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瑜
摘要:麥克白從英雄變成暴君,其自身的毀滅是必然的,這既源于主人公自身的欲望與墮落,更是莎士比亞對當時人文主義所滋生的問題的深刻反思。
關鍵詞:《麥克白》;悲劇;毀滅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的最后一部,講述貴族麥克白弒君篡位,眾叛親離,最終死亡的故事。學者們對麥克白的悲劇或予以同情,或予以批判,但唯一不變的,是麥克白必然的毀滅。
一、內部因素
《麥克白》是一部偉大的悲劇,它對人性的脆弱進行反思。外在因素為麥克白的毀滅提供了環境,但只有人能決定自身的行為。莎學家喬·威·奈特在《<麥克白>與邪惡的玄學》中指出,“《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對邪惡的最深邃而成熟的想象。”(1)從貴族英雄到暴君小人,麥克白有一個明顯轉變的過程,他在權力中墮落是“麥克白”自我完成的,是人性被欲望侵蝕的惡果。
在戲劇的開場,麥克白作戰英勇,善于領導,立下赫赫戰功,是一個英雄人物。他一直渴望著至高的權力:“要是命運將會使我成為君王,那么也許命運會替我加上王冠,用不著我自己費力。”(2)女巫的誘惑只是劃亮了一根火柴,點燃了麥克白隱藏的、壓抑的欲望之火,令他開始蠢蠢欲動。
麥克白殺死了鄧肯。因為他的一己私欲,國家陷入動蕩。權力與富貴蒙蔽了麥克白的雙眼,令他放棄作為主人、兄弟、臣屬應盡之義務與道德準則,選擇將靈魂交給魔鬼,“我把我的永生的靈魂送給了人類的公敵”。(3)
在麥克白謀殺鄧肯之后,莎士比亞對他“人性的乳臭”加以濃墨重彩,極寫麥克白對心靈平靜的渴求,直至劇終都一直在作悲劇性掙扎。曾經殺敵萬千而形容自若的將軍面對斑斑血跡卻發出哀嘆:“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夠洗凈我手上的血跡嗎?不,恐怕我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無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紅呢。”因為深重的愧疚,他失去了睡眠的權利,只有心境平和之人才能享受安睡的美妙,獲得精神的靜謐;失去了一顆坦然無畏的心,“我們折磨得沒有一刻平靜的安息”(4),則會被瘋狂的幻象和死亡的恐懼摧殘。
麥克白的悲劇在于他犯下罪惡的同時因罪惡而感到痛苦,深受折磨。但是,命運不讓他反悔,他自己更不愿將權柄放手,只能任由欲望將他裹挾,“我已經兩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進,那么回頭的路也是同樣使人厭倦的。”(5)他在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直至王冠失去了誘惑,淪為心靈沉重的枷鎖。在戲劇的終章,面對群臣反叛、大軍壓境和崩潰的精神,麥克白已經失去了人生信念,他說:“我現在開始厭倦白晝的陽光,但愿這個世界早一點崩潰。”(6)
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麥克白迷失了自我,勃勃的野心和人性的脆弱在麥克白的胸腔內猛烈地撞擊,令他的精神殘破不堪。除了毀滅的命運,沒有比這更適合麥克白的結局了。善與惡在他的內心博弈,罪惡已經將他推下深淵,而良善依然叫他保持痛苦的清醒。毀滅是一種解脫,更是莎士比亞對人性弱點的深刻反思。
二、人文主義要求
文藝復興運動肯定人的價值,主張個性解放,推崇冒險精神與探索精神;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人”被過分捧高,隨心所欲,無視規則,社會貶低法律、道德和倫理,這是莎士比亞不能接受的。因此,莎士比亞創造了因權力而墮落的麥克白,然后將他毀滅,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毀滅,即失去所有尊榮;更要從精神上將其毀滅,令他飽受幻象折磨,最終在痛苦中死亡。
貪慕權力以至于迷失了自我,淪為王冠的奴仆,陷入精神的囹圄中不得自拔,麥克白走向毀滅的這種矛盾與痛苦,正是戲劇所要表達的對當時現實中人文主義精神的反思:人們如果為了追求物質名利而喪失道德原則,失去平靜的內心,必然會陷入痛苦。
莎翁創作《麥克白》時,正是英國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之時。資產階級縱容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把“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當作永恒的宇宙法則。這導致了人們私心與欲望的不斷膨脹,及由此引起的種種丑惡現象的產生。(7)
過分強調“人”的價值為人們提供了一件偽裝的外衣,拜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社會中橫流。麥克白說:“要是憑著暗殺的手段,可以攫取美滿的結果;要是這一刀砍下去,就可以完成一切,終結一切。”(8)這些“麥克白”們在巨大的權力面前拋棄了信仰。為了攫取名利和滿足欲望,放縱言行,不惜犧牲其他人的利益,莎士比亞必須對這種享樂主義與利己主義予以堅決的批判,因此,麥克白的毀滅不單單是一個人的毀滅,更是對變質的人文主義的毀滅。
三、結語
麥克白的悲劇在于他走向了毀滅;而麥克白的毀滅又成就了這部悲劇。他被外在的力量蠱惑,內心充滿對權力的欲望,反映社會對物質的狂熱追捧——不管麥克白曾經是否正直,都已經淪為“惡”的象征。所以,毀滅是麥克白唯一的歸宿。唯有毀滅,才能對不擇手段追權逐利的行徑予以批判,才能在毀滅中重塑尊重道德和法律的人文主義精神。
注釋:
G.W.Knight:Macbeth and the Metaphysic of Evil,in David Lodge ed.,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2,p.159.
(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麥克白》,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44頁。
(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麥克白》,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73頁。
(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麥克白》,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78頁。
(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麥克白》,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86頁。
(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麥克白》,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21頁。
胡麗娜:《從麥克白的滅亡看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寄托》,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第47頁。
(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麥克白》,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50頁。
參考文獻:
[1]孫家繡.論莎士比亞的《麥克白》[J].外國文學研究集刊(第三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楊福.一出最令人恐懼的悲劇——論莎士比亞的《麥克白》[D].吉林大學,2004.
[3](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經典全集 悲劇 1605—1606[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