
二、主人公命運的共性
Charlie被迫在風紀大會上表態,不說出實情就開除。而Charlie又不愿出賣別人(哪怕不是朋友)。所以Charlie過了感恩節就要結束自己在Baird 高中的學習生涯。Frank一生玩世不恭,雙目失明后不愿再面對這個不能接受他的社會,執意結束自己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來說,兩人都來到了人生的“終點”。兩人在面對“終點”時的態度也有相似之處。我們小時候干了壞事會一邊惴惴地等待著大人的處罰,一邊抱著一絲僥幸。Charlie也一樣。在和Frank的紐約之旅中,Charlie不斷給George打電話,希望能夠尋求完美解決問題的方案,給自己的學校生涯“續命”。而Frank雖然已經坦然面對死亡,卻隨時隨地撩撥跟他邂逅的女性,開法拉利兜風,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尋求刺激來證明生命的意義。一個求生,一個求死,本質上都是在求生。這也就是兩個人最后能互相理解,將心比心的根源。
三、兩個人價值觀的共性
看完電影后,有一部分人有一個疑問,Charlie為什么不向校長告發惡作劇者?因為本來這件事和Charlie沒有任何關系,他只是偶然目睹了惡作劇的準備工作。而且三個惡作劇者跟Charlie并沒多少交情,Harry甚至在感恩節前借邀約Charlie度假在Charlie面前炫富找優越感。再者從中國的教育文化來說,拿獎學金的好學生向校長打壞學生的小報告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編劇和導演并沒有從這個角度出發思考誰對誰錯,而是從不向校長告密換取哈佛大學的通行證這個角度向大家展示了Charlie身上的美德——不背叛別人,不出賣別人。這是Charlie的良知。這種良知的道德根源是不為自己的私利傷害他人,這比誰對誰錯更重要,更具普世價值。Frank作為職業軍人久經沙場,在Charlie身上,他看到了跟隨自己出征的年輕人身上的正直。并且不出賣朋友,不侵害他人利益也是Frank的道德底線。他選擇自殺的一個原因,就不愿成為別人的累贅。雖然Frank幾次誘導Charlie向校長說出實情,Charlie均不為所動。最后Charlie在風紀大會上的堅定表態,促成了Frank為Charlie的辯護。兩個人在價值觀上彼此認同,互相欣賞。Charlie的行為又因Frank的辯護得到了升華。
四、主人公關系的變化
“一場戲,如果人物上場時和下場時的狀態是一樣的,那么這場戲也就該刪掉了。”[2]兩個人從陌生到相熟到相知,這種人物關系的變化和發展,正是這部電影出彩的關鍵。Charlie第一次見到Frank的時候,Frank嘲笑Charlie出身低微,反應遲鈍,相貌平平。Charlie很反感Frank。當Charlie找理由向Frank的家屬說明不適合這份工作的時候,家屬對Charlie說,“到星期天你們就會成為朋友”。這句話當時看來不過是家屬為了急著把Frank甩給Charlie隨口說的一個借口,但當感恩節結束的時候,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真的成功了。兩個人關系變化的關鍵點就在Frank去哥哥家吃感恩節大餐這場戲。
一個人在結束生命前要干的第一件事,必然對他非常重要。Frank首先想到的是家人。但當他到了哥哥家向家人做最后“道別”時,面對他的卻是哥哥一家的冷漠。這場戲的矛盾有兩個,一是Frank哥哥家屬于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妻子兒女,但Frank哥哥家也有著中產階級的通病——平庸。高傲的Frank根本看不上哥哥一家,連侄子和侄媳婦的名字和公司都記不住,但Frank又要在哥哥家尋找親情和溫暖,要飯的還嫌飯餿,這是矛盾之一。二是Frank的放肆和哥哥一家的冷漠間矛盾。在哥哥家,Frank在餐桌上講黃色笑話,對家里每位成員都有肢體或語言上的侵犯。在哥哥一家人眼里這些是非常討嫌的事,但在Frank眼中卻不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兩個胡同長起來的哥們兒的對話,雖然罵罵咧咧的,但正是這種不尊重,不禮貌才表達出他們之間的親密。Frank把哥哥一家當自己的親人,所以非常放肆,夸夸其談。但Frank這種表達親密的方式卻不被哥哥一家認可。畢竟Frank本來就是一個和他們格格不入的人。這場聚會最后以Frank的侄子向Charlie揭露Frank的眼睛是因為在訓練時醉酒玩手雷才炸瞎的結束。“也許上帝是公平的,有些人根本不配看到這個世界。”這是侄子對Frank的評價。雖然Frank狠狠地教訓了揭自己傷疤的侄子,但他也在Charlie面前表現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這個玩世不恭,對Charlie發號施令的人,在生命的盡頭仍不被自己的親人所接受。Charlie看到Frank被家人拒絕后產生的復雜情緒,比Charlie僅僅對這個盲人的同情和憐憫更深刻。正是因為這場戲,Frank這個陌生古怪的老頭兒才在Charlie心目中變得更加豐滿和真切。
總結:
有了這些共同點和關鍵情節,這次紐約之旅才變得有意義。劇情發展看似漫無目的,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為兩個人的共鳴提供機會,使兩人的人生軌跡向著共同目標靠攏。“我的任務……就是讓你聽,讓你感覺,最重要的是,讓你看。就這些,而且,這就是一切。”[3]飯店里偶遇的女士和令人難忘的探戈,讓Frank說出了生活的真理,“如果出錯了或被絆倒了,接著跳下去。”隨口說的一句話,最后成了挽救Frank的金句。這種敘事的偶然性更加襯托出兩個人命運的必然性,而他們命運必然性的根源在于他們不向世俗妥協的性格。本片的最后一個鏡頭,導演巧妙地找了一個機位,讓載著Charlie的加長轎車逐漸消失在橋和路的水平夾縫中,讓觀眾產生了一種雖然看不到轎車,卻知道轎車就在那里的感覺。這正是導演最后想告訴大家的, Frank和Charlie的生活沒有因為影片結束而結束,他們就在那里,他們將會以各自的方式繼續活下去。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A·布盧姆,美國電影表演藝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遺產的繼承,王浩譯,北岳文藝出版社。
[2](美)羅伯特·麥基,故事,周鐵東譯,天津人民出版社。
[3](美)悉德·菲爾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鐘大豐,鮑玉珩譯,中國電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