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庭婷
(宜興市人民醫院,江蘇 宜興 214200)
玻璃體切割術是一種技術已趨向成熟的眼科術式,能脫離并松解視網膜,清除玻璃體積血,從而用作治療眼外傷、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及單純性視網膜脫離等眼病。由于玻璃體切割術有著比較大手術范圍,會對玻璃體及與玻璃體呈相連狀態的睫狀體、視網膜等造成直接影響,術后易出現各種并發癥[1]。本文針對來本院行玻璃體切割術患者,開展系統化的護理干預,效果突出,現對此作一探討。
在2018年1月-12月這一期間內,選取本院收治的行玻璃體切割術患者56例(56只眼),均滿足相關手術指征[2],意識清晰,言語功能正常;排除精神疾病、意識障礙及惡性腫瘤者,另排除肝、腎等器官嚴重障礙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共分成2組,每組均為28例(28只眼),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10例,年齡區間16~70歲,平均(50.2±3.7)歲;15只左眼,13只右眼。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11例,年齡區間16~69歲,平均(50.1±3.5)歲;14只左眼,14只右眼。兩組性別等資料經系統化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開展傳統護理,即開展常規術前檢查,引導休息,強化術后巡視,提供體位、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則開展綜合護理干預:(1)術前護理干預。在手術開始前,叮囑患者多臥床休息,不可劇烈活動。對患者淚道進行常規沖洗,檢查淚道通暢與否,以及有無膿性分泌物;在剪睫毛過程中,需要對結膜充血與否進行細致觀察。做好體位指導。引導患者掌握正確的臥姿,在行俯臥位時,需在胸部墊一個軟綿枕,頭下降,露出術眼及口、鼻,使其呼吸道始終處于通暢狀態,且術眼不受壓。(2)術中護理干預。因手術需在麻醉狀態下開展,因此,需要患者保持情緒穩定,且有一定的抗壓能力。陌生、肅靜的手術室環境,會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心理,對此,護士需多與患者交談與溝通,拉近彼此關系與信任感,引導患者熟悉手術室環境,消除其恐懼、焦慮。此外,護士需將患者所需注意事項講解于患者,提高患者配合度。(3)術后護理干預。由于此術式時間長,待患者返回病房之后,需強化巡視工作,防止患者離床而傷術眼;術后,如果患者行坐位,需做好保暖工作,調節室內溫度及光線強度,消除噪音,為患者提供一個優質、舒適的病房環境。如果患者出現角膜水腫、惡心、眼痛及頭痛癥狀,需及時用甘露醇(20%)靜滴。術后包眼3天,定時換藥,預防眼部傷口振蕩,避免出現球內出血情況;此外,全身抗炎、止血干預,觀察術眼角膜、結膜,若有并發癥發生,及時處理。(4)出院指導。叮囑患者多休息,防止劇烈活動或重體力勞動,預防眼部感染及并發癥,叮囑患者正確使用滴眼藥,定期來院復查。
完成手術1個月后,對患者視力、眼壓、視野進行細致檢查,對術后視功能進行全面評估。另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不同視力范圍下改善27只眼(96.43%),對照組22只眼(78.5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x2=6.24,P<0.05),見表1。

表1 2組視力恢復情況對比(只眼)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57%,對照組14.29%,觀察組明顯偏低(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情況對比(只眼)
由眼外傷、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視網膜脫離等因素所造成的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會對患者的視覺神經造成較大影響。在當前臨床中,多開展保守治療,但效果不佳,視力提高不明顯,并且糖尿病、眼外傷等,會使玻璃體持續積血,而血液當中的生長因子會對色素上皮細胞造成持續刺激,造成玻璃體內細胞的大量增生,在收縮增生組織時,會對視網膜造成牽拉,最終引發更加嚴重的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對視力恢復造成直接影響[3]。針對玻璃體切割術來講,其能夠切除纖維支架,使視網膜復位,最終達到改善視覺功能,提高視力的目的[4]。而在手術治療中,若能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則能強化治療效果。本文針對所收治患者,在治療期間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觀察組不同視力范圍下改善率較對照組顯著偏高,而術后并發癥顯著偏低。由此表明,將護理干預舉措應用于玻璃體切割術治療中,能改善視功能,減少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綜合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