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毛澤東詩詞言簡意賅,含意深邃,縱觀國內外毛澤東詩詞外譯者,譯詩的標準可謂各不相同,風格也獨具特色。本文擬從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論”來分析研究辜正坤先生翻譯的《沁園春·雪》。通過研究,強調了“三美論”對譯者翻譯實踐所起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毛澤東,《沁園春·雪》,翻譯,“三美論”
毛澤東的詩詞瀟灑豪邁,大氣磅礴,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同時也承載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翻譯毛澤東詩詞是一項很艱巨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本文以許淵沖先生提出的“三美論”出發,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辜正坤先生《沁園春·雪》譯作:模糊語的處理,意象的傳遞。最后對全文進行總結,并提出其中的不足。
一、模糊語的處理
模糊美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主要特征。首先,古詩的模糊多義性得益于漢語的象形文字符號系統和意合表達方式;其次,漢語雖然跳過銜接手段而使意象鮮明獨立,追根溯源,是受到根源悠久的無我意識、以物觀物的哲學態度的深層影響。
而英語素來追求客觀明晰之美,語言縝密精確,語法限制嚴格,盡管英美現代詩也經常打破語法常規,但其語言的陌生化和碎片化只使人覺得“藝術的心機過于做作,與自然之義不合”(海岸,2007:464)。
(一)對《沁園春·雪》這首詞而言,原文并沒有說明使用誰的視角在進行敘述。對漢語使用者簡單易懂的句子,到了英文可能會產生誤解。因此,辜先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翻譯,使譯文與原文的基調趨于一致。
主語補充在“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一句體現的最為明顯。漢語并沒有明確表明說話對象,但在英文譯文中“Come,when the day is fine and bright,How you ll enamoured of the beautiful sight,To view the land adorned in red and white.”譯者使用了"you"作為賓語,將詩的感情與意境提升了一個層次。
而翻譯最后一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譯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增加主語,“Alas,all no longer remain!For truly great men,One should look within this age s ken.”不是第一或第二人稱,而是使用了第三人稱。如此看來,譯者認為“我”的說話對象變成了第三方。讓他們看看我們的時代擁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風流人物,這句話充分展示了作者在寫作這首詞時內心所涌動著的豪情壯志,讓讀者不由受到感染,豪邁之情頓生。
(二)在翻譯“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時,原詞“紅裝素裹”是一句成語,給讀者喚起一個盛裝美人的形象。而詩人著筆望中雪景,遐想卻遠遠超出了這個界限,“紅裝素裹”設想出的是紅日、白雪交輝映照的奇麗景色。這是虛筆,卻生發于前面的實寫。虛實變換,飛動靈活,于雪晴的對比描繪中縱情歌頌了祖國的偉大山河,賦予它美的性靈,賦以人的形象。因此,譯者應考慮作者彼時所感,翻譯時應舍棄原義,把作者真正要表現的情感抒發出來。在這一點上,辜譯直抒臆,譯做:
Come,when the day is fine and bright,
How you ll enamoured of the beautiful sight,
To view the land adorned in red and white.
許淵沖在翻譯時十分重視詩歌的啟示義,如果文化的差異致使語言的宣示義和啟示義不能同時得以傳達,他會舍棄宣示義而保留啟示義,以防讀者誤解。辜正坤先生在這一點上與許淵沖不謀而合。
二、意象的傳遞
詩歌意美的傳達主要指對意境之美的傳達。意境是比較抽象主觀、難以把握的概念,只有通過具體意象的呈現,令讀者產生恰當的聯想,才能領會詩歌的意境。
要使譯語讀者正確理解原詩的主題和意境,產生相應的審美體驗,譯者必須充分了解英美文化傳統和讀者的感知習慣,巧妙傳達原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因此,許淵沖在翻譯意象之傳遞詩歌意美的傳達主要指對意境之美的傳達。
(一)上片中的意象主要是自然景觀?!氨狻薄ⅰ把╋h”,傳達一種動態的意境。辜譯為”the earth is ice-clad aground”,”the sky is snow-bound”,譯文將動態轉為靜態。在處理之后的“惟余莽莽”和“頓失滔滔”時,譯為”An expanse of whiteness conquers all;In the Yellow River,up and down,The surging waves are gone!”轉為動態,動靜相生,不僅注意到轉達原詩的音韻美,還將意象描寫中蘊含的意境體現出來。
對于這類可能在目標語讀者心中產生類似于源語讀者的心理反應的意象,即建構在中西文化相似心理結構上的意象,許淵沖一般采取直譯的方法,保留原詩的文化意象。
(二)在意象詞翻譯中,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詞存在,那就是文化專名。文化專名包括各類帶有中國特色的專有名詞及典故型名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處理文化專名時,譯者通常采用字面直譯,闡釋范化,化簡省略,專名音譯等幾種方法來處理。
在《沁園春·雪》中出現了幾個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他們都建立了豐功偉業,是中國歷史上翻云覆雨的人物。僅僅名號就已經讓本國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辜正坤先生采用了闡釋的方法,譯為“The first king of Qin and the seventh king of Han”,“the first king of Song and the second king of Tang”,and”the Proud Son of Heaven,for a time,Called Genhis Khan”.這種方法看似有理,但這種譯法輕描淡寫地將幾個偉人略過,而用他們的朝代及就任次序代替,極有可能會讓譯入語讀者更為困惑不解,且無法吸引他們去弄懂這幾個詞富含的意義,因而無法達到文化傳播交流的目的。
三、總結
翻譯的實質即傳播文化與交流。譯詩要具備詩歌語言的性質,從詩行的外在排列形式,到音韻的使用,再到譯詩的詞語運用方式,都應該是詩歌的,而不應該是散文的。在翻譯毛澤東《沁園春·雪》這首詞時,辜正坤先生在翻譯上大體做到了“音美、意美、形美”,但其中有幾處如皇帝等文化專名,處理地稍有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陳奇敏.許淵沖唐詩英譯研究——以圖里的翻譯規范理論為觀照[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67.
[2]辜正坤.毛澤東詩詞(英漢對比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9-11.
[3]海岸(編).中西詩歌翻譯百年論集[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黃志浩.古代詩詞創作與鑒賞[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