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正陽
摘要:《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司馬光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本人對歷史很有研究,他認為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通曉從古以來的歷史,從歷史中吸取興盛、衰亡的經驗教訓。《資治通鑒》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要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由于它的材料豐富、剪裁恰當和考證嚴格,加上文字精練生動,所以成為我國史學史上最有價值的著作之一。它對于后來的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
關鍵詞:《資治通鑒》;司馬光;史學;價值
一、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司馬光談到他寫《資治通鑒》的意圖,說:“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于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撰,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他覺得,從上古到五代,歷史書實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沒有那么多時間看。于是,他在被貶洛陽之前就開始動手編寫一本從戰國到五代的史書。
司馬光在十五歲以前就跟隨父親走過好多地方,在這些地方的游歷,極大地豐富了司馬光的社會知識。好多當時的大臣、名士,都很賞識司馬光。為他后期編纂規模宏大的《資治通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宋英宗在位的時候,司馬光把一部分稿子獻給朝廷。宋英宗覺得這本書對鞏固王朝統治有好處,十分贊賞這項工作,專門為他設立一個編寫機構,叫他繼續編下去。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規模宏大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一共花了十九年時間,才把這部著作完成。
為了寫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資料。司馬光在他的《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他便積勞而逝。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 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二、《資治通鑒》中司馬光歷史觀的體現
(一)保守政治觀點指導下的治國之道
《通鑒》一開始,就提出了禮制名分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定下了書中對政治事件記錄和評價的基調,即禮制古法不可亂,亂則危害國家,荼毒百姓,必將導致大亂局面。《通鑒》的后文之中,對制度,尤其是禮制的改變多加以非議,如對于先皇駕崩,新皇守喪一制,司馬光就認為,天子作為萬民表率,更應以身作則,因此他對于漢文帝變易古制頗有微詞。及曹魏代漢,司馬光則引用孫盛評論:“魏王既追漢制,替其大禮,處莫重之哀,而設饗宴之樂,居貽厥之始而墮王化之基,及至受禪。顯納二女,是以知王齡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與此相對的,司馬光對晉武帝等遵循古制守喪行為給予很高評價。通過這些評論,可以看到司馬光對于古制、禮法的重視,他甚至認為由于曹魏不遵循古制導致國祚不長。此外,他還反對歷史上大多數的變法易制行為,認為這些舉動大多是禍亂國家,借以邀功的行為。這一切都是他重古制,強調尊卑之別思想的體現。
(二)國以奢敗,提倡儉樸的治國思想
司馬光儉樸的品格,促成了他在政治上提倡以儉樸治國的思想,這一思想在《通鑒》之中反映出來,就是對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的深刻揭露,以及對他們行為的貶斥。如卷八十一記錄,西晉時楊繡、石崇、王愷身為貴戚,”三人皆富于財,競以奢侈為高”其中石崇與王愷的互相斗富,更是令人瞠目。而身為最高統治者的晉武帝對于這種行為不僅不予制止,反而幫助王愷,助其與石崇相斗,以至于奢侈成風。又如記錄北魏皇族的腐敗生活:高陽王雍,富貴冠一國,……一食直錢數萬。……河間王琛,每欲與雍爭富,駿馬十馀匹,皆以銀為槽,窗戶之上,玉鳳銜鈴,金龍吐旆。”等一系列的描寫生動而翔實,充分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奢侈糜爛的生活,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
與此同時,司馬光對生活節儉的官吏也多有描敘,并對他們的行為給于肯定,如諸葛亮為相治蜀,執法嚴明而為人儉樸。又如王猛為相,刑法明而又嚴于己。司馬光對于這類嚴于律己的官吏均給于了較高的評價。
(三)反對苛暴,寬民治國的理念
司馬光在《通鑒》一書記述了很多暴君和苛政,如對東吳末帝孫皓的一些暴政的描寫:吳主居武昌,揚州之民溯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窮匱。又記其“刑殺大臣,挖眼,鋸頭無所不用其極,為政之暴,可見一斑”。
與苛暴之政相對的,司馬光有秩序的政治環境十分贊賞,如諸葛亮為相時期的蜀漢,政治安定,法令嚴明,民風淳樸。司馬光引用陳壽的話對其大加贊揚。
三、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史學貢獻
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時自稱:因宣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通鑒》總結了以往編年體史著的經驗予以發展、完善,成為編年體史學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代表了中國古代編年史學的最高成就。胡應麟說:編年之史,備于司馬氏。”清人浦起龍說:上起戰國,下終五季,棄編年而行紀傳,史體編年缺者五百余年,至宋司馬光始有《通鑒》之作,而后史家二體,至今并行。”這樣評價《通鑒》的意義也不全面。史書編纂體裁的變化發展不是孤立進行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總結歷史盛衰的編年體通史,是成功之作,對歷史編纂學的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編年體裁的史書在這以后有相當大的發展。《資治通鑒》的完成,使中國編年體史書更臻于完善。宋神宗曾稱贊《資治通鑒》說:“前代未嘗有此書,過荀悅《漢紀》遠矣。”《資治通鑒》的問世后,補撰改編、續作、注釋、仿制、評論,諸家蜂起,洋洋大觀,有力地促進了編年體史學的發展。
除《通鑒》外,司馬光還寫《稽古錄》《歷年圖》等史書。這些著作有通史性質的、也育一朝或一代的編年史。這些史家都受到司馬光治史情神的影響。許多史家注重寫當代編年史,更好地吸取歷史的盛衰得失,是編年體史書的一個發展。宋以后,續、補《通鑒》的著作有很多種。
其次,紀事本末體史書。
袁樞 寫《通鑒紀事本末》,創造了新的史書題材紀事本末體,在中國史學史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這種體裁產生和《通鑒》有直接的關系。“樞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鑒紀事本末》。”宋孝宗稱贊這部書,說:“治道 盡在是矣。”這部書很好地體現出司馬光總結歷史盛衰的意圖。另外,朱熹寫《資治通鑒綱目》,創立了綱目體裁。這部書突出宣揚了封建綱常名教思想。
最后,王夫之寫《讀通鑒論》,從哲理的高度談歷史盛衰變化的發展。這就把司馬光總結歷史盛衰的觀點進行了改造。就體裁說,《讀通鑒論》是史論體裁的發展。
《資治通鑒》橫跨時長3000余年,時代久遠,內容豐富。《資治通鑒》中的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雖然各有淵源,但司馬光將這些體例都綜合運用在一書中,使得它們之間相互補充和配合,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編年體體裁,也樹立了我國史學上的一塊豐碑。
四、結語
《資治通鑒》開創了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先河,其作者司馬光憑借各種對史學資料的掌握以及深入實地進行考察的閱歷,創作的這一巨著對我國史學的發展而言有極高的參考價值,《資治通鑒》中反映了司馬光的思想特點,其創作不僅是為了展示歷史,更是要解讀歷史,為后世造福,而我國史學的發展過程也受到《資治通鑒》中諸多思想觀點的影響,有了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2]吳懷祺.《資治通鑒》的價值和司馬光的歷史觀[J].史學史研究,1988 (4)
[3]周方高.論《資治通鑒》史論中司馬光的治國思想[D].湘潭大學,2002.
[4]張旭.司馬光人才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
[5]劉后濱.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的背景[J].文史天地,2014 (08):18-22.
[6]劉后濱.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的背景[J].文史天地,2014 (08):18-22.
[7]李敏,張慧.北宋名臣司馬光的治國思想與《資治通鑒》[J].蘭臺世界,2013 (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